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以说是基层部门的真实写照,面对面宽量大的工作,基层干部常常苦不堪言。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干部走访贫困户往往第一件事先签到、先照相;开工作大会时的会标往往是换了又换;上级部门要来检查的前一天往往是灯火通明的在补齐资料,最后资料盒摆在会议室竟有一人多高......不得不说,这些现象是“痕迹主义”之风所导致的,长此以往,必将使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筑起一道高高的“墙”,彼此信息被阻隔、信任被伤害,最终导致政策措施无法落地,群众呼声无法上传。
要适度留痕。要求处处留痕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督促基层在落实各项中心工作的时候认真落到实处。但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既增加基层工作的难度,浪费基层干部工作时间与精力,也容易使群众产生反感,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所以,要讲究的不是处处留痕而是适度留痕。工作留痕首先需分清形式与内容的界限,分清主次,祛其形式,留其精髓,通过转变工作观念,把群众的真心点赞作为评价干部优劣、工作落实情况的首要标准。要落实监督。基层工作有文山会海还有迎检乱象,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上级部门对基层的考核太奇葩,直接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只看资料不到现场,只重痕迹不重实际,对照迎检清单一项一项的核对,要求痕迹材料越精彩越好,这些单纯检查痕迹的检查手段,与督查检查的初心背道而驰。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的检查方式和考评办法,才能对基层的监管、监督科学合理、精准有力。检查要多些暗访、实地考察,少一些事先“详细通知”、少看材料。同时,在考核标准上除了必要的工作档案,不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实绩倾斜。
要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得再完美,不干都是空的。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有时上级部门交代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例如:上午11时发通知,下午3时就要上报材料;提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仅3个月,就要求“有成果”、“报进度”,这种上午栽树下午就要乘凉的工作节奏,让基层干部只能编造材料以假乱真,导致真正的工作没有落实,长此以往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会被湮没。基层干部上有压力、下有顶力,要多一分理解和关心,才能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工作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基层干部是否能在时间节点内完成,多给他们留一分创造的空间,充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