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宣泄与拯救鲁迅《孤独者》的创作心理意图

网络 2022-12-01 21:57

鲁迅自传里鲁迅的主要经历_孤独者鲁迅主要内容_鲁迅主要小说集

宣泄与拯救鲁迅孤独者》的创作心理意图口王中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武汉430074摘要鲁迅通过小说《孤独者》的创作宣泄了当下和过往的精神创伤及灵魂的黑暗面并通过叙述者我的设置使心灵各侧面相互驳洁并对消极生存方式追根究底达到挽救心理失衡自我拯救的目的关键词精神创伤宣泄复仇我拯救中圈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3-854X200510-0127-03杰克·斯佩克特在《艺术与精神分析》中说艺术或者说艺术的作用就像治疗一样①这种治疗功用极其鲜明地体现在小说《孤独者》的创作中鲁迅曾将其创作意图分为为他人和为自己两类小说多是为他人的但正像评论家叶公超所指出的他实在始终是个内倾的个人主义者⋯⋯他所表现的却总是一个膨胀的强烈的自己我们的鲁迅是抒情的整个自己放在稿纸上②即便他的小说创作多采用一种冷静克制的态度但其强烈的抒写自我的冲动与为他人的理性启蒙意识常常是此消彼长此隐彼显的当前者在其创作心理意图中占优势时文字就少有顾忌少有隐蔽而是泼墨般地倾泄出灵魂里的黑暗此时引出的不再是疗救国民的希望而是拯救自我的目的《孤独者》就是这样的最个人化也最为阴郁的一篇它的创作过程就是作家主观心理的宣泄与拯救的历程厨川白村曾说生即是战斗的内底生活即无意识心理的底里且深刻的许多伤害的发出来的在伏在心的深处是蓄积着极痛烈而或呻或叫或号泣③的声音就是文艺《孤独者》即镂刻着鲁迅本人现实战斗中的思想波折及心灵深处蓄积着的精神伤痛《孤独者》创作于1925年10月17日这正是鲁迅自嘲交了华盖运的期间《孤独者》中约略地写到学界流言小报匿名人的攻击失业挑起学潮等都是鲁迅这一年中的亲身遭际鲁迅于此年写作《咬文嚼字》和《青年必读书》招来守旧势力的围攻因支持女师大风潮陈西嵘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粉刷毛厕》的闲话影射鲁迅暗中鼓动挑起风潮这给予鲁迅很大的刺激《华盖集31篇文章中有六七篇是专门论述女师大学潮与反驳流言闲话的在别的杂感与《两地书》中鲁迅也时时谈及后鲁迅又因此事被章士钊非法免除教育部金事职同时由于气J喷劳累过度致使肺病复发从该年9月到翌年1月鲁迅往医院诊治有23次其日记中常有身热头痛的记载小说中魏连受失眠乃至吐血的病况恐怕也是鲁迅对自身病情的想象性延伸外界的攻击内部的疾病身心两方面的重压所导致的阴郁思想聚压在他的灵魂深处当下的受伤体验引发鲁迅对过往的精神创伤的逐一回顾从而凸现出有关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创伤体验小说对魏连变生存角色的定论是孤独者但其前提结论是异者鲁迅一生对异者的创伤体验尤为深刻1898年鲁迅在家境衰败后往南京求学但时人以为异类加倍地奚落而且排斥《呐喊·自序》另外魏连受在失业后的信中写道几乎求乞了求乞乞食这样的字眼在鲁迅文章中多次出现鲁迅13岁因祖父人狱被送到外婆家受到冷遇而被称为乞食者1896年鲁迅父亲病逝家庭经济破产常常遭到歧视和压迫本房家族会议企图作出损害他家利益的决定鲁迅拒绝签字并十分愤J溉④我们如今已无法确知少年鲁迅当时的情感及心理状态但能沿着他文字底下情绪的脉流追溯并体味他灵魂伤口处的气息个体的创伤体验既来自自我遭际又来自于他人遭际在自我心灵上留下的对人类悲剧命运的共鸣与认同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以及《呐喊索隐》里两次论述《孤独者》的创作渊源指出祖母之丧说的全是著者自己的事情以及连受有范爱农的影子祖母与范爱农分别是能引起鲁迅最深切的痛楚情感的两位人物根据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仿徨衍义》蒋氏为祖父介孚公的后妻曾被遗弃又无子女终年激论坛200510备受介孚公之妾的咒骂欺凌在小说中鲁迅只凸显出祖母的孤独不能引她欢笑冷冷的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在离乡求学东渡日本历经多次救国救民美梦的失败以及个人婚姻的不幸后鲁迅深味了孤独因而对同样孤寂一生的祖母的死亡鲁迅有着无端的悲哀范爱农是鲁迅的挚友因不善奉迎陷于失业境地后落水身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并为之不怡累日未能释然范氏之死加深了鲁迅对自我在内的这一类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体察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他那种遭受黑暗袭击的悲愤与痛楚的体验也再一次加深因而当他塑造魏连受这一人物形象描绘他的猖傲个性失业后托我谋职的窘况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字里行间无疑是沉淀着范爱农的影子与自我的精神伤痛的精神创伤的描写在于呈现侵蚀自我的外在黑暗而围困自我的内在黑暗也在文本中得到宣泄鲁迅并不讳言其灵魂里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黑暗深刻敏锐的体察能力张扬个体独立精神自由的反叛思想使鲁迅能够极深地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1925年他曾说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⑤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和怀疑精神使鲁迅往往看得人间太坏而庸众是他人的主导成分他们构成个体的生存背景实施看不见的迫压阻遏个体精神个性的张扬直至扼杀其生存碑隙庸众在小说中指连受家乡人S城人以及房东等同时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庸众渐及青年乃至孩子鲁迅前期对于青年敬重之不暇但在创作《孤独者》前后他对青年的无限信任就有所动摇了1925年4月他曾在《两地书》中直言道先前我只攻击旧党现在我还要攻击青年《孤独者》对于那些忧郁慷慨的青年就大加谴责与嘲讽孩子是鲁迅的另一个爱与希望在多年无子的生活中他对孩子极其喜爱在其生命哲学里孩子象征了人类这条污浊的河流的清纯洁净的源头他们全是天真善的种子埋在他们的心底因而要从落后的父辈那里解放孩子不要再让孩子受传统余毒的污染《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孩子生长在愚昧暗弱的国度其天性也多半遭到扭曲鲁迅不无悲哀地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一个情境描写屡次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如《狂人日记》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伤心《孤独者》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倘说鲁迅1918年写作《狂人日记》的时候还有呼吁救救孩子的勇气与力量那么1925年创作《孤独者》时鲁迅则只有凄凉与绝望了青年与孩子曾是鲁迅心中希望的灯散发的光热强度足以支撑起他对人类的信心及信仰然而当这两个真的人的代表都站到与先觉者相异的他人一面时希望的灯也就渐渐黯淡了暗夜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袭人他的灵魂死与复仇是贯穿鲁迅生命哲学的两个关键词在这篇小说中复仇是目的死既是个体生命的终极性指向又是复仇的方式死与复仇相结合而呈现出个体生命所可能具有的某种形式魏连受作为鲁迅心灵某一侧面的倒影选择并实践了这种生命形式这一极具悲剧意味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思想意识与心理情绪的阴鸳无不证明着创作者鲁迅本人心灵天平的一端已有了巨大的倾斜并已趋近于黑暗的深渊当鲁迅摆脱了一切精神偶像而独尊个性弃绝了对于人类前途的光明希望而怀疑一切时他就作为群体社会中极为独特而孤独的个体存在

鲁迅主要小说集_孤独者鲁迅主要内容_鲁迅自传里鲁迅的主要经历

鲁迅自传里鲁迅的主要经历_孤独者鲁迅主要内容_鲁迅主要小说集

着这时他的悲观与绝望已不仅指向外部世界同时也尖锐地指向自我在他的潜意识中死犹如孤独个体悲剧命运的轮回阴影始终盘踞在生的意识之上我与魏连受以送硷始以送硷终的一场相识无疑是这种心理的极具象征意味的表露祖母浓缩了自造的独头茧一生的苦恼与凄凉并昭示了他们必然性的死亡命运她的死唤醒了魏连受对孤独个体悲剧的自省自觉因而以送硷始意味着祖母的死并非是一个生命完全意义上的终结那纠缠她一生的孤独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延续到魏连受身上决定他此后的心理意识与命运由是祖母获得形而上的新生以送硷终则意味着觉醒的孤独意识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即复仇最终推动魏连受也一步步陷人死亡的泥沼既然已预先感知受死亡威胁的个体存在的悲剧性那么原本就崇尚个性自由的个体就获得了更深一层的精神解放与自由个体已不再受生命或生活支配而是生命受个体意志的牵引生命形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对个体开放任其选择同时对那终级性后果死并无任何影响鲁迅曾在1925年5月的《北京通信》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复仇作为饱受创伤的个体最快意的生存选择在潜意识中为鲁迅所接纳其文章中多次有以复仇为主题的篇目鲁迅式的复仇是带着剧烈的创痛却站在更为优越与超然的精神层面对黑暗进行嘲弄与玩味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复仇其二魏连量之所以还要活下去并违背本性沦人黑暗目的就是体味这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的自栽式复仇当真实自我已成为生存的障碍而求生的本能以及复仇的需要却要以生存为前提时个体便会离开自己的本质而成为异己的存在者然而复仇的对象是指向一切异己者的因而也必然将业已异化的自我包括在内对自我的复仇是要消亡自我的现世存在通过消亡这种不真实的离开自我本质的存在来达到扬弃异化重新占有自我本质的目的复仇在此意义上便是自栽而死是复仇的蜘JianghanTribune200510一种途径借此证明他人是凶手因而死具有殉难意义鲁迅曾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谈到关于未来的三种生存方式可以说在他内心深处未始没有想到这种死与复仇相结合的最黑暗的一种通过其笔下人物魏连受的实践鲁迅宜泄了这样一种愿望冲动对中国文人而言绝望意识和虚无主义是具有巨大的诱惑力的然而鲁迅又深知其中的危险在《两地书·二九》中他说所以我倘能力所及决不肯使自己发狂他想拯救自我保持理性生活就不能不发展那种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的内省能力《孤独者》在宜泄冲动的支配下创作者的心理平衡已被打破若要阻遏与缓冲这种纯粹由自我抒情所带来的破坏性力量就必须有一种抽象的反向拉力它贴近理智与现实于是我这个人物便出现了我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叙述视角其作用类似于一双眼睛一扇窗口它将读者与孤独者之间的情感拉近又拉远首先看我这个人物形象我实则是一个趋于实利贴近现实以自我收缩适应环境软弱甚而有些冷漠的知识分子利用这样一个既知晓主人公同时又在情感上淡待主人公的人物充当叙述者于小说的叙述及其效果是极其有利的作者将自己的创伤体验阴暗心理转移到主人公身上同时又借我无助而冷淡地观看和描绘着主人公的生活以此增强小说的陌生化效果拉大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并疏离连受与真实自我以我的眼睛观看并暗含评论连量即试图从一个庸人角度来察看衡量自己内心那最阴郁的自我一方面这种无法理解的察看使连受与众不同的行为愈加显得愚笨与怪异也愈加增强了其孤独感和悲剧性另一方面这种评估无疑是要置连受于被否定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沉溺于其中的自我清醒过来并加以理智地挣脱否定是针对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我与连受对话辩论的方式进行的其一否定连受孩子总是好的后来的坏是环境教坏的论调实际上作者本人是早已经历了这样的思想历程对孩子的爱一怀疑一绝望在创作小说时他实质已处于第三个思想意识阶段他之所以在文本中如实记录了思想发展的流程并在当主人公还处于第一思想意识阶段时就设置我的异议与否决目的是在以一种客观现实的观点惊醒主人公和过去的自我的美梦指出这种完美而极端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既然不切实际那么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毁灭也就无足悲哀无须绝望以消解希望本身来消解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情绪这是作者设置我与魏连受对话的真实意图其二我直接否定了魏连受将世人看得太坏的思想我不具备连受识人省己的智慧和勇气然而我却是真切的生存者能够粘附在社会群体之中得以延续生活因而我实质上代表着群体的价值观念与思维趋向我难以理解因此难以衷心地同情异类的孤独与绝望认为他不过是自寻苦恼这一方面淡化了黑暗思想对读者的感染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自身对这种消极意识的犹疑态度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种怀疑之上的怀疑反映了鲁迅内心的矛盾与徘徊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两地书·二四》这正说明了他的黑暗意识并不彻底可见我以一种软弱而压抑的生命形式与魏连受所实践的决绝的飞扬的生命形式相抗衡我的辩说与否定无形中阻止了读者与魏连受之间的情感亲密与价值趋近同时遏制了创作者本人对阴郁意识的亲近与赞同因而从鲁迅的创作心理角度而言我并不能简单地论定为是其心灵中的另一自我我实则是作者努力靠近常人心理角色而创造出来的人物借此反观并否定消极自我但鲁迅对我的塑造其实是有偏差的他实在不够冷静不够客观他依然将创作魏连受时所抒发的情感余热波及到我身上从而使我的性格变得模糊也因之使我的叙述口吻变得暖昧不清在我的语调中总时不时流露出鲁迅式的讥讽与悲愤超出了我这个特定人物作为叙述者所应有的思维方式及情感特征这是鲁迅本人在创作中主体情绪难以自禁地流露的结果特别是当人物在某种特定场景的体验愈来愈接近作者本人由此唤起作者深层次的抒情冲动时他就难免要逾越人物本身而暗中替换他对自我的心绪进行直接抒发尼采曾说艺术是对受苦人的拯救它是生命的慰藉但这种慰藉不是把人引向外部期许而是作为一种兴奋剂诱惑出生命同一切否定生命的力量对抗⑥作为现代中国最痛苦最复杂的灵魂鲁迅无疑最需要通过艺术来拯救自我慰藉自我并以之引发内在力量超越自我小说《孤独者》的内在创作情感犹如一个潜在的巨大漩涡将人物与鲁迅的自我一同席卷进去在放任人物死亡时作家本人得到了宣泄黑暗的快乐及对精神危机的抚慰与拯救艺术创作带给作家的巨大超越力也正在于此注释①转引自陈少华《写作之途的变迁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探》《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1期②叶公超《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98-99页③厨川自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④李何林《鲁迅年谱》增订本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⑤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82页⑥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责任编辑刘保昌江汉论坛200510

鲁迅自传里鲁迅的主要经历_鲁迅主要小说集_孤独者鲁迅主要内容

孤独者 鲁迅 文学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