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李向东】道教鼻祖——老聃,姓李,字伯阳

网络 2022-11-14 14:58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 后又被奉为道教鼻祖。

一,“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老子哲学体系道德核心是“道”。老子的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学的范畴。《老子》中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的法则。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的表达出来。老子之“道”又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道”还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和潜在性。“道”是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待的精神与物质的威粒、能量、动势、事物、原理的相对相关、动态综合。

道具有形而 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休的东西, 没有具体形象, 也没有名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确,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共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是无形无限的宇宙本体,“有名”是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

老子的主张思想是什么_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_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及其评价

“道”不是现象,是不可以被感知的:“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这是说,“道”是不确定的,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此把它叫“夷”、“希”、“微”。“道”不是感官的对象,表明了“道”的超越性。 “道”本“无名”,有时可以用“一”、“朴”来表示。“昔之得一者:天下得一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万物得一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谷”、“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阳,冲气以为和。”这即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从激烈的社会运动中感到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认识到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乐相合,前后相院。”老子特别注重物极必反的现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对于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还是有很多错误的地方。老子所讲的对立面的变动,也都只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老子提出了居弱守雌的方法,从而使自身在万物轮转之必然中立于不败不衰之地。老子主张不能忽视细节、小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老子的主张思想是什么_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_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及其评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四节神秘主义认识论

老子在哲学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的理论,在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而在人生观上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态度,使他对外界物质生活的接触持否定态度。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就是说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这种情况反映在老子的认识论思想上就是排斥感性认识。老子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到客观世界中求去,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他说“不出户知天下。”这是属于闭目塞听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老子把这种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比喻一面最深的镜子,他称之为“玄览”。通过“致虚”、“守静”人们达到与万物同体融合,平等观照的大智慧,即与“道”合一的境界。 故,致虚,守静,观复等,是修养功夫,亦是人生境界。

这种“无为”、“无欲”、“无私”、“无争”,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也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这个词的读法是“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自然为纲,遵循其规律。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 无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一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文化 道法自然 国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