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复兴固然可喜,但是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国学同样如此,当其发展到一种全民狂欢的状态时,我们就不能不对其进行冷静地反思了。
不少学者都用饱含忧虑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国学热”浪潮。著名诗人流沙河甚至直言我们不应该过度迷信国学,在现代世界,依靠旧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国学究竟“热”成了什么样子。
国学和国学热
要讨论“国学热”,首先便不能不界定到底什么是国学。
在古代社会,我们说儒学,理学,心学,却从来不说国学,因为在古人的世界观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儒家对君子的终极要求是“平天下”,也就是中华的文化是适用于全天下的,自然不会有“国学”的概念。
近代以降,西人入侵,中国传统的夷夏观被彻底打碎,人们才意识到,世界之大,中国也不过其中之一。再后来,外来的文化思想流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与之对抗,才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也就是中国人之学。
“国学热”中所提到的国学其实是更加泛化的理解,基本可以将之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别称。琴棋书画,昆曲百戏,医学农书,凡是和中国古代沾边的东西都可以将之归入“国学”的范畴。所以,民间理解的国学其实是一门十分庞大而杂糅的学问。
国学热其实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了幼儿国学班、国学家教班等五花八门的培训班,随之网络的发展,各大网络平台成为了国学宣传的又一大主要阵地。近几年来,借着“文化自信”的东风,国学不仅在中国成为了流行文化,还远播海外,自然是热得更加厉害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国学大热的情况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当看到国学浪潮中的种种乱象时,我们却不能不扪心自问,这真的对吗?
“国学热”误入歧途
全民研讨国学固然是好,但是好的用心不代表好的结果,事实上,国学已经呈现出了偏离初心的趋势。
比如网上曾经有过是否应该让幼童学习《弟子规》的争议,《弟子规》是古时孩童的启蒙读物之一,但是其中蕴含的许多封建道德要求已然不适应现代社会。
然而,很多所谓的“国学培训班”的老师根本不具备古为今用,因势利导的能力,只能要求孩子们简单背诵和理解字词,这样流于表面的学习又如何能够学到国学的精髓呢?
此外,许多地方还热衷于国学形式主义,比如让孩子入学时进行“入泮礼”,为高中生举行“成人礼”,甚至在高考前还弄一个不伦不类的“跃龙门”的仪式。这些仪式看似华丽,其实已然将国学变为了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当然,最为严重的是,在国学热的浪潮之下,很多人由“文化自信”变为了“文化自大”。盲目地崇拜中国传统文化,已然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
一个表现是不加批判地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一切都奉为圭臬。一切封建遗毒思想趁机死灰复燃,比如一些培训班打着国学的幌子,开设女德课程,公开对女性贩卖三从四德,温驯为主的封建思想。
另一种表现便是洋洋自得地中国传统文化凌驾于世界其他文明之上,甚至认为中华文明代表了所谓的“宇宙终极智慧”,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拯救全世界的苦难。这种论调显然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产生了一种邪教式的崇拜。
面对这种情况,难怪流沙河放言:不要迷信国学。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国学不要“热”
很多人觉得流沙河这句话是在否认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不然,流沙河否认的不是国学,而是人们对于国学这种迷信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学同样有其局限之处。
我们将其全部斥为糟粕,弃之不用,固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将其全部接受,或者想要依靠国学解决现代世界的一切问题,这就是另外一个不可取的极端做法了。学习国学必须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使国学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事实上,学习国学应该是应该成为常态化、理性化的事情,我们在中小学课程当中接受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学的教育,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要称之为“热”呢?比如说吃饭睡觉都是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但是社会上不会有“吃饭热”和“睡觉热”。
有学者指出,“国学热”的出现,其实体现了社会上的人心浮躁,也体现了对国学的认识程度很低。所以才会在浪潮之下,头脑发热,而在头脑发热之下,国学热便和学习国学的初衷偏轨而行,成为了一场资本主导下的全民闹剧。
或许,只有人们冷静下来,头脑变得清醒,国学不再那么“热”的时候,国学才能真正润物无声地滋润进每一个国人的心田吧。
结语
过犹不及,这四个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莫大智慧,凡事都应该懂得分寸,对待国学同样应该如此。
对待国学,我们应该摒弃迷信,不要将之当为万灵药方。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是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