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认识太极拳的“气”
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人体的生命之源。用西医的理论讲,气是推动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动力。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运行的动力,血为气的物质基础,故中医学称之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瘀血。气病可及于血,血病可累及气”。
气血运行主要是顺着筋络运行的,气血的运行与内脏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脏腑发生肿瘤可以直接影响脾胃的运行,而脾胃运行失常也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发生肿瘤。
所以说,气与血是互相联系的,气顺了,血液循环能够畅通。
因此运动对脾胃运行的调养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动作轻快舒展,呼吸深长均匀的太极拳,正是现代人乐意接受的一项推动身心健康的有氧运动项目。
二、太极拳之运气法
1、松是前提
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要想使自己的“气”畅行无阻,首先一条是要做到身体的放松。拳论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这里指出了练太极拳要求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定要放松。
“节节贯穿”就是指出动作由形整而劲整,把人体的躯干和四肢视为三节,三节之中各节又可分为三节,节节再分。运动时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顺节序而动能够达到“整”字诀的要求。
学习太极拳运气,我们就要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通过局部丹田的运气来贯串腰部。
如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虚灵都会自在其中了。这里须要强调的是,所有外边的动作,要由内劲(内气)带动,所谓内不动外不动,以气运身,内气驾御,外形细腻,身体上下两个关节都要在意识的指挥下,一节节抬起运转,如同一串佛珠在发抖、在旋动。
2、意是主导
太极拳讲求用意不用拙力,对初学者似乎有一定困难,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练拳时可以从“假想”人手,练习意气的感知。
关于意念“假想”,如其桩法中讲意念的“头如线吊”、“双手抱球”、“手按水底漂木”等等。这些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为帮助初学者以抽象思维方法来正确地把握坐姿,体会力量,抑制妄念,放松人静。
太极拳是生命之学,它既练身又炼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双修,整个修练过程以意为主导,以丹田为核心。杨澄浦公云:“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的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腰部。”
太极拳一定要把腰劲(丹田劲)练下来,腰劲出不来,不管你如何动都是“单摆浮搁”。有些人拳架外观练得也不错了,可是细品其味,总认为淡了许多。观其练武,动臂摇膀,动腰扭胯,总是扭扭捏捏,感觉别扭不雅。
其原因就是腰劲没有练下来,一动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乱晃。其病必于腰劲(丹田工夫)求之。
三、“气”之运行
太极拳在内讲气,在外讲劲,气是劲的动力,劲是气的外在表现,“拳法之妙在于运劲”,实际上就是运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为里表。初学太极拳者在走架推手时,是很难把气劲融成一体和随便随气而发劲的。
他们行拳走架常常是手是手劲,脚是脚劲,很多动作是“单摆浮搁”,顾此失彼,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能做到每动手到位、脚到位、身到位、眼神到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产生形意整体劲。
协调周身力量而用于一点的运劲方式,必须是以四肢放松为前提,以意念为主导,节节放松,一气贯通方可达到。这种以点带面整体作战的运气运劲方式,在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彰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