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一)——第一篇

网络 2022-12-06 16:00

第一篇: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洲文学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浪漫主义文学依然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流;自然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纷纷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在四十年代进入初期发展时期。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4、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览: 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 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法国的: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1823—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后结集为《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1830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骠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激情。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达芒戈》、《高龙巴》和《嘉尔曼》。

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富于同情心,善于忠实地描写物质现象和人物的心灵世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实与幻想、无情的揭露与诗情画意、严肃与幽默、讽刺与同情等因素往往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小东西》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都德的短篇小说享有更高的声誉。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强烈地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情节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2、英国的: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则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

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40、50年代达到繁荣。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

萨克雷是一位讽刺作家,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他的作品忠实于生活,细腻地刻画人的情绪状态,并以生动风趣的叙述、描写、对话及评论吸引读者,情节丰富而生动。他的代表作是《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塑造了简·爱这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情节离奇,富有戏剧性,对人物的压抑情感与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工运的作品,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主要属于20世纪作家。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的农村后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灵,宿命论和悲观色彩较浓。他的力作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作品,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3、北欧的: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40、50年代。丹麦安徒生的童话作品立足于现实,热烈歌 颂劳动人民,同情穷人的不幸,并愤怒鞭挞残暴、贪婪、愚蠢的统治者和剥削者,批判社会的黑暗,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勃兰兑斯的名著《19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19世纪前期法、德、英诸国文学的流向和发展内因。他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并研究现实生活。其理论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作家。

第二节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一、思想与艺术特点:

1、善于从政治的角度反映时代风貌。作品总是在浓重的政治氛围中叙述故事,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激情。

2、开创了内倾现实主义的传统。往往通过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显示出反映生活的内倾性特征,也表现出对人的激情——心理分析的高超技艺。

二、《红与黑》

1、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王政复朝时期法国社会尖锐的阶级关系与紧张的政治空气。贵族阶级与教会势力相互勾结,集中力量对付革命者;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不满波旁王朝的复辟,怀念、崇拜拿破仑;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因没有贵族那样的社会地位而革命情绪日益高涨。

小说突出地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随之而来的“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2、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维立叶尔市——反抗意识很强。出于平民本能憎恨一切有钱人,以显示才能的办法来抬高身价,以高傲的态度对抗等级制。

在贝尚松神学院——学会与环境妥协。变得谨慎、虚伪,较前一阶段成熟。

在木尔侯爵府——进一步妥协,反抗性完全消失。由憎恨贵族、反抗等级制,到跟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在法庭——反抗性恢复,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不屈的气概。于连反抗与妥协的思想基础都是个人主义的。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再反抗的个人奋斗道路。于连性格中的矛盾:自尊的——无耻的;反抗的——妥协的;真诚的——虚伪的;顽强的——脆弱的。

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体现了大革命过后英雄主义尚存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受压抑的一代年轻人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投射出司汤达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心理欲望。于连身上表现的反压迫、求自由,坚定地追寻自我生命价值的精神,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的生存需求,因而具有象征意义,而他的那种利己主义思想,则成了这一形象历来难以为读者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根本原因。

于连形象的文化内涵:渴望自由竞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封建专制基础之上的等级制的反抗和否定;对“唯利是图”社会风气之痛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铁律的否定;进退两难的生存困惑,是对资产阶级理性原则以及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怀疑与超越,蕴含了20世纪现代文化的基因。

3、《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心理描写;文风简朴、明快、自然。

第三节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及《高老头》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作家之一,他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构成了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高峰。

一、《人间喜剧》 :

《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包含了巴尔扎克从182到1848年近20年时间创作的91部小说,代表了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人间喜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杰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史。它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是: 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 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人被金钱异化的悲剧史。

二、《高老头》:

《高老头》(1834年12月—1835年2月)是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高老头》代表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

1、《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重要地位: 在《人间喜剧》中,《高老头》最先开始使用人物再现法。在思想内容上,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在艺术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2、《高老头》的主题:

小说通过三个人的悲剧和拉斯蒂涅走向堕落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真相,深刻地揭示出金钱腐蚀人的灵魂、毁灭人的天然情感、破坏人的一切正常关系的严峻事实,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明进步与人性异化的悖谬现象。

3、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一个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在《高老头》中第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高老头》展示的是他的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共可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萌发。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拉斯蒂涅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小说通过他的堕落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作用和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具有典型意义。

高老头——

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的商业资产者典型。

从经济状况看,他是资产阶级暴发户;从道德观念上看,他又有封建宗法社会的家族观念。

高老头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观念战胜的悲剧。

鲍赛昂夫人——

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势力逼攻下走向衰亡的贵族典型。她的悲剧展示了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伏脱冷——

伏脱冷是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是这个社会罪恶的揭发者、反抗者,同时又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社会掠夺者,他的思想本质是极端利己主义。他身上体现着资产阶级的冒险性。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追溯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四、《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成就:

把小说创作提到社会研究的高度,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塑造了大量文学典型,并大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典型化的手法;

开创了“网状结构”的情节模式,标志着西欧小说在结构上的发展与成熟。把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写入小说,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

第四节 狄更斯及其《双城记》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他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狄更斯是写实主义的大师,擅长塑造典型环境,在细节描写等方面尤为成功。同时,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巧合等特点,无论人书塑造还是气氛的渲染都流溢着奇异动人的色彩,富有象征意味。他的小说兼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长处,逼真的细节描写与虚幻的气氛和理想化的人物浑然一体,既厚重深沉,又富于灵气。

狄更斯惯常用独特的幽默态度有时甚至是黑色幽默的态度来看待悲剧人生,其所有的作品都是为惩恶扬善这个宗旨服务。不管在生活的泥潭里陷得有多深,他笔下的王公都始终渴慕着美好的情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虚构小说。全书分为三部:

一、复活;

二、金钱;

三、暴风雨的踪迹。“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小调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在第三部分合二为一。主线之一是伦敦马奈特医生家,主要表现了爱和宽恕的思想;另一条主线在巴黎圣安东尼区得伐石夫妇的酒店展开,表现了恨和复仇的主题。

在小说中,狄更斯对贵族阶级表现出极大的憎恶和蔑视,深切地关注和同情贫苦百姓的非人命运,他之所以选择法国大革命为故事背景,旨在以古喻今,向当权者和广大公众呼吁:暴政必定会引发暴力,只有仁爱和宽恕才能拯救人类,免除因彼此仇恨而带来的浩劫。

狄更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法国大革命,一方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一方面怀着恐惧和憎恶渲染革命是一场丧失理性和灭绝人性的可怕浩劫,把革命视为瘟疫而加以夸大和歪曲。小说突出表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二重性。

《双城记》结构严谨,戏剧性强,故事进展速度较快,安排了许多悬念和伏笔,显得紧张、离奇和曲折;注重渲染大场面的磅礴气势,又擅长种种让人难忘的细节描绘,在写实的基础上穿插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把革命前的危机和革命时的狂暴渲染得淋漓尽致;《双城记》全面运用了象征和寓意的手法; 幽默和讽刺是狄更斯创作的最重要的特色。

第五节 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19世纪挪威伟大的戏剧家,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

一、生平与创作:

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在世界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功绩,他的剧本从思想上、艺术上丰富了欧洲戏剧艺术,在戏剧领域里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他描写同时代人的生活和典型,并善于把对社会或人生问题的讨论以高度的艺术才能渗透在剧本中,启发观众思考,这些革新给欧洲现代剧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易卜生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现实主义戏剧。在其中,作者提出了有关法律、教育、道德和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对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败行劣迹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触及到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要害,故有“社会问题剧’’之称。他最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剧”是《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2)。

《社会支柱》是一部对挪威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进行揭露、批判的剧作。在剧本的结尾处,易卜生试图以道德家的观点来解决他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从而让一个道德骗子、极端利己主义者悔过自新。

《玩偶之家》(1879)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戏剧,它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影响巨大,被认为是易卜生最优秀的剧作。《群鬼》(1881)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如果娜拉不出走,又会怎样”的问题,还击了资产阶级、评论界对《玩偶之家》的非难与攻击。

《人民公敌》(1882)通过斯多克芒医生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和危害公益的罪恶,歌颂了斯多克芒医生坚强不屈、为真理而英勇斗争的精神,也反映了作者所受到的“超人”理论的影响。

二、《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

剧本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资产阶级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虚伪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自身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性格是完善的。她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娜拉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女性;借钱和签字的事已经反映出了她的刚强和勇敢;她要求独立的愿望与她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对立的,也是她与“玩偶之家”发生冲突进而达到决裂的根本原因。

娜拉是一个叛逆的先进女性。她的这种“叛逆”行动,正是挪威小资产阶级独立精神的反映。

《玩偶之家》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以新颖深刻见长,在艺术上也不落俗套,独具一格。

第一、采用“追溯法”使戏剧一开场就进入尖锐的矛盾冲突。易卜生的剧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上都相当集中,没有与情节无关的插曲和多余的笔墨。第二、将发人深思的讨论直接带人戏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第三、利用生活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复杂、激烈的内心活动。

第二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具体作品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巨大。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 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 19 世纪 30 年代,在 40-50 年代达到高峰。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有 不同的特点,但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作为它们的哲学依据。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强调真实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是所有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主张作品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反映广阔、具体的现实生活,深刻、有力地揭露社会矛盾。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浪漫主义强调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批判现实主义则强调揭露和批判现实,表现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过 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人与人之 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贵族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少作家受到统治者各种形式的 迫害.(三)在创作方法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把典型人物的塑造放在首位,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力 图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具体,而且人物性格发展 过程明晰,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它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1884 年),塑造了一个小资产 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莫泊桑 的短篇精品《项链》 阶级妇女形象,从而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 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 这一部,则写出了葛朗台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一生的历史,从而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在创作思想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人道主义是他们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和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 义在于通过描写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揭露贵族资产

第三篇:7-3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三)第四节 俄罗斯的太阳——抒情诗人普希金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熟悉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阅读其现实主义的小说; 理解“小人物”、“多余人”形象;

掌握奥涅金这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余人”形象的定义、产生的土壤、基本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普希金概述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唯奇·普希金的文学成就具有举世公认的国际意义。作为俄罗斯民族的天才诗人,他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更是优美而朴实的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创建者。

一、生平与创作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耽于享乐的父母对普希金关心很少。年幼的普希金主要由一个农奴出身的乳母照管。仁慈的乳母常常给普希金讲述民间故事,那质朴的语言与动人的情节激发了普希金丰富的想象,给童年时代的普希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他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1811年,普希金进入彼得堡近郊皇村中学学习,在这儿度过六年时间,同时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此时,俄罗斯正出于反对拿破仑入侵的激战之中。人民的爱国热情及随后弥漫全国的要求改革的呐喊,极大地鼓舞着普希金,他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共13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有《皇村的回忆》、《自由颂》等。普希金的出现,对于实行农奴制统治的黑沉沉的俄罗斯大地及其沉闷的文坛,无疑是一道充满生机的曙光。18岁的普希金中学毕业后便到外交部供职,曾一度沉溺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后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不仅摆脱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且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反专制、反农奴制、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致恰达耶夫》、《致普柳斯科娃》、《童话》、《乡村》等反映十二月党人革命思想的诗篇,这些诗在贵族进步青年中广为流传,被称为“公民诗歌”。

新批评主义文学特点_19世纪俄国文学特点_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沙皇亚力山大一世读了普希金的公民诗歌,气急败坏地说:“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它们。”经过茹科夫斯基等著名诗人说情,才被改判南俄。

1820年5月,普希金被流放南俄。流放并未使诗人消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献身民族解放运动强烈的叛逆精神给诗人以极大的影响。目睹十二月党人英勇无畏的战斗,他也开始自觉、公开地抨击沙皇政府,支持那些勇敢的民主斗士。普希金说自己此时已“因拜伦而发了狂”。

在南俄期间,普希金写了著名诗篇《短剑》(1821),此外,还写了不少浪漫主义抒情诗,如《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以及一组叙事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奇萨拉的喷泉》(1824)、《茨冈》(1824)。

《茨冈》是诗人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作品。它写的是贵族青年阿乐哥同城市“文明”社会发生冲突,因“衙门要捉他”而出走,到了茨冈游牧人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浪,并同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但两年以后,他发现真妃儿另有新欢,就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阿乐哥由此遭到茨冈人的唾弃,孤零零地留在草原上。长诗表现了俄国贵族青年寻找出路的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写阿乐哥对城市社会的厌恶,“回到自然”,在茨冈游牧人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诗人浪漫主义的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理想化,用以对照城市文明的虚伪,增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量。但诗人也揭示,一个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想摆脱本阶级的传统影响,同普通劳动者融为一体,是很困难的。诗的后半部分暴露了阿乐哥由于贵族阶级的思想习惯所养成的个人主义劣根性。他是“多余人”的雏形。

1825年,普希金现实主义历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问世。诗人引述这段历史教训,意在阐明“人民公意不可悔”的主题。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的次年,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为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沙皇曾问普希金,假如起义时他在彼得堡,他将会作什么。诗人明确回答,他会在起义者的行列里。

在莫斯科时期,普希金写了《阿里昂》(1827)和《致西伯利亚囚徒》(1827)等著名诗篇。

1830年九月,普希金到他父亲领地波尔金诺住了三个月(父亲为即将成婚的儿子划归一块领地和2000个农奴。普希金去办理财产过户手续,因赶上该地区霍乱流行,交通断绝,在此滞留三个月,没想到却成为他创作的丰收期)。文学史上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在这儿,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的五个短篇(《射击》、《暴风雨》、《棺材匠》、《驿站长》、《村姑》)四个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以及古诗《柯诺姆纳的小屋》、小说《戈留兴诺村的历史》等;此外,还有30多首抒情诗和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普希金于1831年2月与冈察诺娃结婚后,重入外交部任职,婚后的普希金生活得沉重,悒郁。一方面,受到沙皇直接监视;另一方面,热衷社交的冈察诺娃常给他带来麻烦和苦恼。

30年代,普希金又写了许多的作品。中篇小说《杜勃罗夫斯基》(1833)、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叙事长诗《青铜骑士》、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6年,普希金创办的杂志《现代人》出版,这个杂志对推动19世纪俄罗斯社会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别尔金小说集》中影响最大的是《驿站长》,它叙述一个小驿站的站长辛酸悲惨的一生。忠厚善良的驿站长维林,终日辛劳为旅客服务,遭到往来官吏的欺凌,只有单纯美丽的女儿是他唯一的欣慰。女儿被过路的骠骑兵军官拐走后,他十分伤心。想尽办法来到彼得堡,期望找回“迷途的羔羊”——他的女儿杜妮娅。可是狠心的骠骑兵军官却将他拒之门外。维林孤苦无靠,回去之后不久就悲愤而死。《驿站长》开了“小人物”描写的先河。

《上尉的女儿》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起义。小说的意义在于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它不象贵族社会那样把普加乔夫描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而是把他写成热爱自由,宁死不屈的英雄。小说描写他英勇机智、坚定乐观、很有气量,到处受到人民拥戴,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立场。普希金的最后几年是在极端痛苦中度过的,他那奔放自由的天性,血气方刚、疾恶如仇的性格,与黑暗的专制制度、卑污的宫廷气氛水火不容。那些权贵们设下一个又一个阴谋,唆使法国波旁王朝覆灭后流亡俄国的军官丹特士公开追求冈察洛娃,并到处散步谣言,写匿名信污辱普希金。在忍无可忍之下,普希金提出决斗。

1837年1月27日傍晚,暮色蒙蒙,塑风呼呼。在彼得堡近郊一个叫黑溪的地方,普希金和丹特士分立在冰雪中踏出的小径两旁,怒目而视,丹特士首先开枪。随着一声凄厉的抢声、诗人腹部中弹,倒在地上。普希金强忍剧痛,用左肘支起身子,把仇恨集中在伤口上,完成了他应有的一次射击。普希金因失血过多,被雪橇送回家去、经历了痛苦的两天,于1月29日含冤而死去。

关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他逝世前一年写的《世纪碑》一诗,好像是个很好的总结:

诗中写到:

我为自己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用我的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怜悯同情。

普希金只活了38年,但为俄国的抒情诗、叙事诗、童谣、诗剧、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各种样式创立了优秀的典范,因此被誉为“文学的泰斗”,“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诗歌的特点:

一是真诚、自然、朴素、优雅。二是语言上的特点:简洁和音韵美。三是情调和风格上的忧郁。

第二课时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从1823年开始创作,到1830年最终完成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

一、梗概: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出身于彼得堡的一位贵族青年。他从小养尊处优,过惯了阔绰奢侈的生活,整天出入舞会戏院,和太太小姐们谈情说爱,朝秦暮楚。后来他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牛排、斯特拉斯堡的馅饼,法国的香槟酒,不再引起他的兴趣。无论怎样娇艳的美人,也不能长久占据他的心头。

恰巧这时他的父亲突然去世,留给他的是一堆债务。他受到债主们的团团包围。于是他干脆把财产全部交出,来换取自己的平静。

不久,他接到乡下一封来信,他的伯父病得奄奄一息。他立刻乘马车赶去,伯父已经死了。这样他便成了伯父庄园的主人。田野、树林、河流、酒坊都归他所有。这位在京都过惯花天酒地生活的浪子,庆幸自己的生活变了个模样。

奥涅金面对着这一片继承下来的产业,想把它革新一番。他把古老的徭役制度改为赋税,农奴高兴得给他祝福,有田产的邻居们却对他大为不满。开头,邻近地主也常来作客。后来,奥涅金在房后备好了快马,只要听见大路上有马车驶来,便骑上马飞快逃去。他的行为使得地主们十分难堪,他们和他断绝了来往。奥涅金渐渐对乡下生活也感到厌烦起来了。

有一位年轻的地主伏拉基米尔·连斯基,刚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庄园。他是个诗人和康德的信徒,脑子里充满着奇情幻想。最初,他和奥涅金彼此隔阂,后来竟每天骑马见面,变得形影不离。他们常常在一起争论,由种族盛衰,谈到善和恶,科学的成果,还有坟墓的可怕的秘密。

连斯基正在热恋,他倾慕邻村女地主的二女儿奥丽嘉。那是个活泼妩媚的姑娘,深蓝的眼睛、棕色的卷发、轻柔的体态,还有她那小酒窝,都给诗人带来迷人的梦。

奥丽嘉有个姐姐叫达吉亚娜。外表看来貌不惊人,也没有妹妹脸颊红润。她不爱喧嚣的生活,爱的是冥想。她常喜欢独自在窗前,默默无言坐上一整天;喜欢读浪漫主义小说,尤其是英国作家理查生和法国作家卢梭的主人公更能吸引她。

达吉亚娜父亲很早去世,家务全由母亲拉林娜操理。她们家没有男孩,母亲把两个女儿疼得象掌上明珠。

有一天,连斯基邀请奥涅金一同到拉林娜家作客。在回家的路上,他对连斯基说,他所爱的奥丽嘉容貌毫无生命,她那红红的圆脸,就像是呆板的月亮;如果他是连斯基的话,就会有另外的选择,那忧郁的达吉亚娜更富有诗意。

拉林娜的邻居对奥涅金的造访议论纷纷,他们都说女地主在给达吉亚娜择夫婿。没承想这话却引起了达吉亚娜的情思。夜幕降临,她一直无法入睡。突然有个主意在她脑中一闪,她要奶妈赶快给她拿来纸和笔。然后打发奶妈去睡,自己伏在桌上写起情书来。她说我知道是上帝把你派来保护我的,我在梦中早已看见了你,你那动人的目光令我颤栗,你的声音震动了我的灵魂。我把全部命运交在你的手里,恳求你的保护„„天亮后,她让奶妈的小孙子去给她送信。

一天过去了,奥涅金没有答复,第二天还是音信杳无。达吉亚娜一清早就穿上衣服,脸色惨白地站在窗前,在雾湿的玻璃上面,用手轻轻画出了“E”和“O”两个字母。

奥涅金以前有过狂热的、奔放的感情,现在却像熔岩一样冷却了。然而,达吉亚娜这封信却触动了他的心弦,引起了他的种种感叹。但他不原欺骗这少女,需要当面对她作一番心灵的表白,他决定不写回信,亲自去找达吉亚娜。

奥涅金在花园里见到达吉亚娜,平静地对她说:如果他愿意把自己禁锢在家庭的圈子里,没有人比达吉亚娜更适合作他的妻子。然而,他天生不能享受幸福,他的心已和冰一样冷。即使达吉亚娜现在能激起他的爱情,也难免日久生厌,这样他们的婚姻将已痛苦告终。他只能以兄长的感情来爱他,希望她也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他的,冒冒失失地把自己的心掏给别人,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奥涅金一口气把道理讲完,达吉亚娜连大气都不敢出,更不会进行反驳。从此后,达吉亚娜憔悴了,瘦削、苍白,整天一言不发。

与此同时,连斯基和奥丽嘉的爱情却越来越炽热。奥涅金像隐士一般活着。早上七点起床,在河里浮游,然后喝一杯咖啡,抓起杂志翻翻,或者抓起台球棍,一人打台球。他不动感情,毫无牵挂,忘记了城市、忘记了朋友。

有一回,达吉亚娜过命名曰,连斯基来邀他一块去。奥涅金说那里将有乱糟糟的人群和无聊的淡活,他不愿去。连斯基则哄他说除了拉林娜一家外,谁也不会去,奥涅金只好答应了。

命名曰那天,拉林娜家挤满了客人。达吉亚娜默默地坐着,脸孔比拂晓时的月亮还要苍白。奥涅金看到熙熙攘攘的客人,心里已经不自在,再加上看到达吉亚娜悲惨的容颜,便暗暗地抱怨起连斯基来。他决定要给连斯基一个打击,以泄心头的闷气。

舞会开始了。“华尔兹”象一阵旋风,疯狂地转着一圈又一圈。奥涅金认为报复时机已到,专挑奥丽嘉作舞伴。客人们感到诧异,连斯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华尔兹”跳完,接着又跳“玛茹卡”舞曲。连斯基忍受不了这种打击,走出屋子,骑马飞奔而去。

连斯基感到自己受了莫大侮辱,决定和奥涅金举行一场决斗。奥涅金收下了挑战书。但他想自己不该去捉弄初恋者的热情,引起连斯基发火。可他又转而又想,如果不接受挑战,这些乡下的愚人更会叽叽咕咕,把他传为笑柄。

他们决斗的地点定在乡村磨坊。沙列茨基是个决斗专家,他精确地量出32步,然后领着两个朋友,站在各自一方,把枪递给他们。他看了双方一眼,便发布命令:“向前行进”,连斯基往前四步,第五步时,举枪开始瞄准。就在这时,奥涅金枪声响了,连斯基应声倒地。不一会儿,这位年轻诗人便停止了呼吸。

奥涅金杀死朋友后,无法再在乡村居住。他悄悄离开了庄园,出外旅行。奥丽嘉虽然憔悴,但没有悲伤多久,后结识了一个骑兵,和他结了婚,到军队中去了。剩下达吉亚娜孤身一人,像一个幽灵在林子里游荡,心里还在思念奥涅金。

拉林娜听了邻居的劝告,备了三辆马车,到莫斯科去,为达吉亚娜寻找合适的婆家。达吉亚娜在母亲的带领下,走访亲友,姑母带她出入豪华的舞会。但她不习惯城市生活,心里所想的是河流、村庄。在一次舞会上达吉亚娜被一位将军看中了,于是母亲作主,把她嫁给了那位将军。奥涅金顺着性子到处游荡。后来他发现旅行也和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一样,使他厌倦。最后,他来到莫斯科。他已经活过了 26个春秋,没有官职、没有太太、没有工作,他觉得他做什么都不行。于是只好像从前那样出入舞会。

有一天,他在舞会上遇见了一位华贵太太,全场的人都向她致敬。她没有傲慢的神色,也没有贵妇人流行的那种挤眉弄眼,她显得那样的娴静、单纯,在她后面跟着一位笔挺的将军。

奥涅金真不敢相信这会是那怯弱、苍白的达吉亚娜。那位腼腆的农村姑娘。他从舞会回到家里,悒郁、阴沉,久久不能入睡。从此,奥涅金爱得发狂,他整天思念达吉亚娜。将军家明亮的前厅成了他每天必到的地方,他像个影子,一直把她跟定。他向她献殷勤,表现得周到尽心。可是达吉亚娜总是那样冷冰冰地,有时简直是睬也不睬。奥涅金开始憔悴、苍白。他给达吉亚娜写了一封封情书,表示要把自己交给达吉亚娜,听从她的发落和支配。

在下一次舞会上,奥涅金又遇见了达吉亚娜,可是她冷若冰霜。于是他又和社会断绝了来往,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虽读着书,思想却无法平静下来。一天清晨,他驾着雪橇向将军府驶去,看见达吉亚娜还未梳妆,脸色苍白,正在读奥涅金写给她的信,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

奥涅金悔恨地跪在达吉亚娜脚边。达吉亚娜终于开口了。她说她早先聆听过奥涅金在花园中的教诲。那时,她年青、单纯,真心地爱他。可是他拒绝了她,是不是因为那是在乡下,没有莫斯科繁华,否则为什么现在他又回过头来追求她?难道是因为她现在富豪、显赫,丈夫又立过战功,而她的失足和荒唐将被人们传为笑柄,而奥涅金却可以在人前自炫成“情圣”?她说她并不喜欢上流社会豪华,宁愿回到乡下去。可是她现在已经嫁了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实。说完,就走开了。

奥涅金站在那里,仿佛一个霹雳把他震呆了。将军进来时,才尴尬得告辞走了。

从此以后,奥涅金又离开莫斯科,四处漂泊。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奥涅金是十九世纪初期俄罗斯贵族青年的典型代表。

他出身名门,从小无忧无虑,接受的是传统的贵族教育。当他到了18岁时,就开始在上流社会鬼混。他的发式力求时兴,衣着象伦敦的阔少。他一天要赴三个宴会,梳妆台上摆着几十种化妆梳子,每天在各种镜子面前至少要花费三个钟头。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能用法文对答如流,在谈话中善于随机应变,偶尔一两句俏皮话,能让太太小姐们笑得前仰后合。他学会了玩弄感情,显得既高傲又顺从;一会儿羞涩,一会儿温柔;如果必要,还会热泪横流;他很早就懂得如何引诱太太小姐们上当,往往趁别人感情脆弱的时候,以机智的热情,解除对方的武装,然后再用脚一一踢开。

奥涅金在上流社会混了8年,后来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漠然置之,既看不起周围的朋友,也不满意自己。他想读书,但又没有耐心,往往只读几页,便感到累了。他想从事文学创作,写点什么,但又经不起那苦苦的思索和辛勤的劳作。新的出路找不到,他感到苦闷彷徨,患了“时代的忧郁病”。

奥涅金曾读过英国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受到法国启蒙学者卢梭的影响。他曾反对抵押土地,主张重农主义,并且还在农村庄园进行过改革,把徭役改为地租、赋税。还和连斯基争论过历史、政治和科学等问题。他不满现实,也不满意自己。感到缺乏合理的工作和高尚的思想,他痛苦地探求出路。这些都使他区别于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

但贵族教育养成他毫无实际工作能力,缺乏毅力和恒心,干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为了揭示奥涅金有闲阶级的“劣根性”,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在爱情方面,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了达吉亚娜诚挚的感情,把她大胆的表白看作是社交场中的逢场作戏。他后来热恋和追求她,则是出于虚荣心,想取得“征服”彼得堡社交界“女皇”的声誉。

在友情方面,为了发泄对连斯基的不满,专门挑奥丽嘉作舞伴。明知道自己不对,却屈服于习惯势力,在决斗中杀死了连斯基,直接破坏了友谊。凡此种种,都说明他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打上了贵族阶级的烙印。

诗中这样概括他的大半生涯:

奥涅金„„

在决斗里打死了朋友,活着没有目的,没有工作,一直到二十六岁,在闲暇无事里苦恼着,没有职务,没有妻子,没有事情,无论什么都不会做。

像奥涅金这一类人,他们虽然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别林斯基称这类人为“聪明的废物”。后来人们称这类人为“多余人”。

“多余人”的性格特征是:(1)厌恶上流社会又无力反抗;(2)渴望自由,而又盲无目标;(3)幻想作为,又严重脱离人民;

正如赫尔岑所说的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方面”,只能成为谁都不需要的“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有一个系列。这个称谓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广为流传的。

奥涅金是“多余人”鼻祖。(第一代多余人,20世纪)来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30年代)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40年代)

冈察洛夫《奥勃罗摩夫》中的奥勃罗摩夫(多余人的末代子孙)。“多余人” 形象随着俄国贵族革命的结束,它必然让位与“新人”形象——平民知识分子。

2、达吉亚娜形象:

达克亚娜是一个拥有“俄罗斯灵魂”的迷人的艺术形象。她和奥涅金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又相互烘托,相互解释。她和奥涅金一样,都出身贵族,不同的是,她初期生活在乡下,大自然的真诚、纯朴,培养了她纯真、高贵的气质。她既具有奥涅金的叛逆气质,又没有奥涅金的纨绔习气。清纯可爱像乡间的清风。她喜欢读理查生、卢梭的作品,尤其是卢梭的《新爱洛绮丝》。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她开始具有大胆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奥涅金以其鄙视现实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了达吉亚娜,她怀着少女的真诚和纯洁的感情,勇敢地写了一封信给奥涅金。她的真诚和纯洁检验了奥涅金的性格和灵魂,达吉亚娜是不幸的,她爱上的是一个不能够理解她的纯真和真诚的人,是一个无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承受其真情的人。达几吉亚娜曾一度痛不欲生,但最终也只能遵从母命,来到社交场合,嫁给一个“肥胖的将军”,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夫人。

然而,就在此时,奥涅金却热烈疯狂地追求不已。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达吉亚娜以“既然嫁了人,就要对他忠诚一辈子”为由拒绝。达吉亚娜的这番表白,并不是要遵循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也不是要忠于她所不爱的丈夫,而是要忠于自己高贵纯洁的天性,忠于自己对社会批判的态度,从某种角度说,也正是忠于奥涅金,忠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爱情。也正因为此,达克亚娜的形象和悲剧才更富有深层意蕴,更体现出“精神美”。

一、艺术特色:

1、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相结合的“诗体长篇小说”,既有浓郁的抒情性,又有对性格的精细的刻画。这是一种全新的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是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重大贡献。

2、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奥涅金和连斯基;

达吉亚娜和奥丽嘉; 奥涅金和达吉亚娜;

在对照中,各自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3、语言特色:普希金把诗的精练、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典范的俄罗斯语言,既是诗的,又是散文的。

一般为四步抑扬格写成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这种诗节被后人称为“奥涅金诗节”。每节诗分为四组:前三组都是四行,最后一组为两行。韵式为:第一组为交叉韵,即abab;第二组为连韵,即ccdd;第三组为抱韵,即effe;最后一组为连韵,即gg。“奥涅金诗节”读来既铿锵有力,又缠绵悠长,韵味独特。

课后作业:“多余人”形象探析。

思考:自己身上有“多余人”因素吗?身边有这种人吗? 阅读: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

第五节 果戈里及《死魂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果戈理“含泪的微笑”的独特创作风格。

2、了解果戈理思想矛盾、彷徨的阶级根源。

3、掌握“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的特点和进步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果戈理的矛盾,彷徨及晚年思想衰颓的主、客观因素;创作中独特的讽刺艺术。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果戈理生平、创作综述

尼姑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自然派”的创始人,俄罗斯“散文之父”。鲁迅赞誉他为“写实派的开山始祖”。

一、生平与创作

1809年,果戈理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文学和戏剧,写过一些诗歌和喜剧,自己也参加演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提时代的果戈理就对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戈理一家人是友好和睦的,这使他终身留恋本阶级的生活,最终割舍不掉这种情怀。果戈理1812年——1828年间就读于涅仁大学。在校期间,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除学好规定课程外,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进行业余演出。

1828年秋,中学毕业,到京都彼得堡谋职。一年多的公务员生活,使他目睹官场的腐败,领略到那些“小人物”的辛酸。

1830年春,果戈理在《祖国纪事》杂志上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在同年五月,他与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31—1832年间,果戈理发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这部作品描绘乌克兰绚丽多姿的大自然,歌颂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讲述充满诗情画意的奇迹,刻划哥萨克自由奔放的性格。别林斯基曾说这些作品是“青春的、清新的、芬芳的、华美的、令人陶醉的诗”。但其中某些作品含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果戈理在彼得堡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使他开始用冷静的眼光看待故乡和彼得堡的生活,逐渐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1835年,《密尔格拉得》出版,标志着他的创作向现实主义的新发展。《密尔格拉得》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四部中篇小说。其中除《塔拉斯·布尔巴》写的是历史题材外,其余均取材于现实。为当代丑恶的地主们画像,勾勒他们的猥琐无聊,虚伪自私,是乡村地主的逼真讽刺画。

《彼得堡故事》由1835年发表的《小说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和《狂人日记》等三篇小说,再加上后来写的《鼻子》(1836)、《马车》(1836)、《外套》(1842)等作品组成。因集中反映彼得堡社会生活,故名“彼得堡故事”。作者把揭露的对象从乌克兰农村移至彼得堡京城,由乡村地主转向城市官僚,暴露其糜烂腐败的实质。其中也有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外套》。

“小人物”的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形象之一,从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始,经过果戈理的《外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这类形象不断受到作家的重视,并在创作中不断得到发展。

这两部作品鲜明的批判倾向和辛辣的艺术讽刺招来了反动阵营的恶意诽谤。别林斯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认为这两部作品是“现实的诗”,说它们足以使果戈理“站在普希金所遗下的位置上面”,成为“文坛的盟主,诗人的魁首”。

1836年上演的《钦差大臣》,标志着果戈理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果戈理曾这样说明他创作这部喜剧的意图。“我决定在《钦差大臣》中,将我所知道的、、、、、、俄罗斯的一切丑恶集成一堆,来同时嘲笑这一切。”他借用一句著名的俄罗斯谚语作题词——“脸丑莫怪镜子歪”。

《钦差大臣》的故事梗概是:在外省的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市长及其一班幕僚得悉钦差大臣微服私访的消息后,惊慌失措竟然把路过该地的一个轻浮浅薄,装腔作势的彼得堡小官吏赫列斯达科夫误以为钦差,争先恐后的巴结他,向他行贿。赫列斯达科夫正好在路上把钱输得精光,此时见市长大人亲自把他接到家里,又捞得一笔钱财,真是喜从天降。他得意忘形,厚颜无耻地向市长太太和女儿调情,一向胡作非为,瞒上欺下的市长巴不得与这个能说会道的“大亨”攀亲。于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色利双收的赫列斯达科夫在离开小城前,写信给他在彼得堡的朋友,叙述他在城中的奇遇,不料这封信被当地的邮政局长偷拆了。正当市长在家里趾高气扬地宴请亲友,庆祝自己得到一个乘龙快婿,并对自己飞黄腾达的前程抱着莫大希望的时候,邮政局长拿着信急急跑来,当场拆穿了“钦差大臣”的骗局,小城的官员们才如梦初醒,互相抱怨、责备、就在这一片喧闹声中,一个宪兵报告说,真的钦差大臣来了。官员们个个呆若木鸡,动弹不得。

《钦差大臣》一剧中主要人物全是否定的角色,其中唯一“正直和高尚的人物就是笑”。市长发现自己受骗时的自我嘲骂,“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不但画出了自己的丑相,而且道出了剧本的社会意义。《钦差大臣》的社会冲突为戏剧情节发展的基础,且运用奇遇、夸张、幽默、嘲讽的手法,勾画出一幅沙皇俄国的群丑图。

《钦差大臣》上演之后,受到官方猛烈的抨击。1836年6月,果戈里带着未完成的《死魂灵》手稿,到国外去了,这期间,他一边游览,一边潜心创作,到1841年完成,前后共用七年时间。《死魂灵》问世以后,引起了更大反响,赫尔岑说,这部作品“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果戈理由于长期居留国外,远离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受到斯拉夫派的包围和影响,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危机。1847年,他发表了《与友人书简选》,否定自己的过去,为以前的创作忏悔,说《死魂灵》里“满是漏洞,时代错误,对许多事物显然无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写了凌辱的、触犯的话”。《与友人书简选》一出版,立即就受到进步思想界严厉批评。身患重病的别林斯基写了《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严肃地批评了果戈理的错误思想,深刻地指出了这本书的反动实质是“凭借基督和教会之名教导野蛮的地主榨取农民更多的血汗,更厉害地辱骂他们”。果戈理仍执迷不悟,写了“作者的自白”为自己辩护。在这种复杂心情下,果戈里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并进行了多次修改,企图把那些地主重塑为正面形象,但愈改愈不满意终于在临终前把它付之一炬

1848年果戈理还到耶路撒冷进行了一次宗教朝拜,此后回莫斯科居住,直到去世

1852年,心力交瘁,矛盾彷徨的果戈理辞别人世。

纵观果戈理20年的创作生涯,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艰苦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创作风格,第一,反对美化自然,揭露社会丑恶。

《彼德堡故事》——京城街头的逼真素描; 《钦差大臣》——官场内幕的生动记实;

《死魂灵》——地主阶层的艺术写照。第二,通过形象塑造,体现鲜明倾向。

地主、官僚各具特色,通过形象塑造,对于农奴制度,专制政权无情鞭挞。

第三,描写底层人民,具有民主精神。

果戈理深切同情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如《狂人日记》、《外套》等。正如,陀思妥耶斯基所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来自果戈理的《外套》。第四,采用讽刺手法,深蕴“含泪的笑”。

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的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

第五,善于驾驶语言,生动地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形象。自然派:是俄罗斯文学中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的文学派别,形成于四十年代,“自然派”源于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作家的贬称,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名。该派作家极力忠于“自然”既现实,抨击农奴制度,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多有创新。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第二节 《死魂灵》 果戈里的《死魂灵》从1834年开始构思,1841年完成,1842年5月正式出版,正如果戈里在给普希金的信中说:“我打算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把整个俄罗斯反映出来,即使是从一个侧面也好”。小说出版后的反响,是果戈里始料不及的。

这部小说通过对地主群丑的刻画,把批判的锋芒对准腐朽没落的农奴制度,以其深广的社会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使果戈里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小说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六等文官乞乞科夫准备做一笔投机生意,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在户口册上尚未注销的农奴,(俄罗斯十年普查一次户口),趁新的人口没有普查之前,买进一千个死魂灵,再到救济局去抵押,每个魂灵二百卢布,足可以赚二十万,当他正在办理转户手续时,不料事情败露,流言四起,乞乞科夫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狼狈潜逃。

从结构上看,小说共有十一章,有三个叙事中心。第一章是一个特殊的开场白,交代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并通过他拜访上流名人,使书中多数主要人物一一登场,第2——6章是一个叙事中心,沿着乞乞科夫收购死魂灵的足迹,依次刻画了5个不同个性的农奴主形象;第7——10章是一个叙事中心,主要写外省官僚和外省生活,通过乞乞科夫回城办理死魂灵手续,揭露城市官僚和“优秀的”社交界的腐败和庸俗,第十一章是一个叙事中心,详细地叙述了乞乞科夫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新兴资产者的丑恶灵魂。几个叙事单元被买死魂灵这条线索串连在一起。

一、在全景图上,活灵活现的是地主阶级的群丑图:

玛尼罗夫是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一个地主。他“年纪并不大,那眼睛却糖似的甜,笑起来细成一条线”。他的风采也很体面,总显出竭力收揽对手的欢心的模样来。他在家里不大说话,喜欢沉思冥想。他从不过问田产,也从没到过地里,什么东西都好象在自生自长,跟他全无关系。他的书房里放着一本书,总在第十四页夹着一个书签;这本书还是他在前年开始读的;家里有两把椅子,老是绷着布。还是当初制作时,由于材料不够而没有完工。一有客人来,他就警告说,“别坐那椅子,还没有完工呢”。乞乞科夫一到,两个朋友先热烈地接吻,以至使门牙都痛了一整天。在客厅门口,为谁先进,谦让好半天,最后是两个人一同侧着身子挤进去。当乞乞科夫向他提出购买死魂灵时,最初他感到惊讶。后来,他答应把这些对他根本没用的死农奴奉送给他。

19世纪俄国文学特点_新批评主义文学特点_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乞乞科夫拜访的第二个地主是个女寡妇。她的农奴还不上80个。庭院里养满了鸡鸭,她亲自操持家务,一个子、一个子地积攒着钱财。当乞乞科夫要购买她的18个死农奴时,她犹豫着,考虑是否有人会出更高的价钱。不管乞乞科夫如何解释、开导都无效。他忍耐不住了,愤愤抓起一把椅子,在地板上一顿,诅咒她遇到魔鬼。并说,“你就像一只锁住的狗,躺在干草上,自己不吃草,却又不肯交给谁。你的田地里所有的出产,我都要买,因为我是办差的„„”。这句脱口而出的谎话,却收到了效果。科罗皤契加让他办差的时候,购买她的燕麦、荞麦粉、肉类,乞乞科夫满口答应。这笔买卖就以十五卢布的价钱成交了。科罗皤契加事后不放心,又连夜赶到省城去探听,(这是守财奴的典型、孤陋寡闻、浅薄、愚蠢、贪婪、自私。是个狡猾的务实的女地主)

罗士特莱夫(诺兹德廖夫)是一个“中等身材的汉子”。通红的面颊、雪白烁亮的牙齿、漆黑的胡子的好家伙。他习惯了逍遥放荡的生活,成天在外赌博,酗酒,打架,惯会造谣生事。他的家里乱七八糟,只有几根****和各式各样的烟斗,他带乞乞科夫参观他的产业,狼舍、狗舍、马舍。他站在狗群中间,俨然是狗家族的“父亲”。

当乞乞科夫要买他的死农奴时,罗士特莱夫刨根问底定要知道他的用意。接着要乞乞科夫买他一匹种马,农奴算做添头;他又要乞乞科夫买几条狗,接着又要跟他赌博,以死魂灵为赌注。乞乞科夫纠缠不过,最后同意下盘棋。可是,下棋时罗士特莱夫作弊。乞乞科夫不下了,罗士特莱夫便喊仆人要揍他。正在此紧张时刻,法院送来一张传票,有个地主控告罗士特莱夫在一次酒醉时打了他,乞乞科夫便乘这机会,赶紧逃上马车跑了。(这是恶霸型的农奴主,不讲信义,没有廉耻,什么坏事都干。通过他的野蛮强卖“死魂灵”的丑行,暴露了他十足的流氓相)。

第四个农奴主梭巴开维支,他的脸是通红的,象一个五戈比的铜钱,他的房舍和家里的陈设都笨重结实,他的太太也高大稳重,好像一棵椰子树。梭巴开维支凡事讲究实惠,吃饭不要求花样品种,不过要吃个饱,无论吃烧猪、烧鹅,都要吃个完整的。他对任何人都瞧不起,他认为省城的官员们都是些强盗、骗子和混蛋。而且他一眼看出乞乞科夫是个骗子手,当乞乞科夫向他购买死农奴时,他开口要一百卢布一个,并极力称赞这些死去的农奴都是些能干的角色,他们讨价还价争执了半天,最后,乞乞科夫以两个半卢布一个的价钱成交。他的心里暗骂梭巴开维支是个“杀人凶手”。(这是个顽固残暴,一个血腥的剥削者。这些地主是农奴制的支柱,他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俄国农奴主的残暴本性)

泼留希金(普柳什金)是乞乞科夫最后拜访的地主,他有上千个农奴,但他极端吝啬,过着像叫花子一样的生活。他穿着一件女人的长衫,脖子上围着一样莫名其妙的东西,但决不是围巾。他在路上走着的时候,看到一块旧鞋底,一片破布,一个铁钉都要捡回家。某个女人一疏忽,把水桶忘在井边,他就飞快地提回家去。他把田庄上出产的和拾来的东西堆在房间里后,便不再去过问它们了。因此,他的干草和谷子都烂了,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肥料,地窑里的面粉硬得像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来劈下来。麻布,呢绒,以及手织布匹都化成飞灰。他和一切人都断绝往来,因为他认为与人接触就象征着物质上的消耗。甚至他把子女也看作是自己财产的最大浪费者。他和子女吵翻后,便不愿再求得和解,他对农奴进行残酷的剥削,不管年成好坏,农奴都得照样交纳地租,在他的田庄上,农奴死得像苍蝇一样多,每年都发生农奴逃跑的事件。

当乞乞科夫要购买他的死农奴时,他很高兴,把乞乞科夫当作救主。乞乞科夫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在他那儿整整弄到二百个农奴。泼留希金感激不尽,赶紧命仆人拿饼干招待客人喝茶,说那饼干外面有些发霉,但刮去就行,刮下的碎末不要抛掉,得留着喂鸡。他自己两手捧出一小瓶酒,里面虽然有许多蛆虫、灰尘,但都已统统捞出;他想敬乞乞科夫一杯。乞乞科夫都一一谢绝,催他快写委托书。泼留希金找出一张纸片,研究半晌,想裁下一点来。然而终于知道做不到了,才动手写起来。他把字母连得很密,一行行写下去,一面后悔每行之间总是剩下一点空白来。(这是个集贪婪、吝啬,浪费于一身的农奴主。)

乞乞科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乞乞科夫是一个从小地主、小官吏过渡为新兴资产者的典型。他出身于地主,又在官场混了多年,精通地主官僚们的人情世故。西欧资产阶级对俄国的影响,使他有具有投机钻营、巧取豪夺的本领。

乞乞科夫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小时候,父亲传授给他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你呀哪,保甫卢沙„„最要紧的是博得你的上头和教师的欢心。只要和你的上头弄好,那么,即使你生来没有才能,学问不大长进,也都不打紧„„顶要紧的是:省钱、积钱,世界上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这却不能不要。„„只要有钱,你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办得到,什么都做得成”。因此,乞乞科夫在学生时代,就显出惊人的积钱本领。他常搞些小玩意,高价卖给同学。他巴结教师,暗中告同学的密。毕业时竟获得优等文凭。后来,他在财政厅干事,为了往上爬,他叫科长为“爸爸”,并表示要向他的麻脸的、嫁不出去的女儿求婚。当乞乞科夫目的达到以后,不再叫科长“爸爸”,向他女儿求婚的事再也不提了。后来,他由于贪污被停职,但他在税务局找到税务官的职位。他勾结商人进行走私活动,捞到了四十万卢布家私。可是,案发了,赃款被查抄,他降级为法院代书人。这时,他看到一个迁居到墨西哥的地主,把大半死亡的农奴和已成为荒地的产业拿到救济局去抵押,骗取了大笔款子。于是,乞乞科夫受到启发,便想出了购买死农奴和荒地的计划。

果戈理对乞乞科夫持批判态度。俄国资产阶级一进入文学就充当了被否定的角色,它始终依附沙皇政府,从来也不曾是英雄人物。在《死魂灵》中,作者真实地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这一特征。

乞乞科夫在交易中,对玛尼罗夫大谈友谊,对科罗皤契加大耍威风,对罗士特莱夫的流氓行为拒不就范,对梭巴开维支巧妙周旋,讨价还价,对泼留希金诱之以小利,他比所有农奴主都高明。

果戈理在《死魂灵》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官僚阶层的群像。

饱食终日,“由于无事可做而刺绣”的知事;装腔作势,故作聪明的邮政局长;进了“铺子和商店,就像走进自己的储藏室,见什么,拿什么”的警察局长;把注册费的一半巧妙地算在别个申请人头上的审判厅长,以及急于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太太们。„„掠夺人民的共同本质,使他们永远处在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活动中;愚蠢无聊,做贼心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完全陷进胡思乱想、胆怯慌乱的境地之中。

二、《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1、渗透全篇的讽刺。1)讽刺的比喻;

2)讽刺的夸张;(接物、握手)

2、人物形象的高度典型化和个性化。

人物肖像、言语、行动及环境的描写,并用对比衬托各自不同的特点。

3、多种多样的议论和抒情。

2、泼留希金形象赏析;

3、普希金和果戈里比较;

课后作业:阅读《死魂灵》;

------分隔线----------------------------

第四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是()。

A.英国宪章派文学 B.德国工人革命诗歌 C.巴黎公社文学 D.苏联文学 2.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最杰出的代表是()。

A.琼斯

B.林顿 C.维尔特

D.欧仁·鲍狄埃 3.梅里美的代表作是()。A.《查理第九时代轶事》B.《卡门》 C.《高龙巴》 D.《包法利夫人》 4.福楼拜的代表作是()

A.《包法利夫人》B.《萨朗波》 C.《情感教育》 D.《圣安东的诱惑》 5.《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

A.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B.个人奋斗者形象

C.女冒险家 D.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6.在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是()A.《名利场》B.《玛丽·巴顿》 C.《简·爱》 D.《呼啸山庄》 7.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塑造了一个女冒险家的形象,她是()

A.蓓基·夏泼

B.玛丽·巴顿

C.简·爱

D.凯瑟琳 8.萨克雷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

A.犀利无情的讽刺

B.出色的心理描写 C.细节描写 D.对照的手法 9.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A.《玛丽·巴顿》 B.《名利场》 C.《简·爱》 D.《呼啸山庄》 10.《呼啸山庄》的作者是()

A.简·奥斯汀B.夏绿蒂·勃朗特C.爱米莉·勃朗特

D.盖斯凯尔夫人 11.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者是()

A.别林斯基

B.赫尔岑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杜勃罗留波夫 12.赫尔岑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著名的“问题小说”是()A.《往事与随想》B.《谁之罪》 C.《怎么办》

D.猎人笔记》 13.唯物主义美学观“美是生活”出自()A.《文学的幻想》

B.《艺术的概念》 C.《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D.《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14.俄国文学史中第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形象是《怎么办》中的()A.薇拉 B.罗普霍夫 C.吉尔沙诺夫

D.拉赫美托夫 15.冈察洛夫的代表作是()A.《叶甫盖尼.奥涅金》 B.《当代英雄》 C.《罗亭》 D.《奥勃罗摩夫》 16.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A.不堪凌辱以死反抗旧势力的妇女形象 B.解放的贵族妇女在

C.社会的腐蚀下堕落毁灭的妇女,追求个性 D.轻佻堕落的妇女 17.《白奴》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反蓄奴制

B.反战 C.反抗社会

D.揭露资本主义的最恶 18.反映意大利烧炭党人革命的小说是()A.《阿尔芒斯》B.《法尼娜.法尼尼》C.《红与黑》D.《红与白》 19.斯丹达尔揭露七月王朝的小说是()A.《吕西安·娄凡》B.《红与黑》 C.《巴马修道院》 D.《阿尔芒斯》 20.巴尔扎克通过《纽沁根银行》揭露了()

A.大资产阶级的发迹史

B.金钱对文学艺术的腐蚀

C.大资产阶级的衰亡史

D.贵族阶级的衰亡史 21.狄更斯的成名作是()A.《匹克威克外传》 B.《奥利弗·退斯特》

C.《尼古拉斯·尼古贝》 D.《老古玩店》 22.《董贝父子》中董贝是一个()

A.善良的绅士B.商业资本家的典范C.知识分子 D.伪君子 23.狄更斯描写劳资矛盾和批判功利主义哲学的作品是()A.《荒凉山庄》 B.《艰难时世》C.《小杜丽》

D.《伟大的期望》 24.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是 A.《穷人》 B.《同貌人》 C.《白夜》

D.《女房东》

二、多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有()

A.英国宪章派文学

B.德国工人革命诗歌

C.巴黎公社文学

D.苏联无产阶级文学 E.法国无产阶级文学 2.宪章派文学在艺术上的特色是()A.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

B.节奏明快

C.格调高昂

D.语言通俗 E.风格朴实 3.梅里美小说的创作特色是()

A.浓郁的异国情调

B.神秘的宿命色彩

C.鲜明的地方特色 D.卓越的心理分析 E.强烈的讽刺艺术 4.《卡门》中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的性格特点是()

A.奔放而浪荡 B.热爱自由 C.勇于反抗

D.讲究真诚 E.多愁善感 5.福楼拜小说的艺术特色是()A.结构精致严谨B.描写客观真实

C.精雕细刻

D.异国情调 E.卓越的心理分析

6.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色小说家”的著名作家有()A.狄更斯

B.萨克雷 C.盖斯凯尔夫人

D.夏洛特·勃朗特 E.艾米莉·勃朗特 7.简·爱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A.具有女性意识B.具有叛逆精神C.温柔贤淑 D.虚荣心重 E.酷爱冒险 8.屠格涅夫描写新人形象的作品有()A.《罗亭》 B.《贵族之家》 C.《前夜》

D.《父与子》 E.《处女地》 9.俄国文学著名的三大批评家是()

A.别林斯基 B.果戈理 C.赫尔岑 D.车尔尼雪夫斯基 E.杜勃罗留波夫 10.斯丹达尔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是()A.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 B.艺术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

C.“美是生活” D.作家应该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 E.“为艺术而艺术” 11.巴尔扎克的《幻灭》与《农民》塑造了两个代表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是()A.克雷斯蒂安 B.尼雪龙 C.葛朗台 D.高老头 E.高布塞克 12.狄更斯在《大维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两类人,他们是()A.损人利己的阴险奸诈的坏人B.真正善良的好人 C.资产者 D.革命家 E.小人物 13.果戈理描写“小人物”的杰作有()A.《狂人日记》 B.《外套》

C.《钦差大臣》 D.《狄康卡近乡夜话》 E.《密尔格拉的得》 14.果戈理在《死魂灵》中塑造的地主形象有()

A.玛尼罗夫 B.科罗皤契加 C.梭巴开维支 D.泼留希金E.诺兹德辽夫 1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四代表作品是()A.《群魔》 B.《白痴》

C.《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 D.《罪与罚》 E.《卡拉马佐夫兄弟》 16.《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具卡拉马佐夫性格的是()

A.老卡拉玛佐夫 B.伊凡 C.斯迈尔佳科夫 D.德米特里

三、名词解释

1.聂赫留道夫2.《漂亮的朋友》 3.《人间喜剧》

四、简答题

1.简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2.福楼拜创作的意义。3.简析爱玛的悲剧。4.简析简·爱的想象。5.“红”与“黑”的含义及其政治意义。6.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7.巴尔扎克思想的矛盾与创作的关系。

8.简述《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9.简述《高老头》的思想内容。

10.高老头的“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11.简述狄更斯人道主义的特点。12.《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13.讽刺喜剧《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14.《钦差大臣》的艺术特色。15.《死魂灵》的思想意义。16.简析乞乞科夫的形象。17.《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18.简析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

五、论述题 1.《红与黑》的艺术成就。2.《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3.《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4.通过《双城记》中的四种人物形象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5.《死魂灵》的艺术成就。6.《罪与罚》的艺术特色。.阿辽沙 E

第五篇:人文之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中后期,首先在法、英两国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其影响迅速波及整个欧美文学界,成为西方近代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点,所以被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具有明显的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

1.司汤达

司汤达(1799~1850),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创作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2.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写了维多利维刚代的精神。重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荒凉山庄》等。

4.果戈里

果戈里(1809~1852),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果戈里还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836年创作的讽刺喜剧《钦差大人》(1842年发表)揭露了贵族官僚阶级的冷酷,对“小人物”的遭遇表示了同情。1842年发表的代表作《死魂灵》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衰亡的历史,通过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专制农奴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

5.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评价为“在自己的作品里能以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以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丁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6.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揭穿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的虚伪面目,暴露了美国社会拜金主义、种族歧视和侵略扩张的实质。马克·吐温在文学史上以一个幽默讽刺作家而闻名。其主要作品《竞选州长》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竞选州长》抓住被收买的资产阶级报刊专事造谣诽谤这一典型特征,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挖苦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小说艺术夸张极为泼辣大胆、尖锐有力,但却令人信服,做到了在艺术的夸张中再现生活的真实。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借一袋金币的故事,无情地揭下了资产阶级诚实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拜金主义的丑陋,讽刺了他们的伪善本质。作家把资产阶级的卑鄙贪婪暴露得体无完肤、淋漓尽致,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文明作了一个卓越的总结。

死魂灵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 艺术 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