免费送游戏道具、帮助解锁“防痴迷限制”、打造人气“网红”……如今,一些网路骗局开始将违规犯罪的触角伸向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的“神兽”被骗被坑的案例,似有下降趋势。
一些未成年人在上网时,容易被“套”出自己的信息。而别有用心者,常常会收集甚至买卖未成年人的信息。专家提醒,在避免未成年人痴迷游戏、接触有害信息的同时,也要提防网路联通盗窃“找上”孩子。
骗局:免费道具“被坑”共享屏幕遭骗
高中生罗骁有一部平板笔记本,那是母亲专门买给他上网课使用的。但是有三天,上完网课的罗骁摆弄平板笔记本时,下载了一款游戏App,登录打闹了上去。期间,有人搭讪添加罗骁为好友,并表示可以“免费帮忙代领游戏稀有道具”。
一听可以获得“免费稀有道具”,罗骁内心很是开心。而后,对方要求罗骁发一个手机号码过去,便于帮忙给其注册,“你要把收到的验证码给我”。少不更事的罗骁向往道具心切,不加多想便拿过父亲手机,把验证码给了对方。不一会儿,罗骁母亲发觉自己手机话费被划走了近400元。而屏幕这边,对方还在寻问罗骁“有没有拿到道具,可以再发一次验证码过来……”
“很惊讶,这个游戏居然不用身分证验证,也没有人脸辨识,下载后就直接可以玩。”罗骁母亲说,她想让游戏方退回被骗局划走的钱,并希望下架该游戏产品。但在排队等待了好一阵后,她等来的却是游戏客服的一句“遇到盗窃请报案。”
9岁男孩佳佳则是由于轻信别人可以帮忙“涨粉”,而成为“共享屏幕盗窃”的被害者。
上个月,佳佳在QQ上加入了一个所谓“涨粉群”。该群群主表示,可以帮她在某红书软件涨1000个粉丝。看到群主的承诺后,佳佳心动了。而后,群主开始引导佳佳下载“XX大会”软件,诱导其打开屏幕共享功能并扫描一个二维码……“我每位月才2000多元的薪水,结果一下子就受骗去1900元,骗局太可笑了!”佳佳父母表示,儿子受骗当日,自己就去报了警。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9%。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纪不断增加,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列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纪段集中在6—10岁。
未成年人不断“提早”触网,骗局也把犯罪触角伸向了她们。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2021年1至9月,全省检察机关控告涉及未成年人的联通网路犯罪4822人。其中,借助联通网路施行的盗窃罪2066人,占42.8%;帮助信息网路犯罪活动罪1205人,占25%。
背后:游戏短视频多发藏有买卖链条
未成年人网路受骗的背后,什么渠道存在受骗风险、又是谁在打未成年人的主意呢?
记者专访了解到,网路游戏盗窃是未成年人很容易掉进的圈套之一。类似“免费送‘皮肤’”“免费领武器”“一元钱买道具”等诱饵,早已并不新鲜。近日,有不法分子开始以“解除‘防痴迷限制’”“解除游戏帐号异常”等托词来愚弄未成年人。
“那天玩游戏,一个组队的人问我多大了,在家里还是外边……”8岁的中学生开开说,一开始自己也没想这么多,以为只是正常的聊天。并且后来对方据说自己是中学生时,便表示可以帮助“解除防痴迷”,只是要打算一部手机接收发来的数字。好在后来,开开寻问母亲可不可以“解除防痴迷”,母亲及时发觉并“收缴”手机,才避开了受骗。
不仅网路游戏盗窃外,风险也发生在短视频软件、QQ群、微信群等渠道。在这种渠道,未成年人所使用帐号的头像、年龄、性别等资料,常常会被轻易展示或点击查询。甚至,在与陌生网友聊天交流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也极易被“套话”透露出自己的信息。而这样的现实,无疑给了不法分子“定点施骗”的机会。
“现在有好多针对未成年人的盗窃,是通过软件的私信或聊天功能实现的。例如在短视频软件、社交软件、游戏软件之中攀谈搭讪,通过聊天侵吞未成年人信任,再引到第三方平台盗窃。”中国政法学院传播法研究中心副院长朱巍表示。
一些不法分子在网路各个角落“碰运气”“定点施骗”之余,也有人专门收集未成年人的信息,公开售卖而被拘捕。
一则报导显示,公安部“净网2021”行动布署后,四川汉中民警成功摧毁了一个走私公民个人信息的红色产业链条。该链条中,涉及的公民信息均为儿童信息,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家长信息、电话、所在城市等,数目达到200余万条。而为了获取更多公民信息,犯罪分子不仅通过网路从别人处非法订购儿童信息外,还以交换的形式与一些著名教育机构交换公民个人信息。
警示:话术多变脸建群批量骗
记者调查发觉,在针对未成年人盗窃的案例中,一些骗局非常擅于伪装自己,盗窃时有多种“话术”,甚至会建群“撒网”,批量施骗。
“你这个手机号码是谁的”“找个安静地方没有”“你要不要配合”……这几句话,是宣称能帮助“涨粉”的网路盗窃者,对9岁男孩佳佳说的。佳佳父亲表示,在整个施骗过程中,网路骗局堪称“大胆又心细”。既通过不断地寻问来了解、掌握女儿当时所处的周边环境,同时也会催促佳佳早日步入骗子的下一步。
当佳佳表示“我妈在”的时侯,骗局很快回复“她要手机了吗?”“没有。”佳佳话音刚落不一会儿,骗局便不停追问“你还没抓好啊”“你在怕哪些”……后来,佳佳父亲顺藤摸瓜找到该QQ群,才让她大吃一惊——在那种所谓的“涨粉群”里,“竟然还有很多小孩”。佳佳父亲展示的群截图中,有9人先后加入该群。而她由于与对方交涉,被“踢”出了群。
类似的骗子并不稀少。10岁高中生刘铭鑫在上网玩游戏时,也被所谓“队长”拉入一个可以“免费领皮肤”的群。结果“免费领”是假,冲值盗窃才是真。刘铭鑫的父母碰巧听到女儿与别人聊天回答“充了”,于是很快删掉好友,无奈为时已晚,最终被划走了1990元。
被盗窃钱财之外,也有不少未成年人不了解网路世界的复杂,而受骗订购虚假课程。“孩子常常用手机买学习用具,晓得支付密码。结果有三天他拿手机刷直播视频时,就被主播逼迫订购了一个在家创业的致富课。”张先生说,当发觉自己在一个400人的聊天群里时,他才寻问女儿,得知了事情缘由。
建议:落实消费限额防止绑定主卡
“对于未成年人,我们一般指出要避免痴迷游戏、防有害信息,但网路联通盗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小孩的问题。”中国政法学院传播法研究中心副院长朱巍说,未成年人容易在网路上受骗,既有未成年人普遍熟悉网路功能操作,但社会经验不足、网络安全素质低的诱因,也有相关法律法规在网路平台落实不够、家长教育缺乏等诱因。
朱巍觉得,好多未成年人在网路受骗,与使用的手机绑定了工行帐号有很大关系,一些网路平台以及父母的监护系统没有有效跟进。
另外,即使有的儿子懂得一些基本的防骗常识,但网路上也有好多克隆链接、平台和软件,“工信部门应当管管,要严打非法网站和软件,不能没有备案就建了。”而对于社交、游戏软件中的私信功能,监护人也要多留心。朱巍建议父母,可以在手机中保留一定的零钱,但要留心手机的设置。给小孩的手机,要注意防止绑定交行卡主卡、设置免密支付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