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号发生器是指能形成个别特定的周期性时间函数波形讯号(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和脉冲波等讯号),频率范围可从几个微赫到几十兆赫。除供通讯、仪表和手动控制系统测试用外,还广泛用于其他非电检测领域的发生器。脉冲信号发生器是指能形成厚度、幅度和重复频度可调的圆形脉冲的发生器,可用以测试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或用作模拟讯号来测试雷达、多路通讯和其他脉冲数字系统的性能。
关键词:信号发生器;脉冲信号
中图分类号:U284.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48-01
一、设计目的
1、复习并把握电路剖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的知识。2、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设计电路。3、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和实验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过渡。4、经过查资料、选方案、总体设计、方案实现、撰写设计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一次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毕业设计、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脉冲信号发生器,能够实现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等各类波形的脉冲信号的输出,并能实现对讯号频度和转矩的调节。1、原理剖析:利用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利用施密特触发器最突出的特征,即电流传输特点有一个滞回区,将其反相输出端经RC积分电路接回输入端,使其构成一个谢谢振荡器,输出电流在V+与V-之间不停地往复变化,而在输出端形成圆形脉冲讯号。实现三角波、正弦波脉冲信号的输出则是借助555与器件构成自激振荡器,输出的方波经电容耦合输出,再经阻值与电容积分,构成接近的三角波脉冲信号,再经前面多级积分得到接近的正弦波脉冲信号。
设计原理框图
其中,利用内阻R、电容C构成积分滤波电路,对特定频度份量进行选择,从而将方波虑成三角波,再通过多级混频,进而近似得到正弦波。
2、计算
由电路原理可知电容C的充电时间T1和T2放电时间分别为:T1=(R1+R2)Cln(VCC-VT)/(VCC-VT+ )=(R1+R2)Cln2 (1)
T2=R2Cln(0-VT+)/(0-VT-)=R2Cln2(2)
故电路的振荡周期为:T=T1+T2=(R1+2R2)Cln2(3)
振荡频度为:f=1/T=1/[(R1+2R2)Cln2] (4)
故输出脉冲脉宽为:q=T1/T=(R1+R2)/R1+2R2(5)
通过改变R和C的参数即可改变振荡频度,以及输出脉冲的脉宽。因而借助滑动变阻器实现对输出脉冲脉宽的调节。改进电路后,由于接入了晶闸管D1和D2,电容的充电电压和放电电流流经不同的路径,充电电压只流经R1,放电电流只流经R2,因此电容C的充电时间变为:T1=R1Cln2 (6)
而放电时间为:T2=R2Cln2 (7)
故得输出脉冲的脉宽为:q=R1/(R1+R2) (8)
三、电路调试过程:(一)、仿真过程:1、在EWB环境下打开file\new,建立rili.ewb文件。2、点击工具框选择元件:一个555定时器,一个可调阻值,若干个阻值,若干个电容,两个晶闸管。3、将各元件根据一定的次序美观地排列好,将555定时器接成多谐振荡器,并用内阻、电容构成多级积分电路,利用两个晶闸管控制充放电路径,从而用可调电阻实现对频度和铁损的调节。4、检查无误后,打击窗口右上角电源开关进行仿真。(二)、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1、接好电路后用示波器查看结果,未出现预期结果解决方式:用示波器显示555多谐振荡器的输出电流的波形时,一开始只是听到类似直流电流的波形,电压的值是正确的函数信号发生器毕业设计,但不是方波。经过检测发觉示波器上显示参数不对,设置的值太大了,将其测量频度调高即可正常显示。2、检测正弦波输出时发觉波形不理想解决方式:调整积分滤波电路中内阻和电容的值,调整选定的频度函数信号发生器毕业设计,或者降低更多的积分滤波电路,以得到更好的波形。(三)、调试结果:在O1输出端得到方波脉冲信号(见图2) ,在O2输出端得到三角波脉冲信号:(见图3)在O3输出端得到正弦波脉冲信号:(见图4)
四、结论:通过将近一周的设计,现早已将脉冲电路图勾画下来,并且成功实现了电路仿真,实现了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等各类波形的脉冲信号的输出,并能实现对讯号频度和铁损的调节。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限制并没有制做实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自己设计实现的脉冲信号发生器还是不够建立的,对于输出的三角波和正弦波只能近似得到,波形疗效不太理想。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作者简介:胡海峰(1985年-),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本科生,通信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实验室编.《数字电路EDA仿真实验指导书》.秦皇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03年
[3]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课程组编.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曾兴雯,刘乃安,陈健编.《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邱关源主编.《电路》(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为全文原样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