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讲到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最需要把握的一个思维出发点是中国社会中的家观念与国观念。由于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形成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观念,因此中国人在理解家和国的关系上就倾向于把二者当作一个整体,对它们不去作严格的区分,更不去把二者绝对化地对立起来。也由于在中国人心目中政治的本质是与家庭和国家的治理难以分开的,因此在理解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时,我们就需要从家与国的关系入手,时刻不能忽略他们心目中家与国的位置关系与次序结构。在至今流传的很多名言中,有很多都讲到了中国人心目中家与国的关系,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管子·牧民》中所提到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这句话既表达了一种具有广阔胸怀的爱国观,同时也让人直面中国人视野中的家国关系。
2009年,在众多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歌曲中,有一首歌曲的名字就是《国家》,它的歌词的主要部分是这样写的: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首歌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也代表了中国人思维视野和价值观念系统中国与家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归宿,也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概念。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家的旧体写法所代表的是在屋檐下与家畜生活在一起的人。这个写法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头脑中最早的家观念的起源,就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有人口、有家畜,屋檐可以遮风避雨,在家中的生活安闲舒适。这难免让人对家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那里代表着悠闲,代表着安全,代表着亲情,代表着家居。可以说,对中国人来说,家是人最真实、最温暖的存在处所。而国的繁体写法中既有人口,也有代表疆域的边框,这里的人口和疆域实际上就是“家”这一概念的扩展。换言之,国恰恰就是由无数个家庭组织起来的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口、土地等要素组合起来发挥保障和支撑作用。因此,在中国人看来,国和家不可分割,在西方人中所普遍使用的“country”一词,中国人常译作“国家”。中国人自己在中文语汇中也常常是“国”与“家”合用,“国”与“家”不分。
在中国古代,君王称“国”,诸侯称“家”,诸侯是君王分封的,早期的封王往往都是君王的亲眷或亲近的人,不仅在血缘关系上与君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即便是血缘关系稍远一点的人,在政治隶属上或管理制度上也与君王不可分割。君王掌握着生杀予夺、封册削降等各方面的特权,使得诸侯所代表的“家”对君王所代表的“国”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从而也造成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家国不可分离的思维原型。
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起源和组织的方式决定了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特征。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低下,人们利用和掌控自然的能力不高,在社会生产中需要集体协作、相互扶持才能够维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除去简单的劳动形式外,稍微复杂一点的社会生产活动就要依赖较多的人进行有组织的合作。因此,人们之间进行共同生产和交往就成为一种必要,家庭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建构最初就是建立在血缘性、公共性、协作式的社会生产之上的。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家庭关系的扩张,人们逐渐地把较大的社会组织纳入生产和生活的范围中来,并以它为基础拓展了生产、生活的空间。等到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原始部落和氏族制度被瓦解了,有组织性的社会化了的家庭概念形成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家庭成为组成国家的社会单元,为社会生产的创造和阶级统治的进行奠定了社会组织基础。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分封制度的推广,进一步巩固了家庭作为基本社会组织及国家构成单元的事实。不过,家庭虽然从帝制皇权和国体中进一步分离,但家与国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