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吸引了近300万人围观的对话,尽管隔著语言的障碍。
2月24日晚,施一公校长与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视频连线,共同阐述“如何应对变化世界”。从2020年夏日至今,不确定性与未知似乎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各行各业的秩序须要重组与整合,每个人都亟待在严冬之中实现自我突破与进化。
更具体地说,我们都须要在历史大周期与百年大变局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一种全新的发展形式。
两位对话者,一位从自己精耕30多年的科学领域出发,一位奉行全球宏观投资者的眼光,试图在这种变化背后找到永恒和普遍的规律。
“个人怎样应对变化世界”,“创新对人类和国家的意义”,“如何鼓励创新和探求”,“如何调整态度,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摘录了部份内容,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感受和启发。
施一公
施一公,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教授,西湖大学市长。
施一公: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窘境。一方面,我们必须先学习,然后才会创新。没有一定的知识,我们就不知道在那里创新,如何创新。另一方面,学习却又可能给我们的思想带来约束。
想象我们是旅客,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辆或列车上,火车越快,我们能够越早抵达既定目的地,但我们也越难下车去探求野外环境。相比之下,徒步探求未知世界要容易得多,当然只身一人在野外遇险的概率也会大得多。
追求创新常常意味着成为少数派。选择创新,你们就脱离了主流,走上了一条孤单的公路。作为稀有的少数派,你可能会被朋友误会、打击、嘲笑,甚至被公众压制。这种情况在学术研究界屡见不鲜。一些科学家在数十年间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在他人看来其实是荒谬的尝试,不断地走弯路,最终取得突破时,创造的奇迹常常被以为是一夕之间就发生。
我们只需瞧瞧基于mRNA的新冠卡介苗就晓得这一点了。但实际上,我们怎么鼓励创新?创新常常形成于健康的文化,这种文化鼓励与众不同,并诚恳地容忍反复的失败。
创新一般须要批判性思维。30多年前,人类基因测序项目经过激烈的辩论过后启动,耗资20多亿美元才完成。但该项目引起了一场延续至今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的革命。合作推动创新,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科研机构和国家的具有不同专长的人们可以通过鼎力合作联手创造奇迹。
此外,多样性推动创新。不同背景、地区、文化和种族的人,都为推动创新带来奇特的力量。人类于2015年9月成功侦测到引力波最能说明创新和多样性的价值。我们在月球上记录到了大概源自于13亿年前两个黑洞的碰撞而形成的引力波。
就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珍惜生命、探求真理、心怀良知去义无反顾地创新。
瑞·达利欧
瑞·达利欧,桥水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旗下执掌约一万亿元人民币。美国对冲基金公司平均存活年数只有4年,桥水早已矗立近50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第五位。
瑞·达利欧:大周期的发生一般源于某个新秩序,要么是内乱造成某一方掌权,出现国外新秩序,要么是国际战争造成国际体系变化,出现新的世界秩序。1945年,新的世界秩序构建,美国作为博得二战的主导国,塑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1949年,中国出现了新的国外秩序。看清楚周期以及我们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在一国国外,当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金融问题时,就会出现冲突。具体会发生哪些,完全取决于个体的行为。但最重要的力量是另外两种显而易见的力量。
一种是自然现象。我饶有兴致地看见,以流行病、干旱和洪灾方式出现的自然现象,对环境、预期寿命和其他诱因,会形成无比重大的影响。但所有那些诱因加上去都不如另一种诱因重要,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逐步发挥。
这张图表溯及公元1500年。左边是人均收入,右边是预期寿命。大家可以看见,出现了很强有力的向下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急剧上升。相比而言,我们所说的战争之类的波动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看到上述情况,我除了深陷思索,我们必须仔细思索自身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全社会也须要认真思索社会应该怎样运行。我希望我们所有人能就此达成一致,并认识到人类合作的必要性。
施院士和我最一致同意的一点就是愉快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丰富的资源,民众也拥有强悍的能力,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爆发冲突的风险,这一风险真实存在,但若果我们能否精诚合作,我们就有机会平息这一风险,并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愈发美好的今天。
对 话
Q:如何能保持好奇心并不断探求
施一公:科学家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步入科研领域的,而我的兴趣则始于对自然的纯粹热爱和纯粹好奇,以及对自然和无边未知世界的想像。在过去的30-40年里,正是这些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未知的欲望,支撑我一路走来。
生如夏花,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在地球上的生命不过顷刻,整个人类文明在宇宙的历史中可能也只是过眼云烟。很多人问,活着是为了哪些?我们在月球上应当干哪些?对我个人而言,活着是为了探求未知,看看人类能有多强悍,看看我们可以在未知世界探求得多远。
瑞·达利欧:保持好奇心并不断探求这个世界的绝招是盼望。这是一种想要理解世界怎样运转的激情。我在《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中便讨论了世界是怎么运转的。将求知欲转化为行动,利用对世界运行方法的了解,依据现实进行实验,并将其转化为能形成结果的行动,这就是创新者的心理。
好奇心也是一种探险家心理。正如施一公院士之前所提及的,有些人会由于害怕外界批评或则希望得到外界认可而遭到影响,这不会困惑创新者,因为创新者不需要被认可。相反,他们几乎只专注于探求,发现错误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通过探求的旅程,个人才能成长,能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而形成满足感,我觉得,这应当是每位人的目标。
Q: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瑞·达利欧:教育是一切的起点,它包含对科学和艺术的理解,还能帮助人们彼此交往,相互培养文明行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一种是获取知识的教育,即技能教育。另一种是培养原创思维的教育。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许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另一种类型的优质教育,则是教人进行创新性思索,二者的区别对创新特别重要。因为学习早已学到的东西,对未来的创新并无帮助,尽管这是未来创新的基础。
从大历史观看教育,还能见到这样一种模式:我们可以从唐、宋等王朝的经历中学习到,要借助庞大的人口基础:要让社会向最多的人开放,创造任人唯贤的制度,以便辨识和提拔创新者,使之发挥支持作用。你不知道人才将来自那里,因此,这是一种包括培养创新精神和好奇心的教育,而除了是获取知识。这须要人们与众不同,需要创新,需要冒险精神。它须要从最大比列的人口中抽取人才,看看创新人才来自哪儿。
施一公:教育对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我们应当因材施教,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来说,教育改革尤为重要。为了中国的进步,为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为了中国下一代青年人才的培养,中国必须坚持不懈地探求教育改革。这是惟一的出路。试想:在一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如果只有一套死板的教育方式,一两种或几种死板的考试方式,那将严重限制能培养、教育和提供机会的中学生的类型。
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应当一直保持教育改革势头,这也是我们联合社会各界人士成立全新的西湖大学的诱因之一。为了实现多样性,应该给教育机构更大的自由,让教育机构尝试不同的东西。这对年轻一代的中学生特别有利。
Q:个人应怎样更好地实现自身以及社会价值
瑞·达利欧:我们可以将人生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学习,这个阶段我们借助他人;第二阶段是聚焦于工作,我们成为身边人的借助,试图获得成功;然后就是他目前所处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下一代,超越自我。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身与社会是相连的,那么他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处在其他阶段的人,提高她们的能力。我的父亲麦修11岁时,来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学习,他发觉有一些有特殊须要的孤儿没有做放疗的机会,于是他参与了对孤儿的救治。我也遭到麦修的影响,开始涉足于慈善事业。只为自己积累财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腐败。
当然,这存在一个自然进化过程,你要先照料好自己,然后当你不再须要为自己积累更多、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时,再去行动。行动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用慈善形式进行募捐帮助,也可以是通过传递自身学到的知识和拥有的原则。
施一公:合作才能帮助人们实现价值,比如西湖大学就是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的结晶。从一开始,科学家们就想要构建一所全新的学院,但我们假如想单独做这件事,压根没有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们寻求帮助,与一群饱含激情和动力的企业家合作。他们中有投资者,有企业家。大家一起创造奇迹,就是精诚合作的挺好的反例。
瑞·达利欧:最令人激动和最有成效的合作是了解差别、调和差别、调和不同的视角。关于差别,人们常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心态是因为存在分歧而吵架,但很显然创新者和这些追求真相的人不会如此做。他们对差别有一种心理上的好奇。
施一公:要完善有效的合作,需要从合作者哪里获得互补性的专业知识。所以理想情况下,无论是在科学、商业还是其他方面,最好是具有互补性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和头脑风暴,批判性地思索她们的构想,最终达成合理的共识。
Q:个人怎样应对变化中的世界
瑞·达利欧:这完全是一个心态问题。如果你把生活看成一场冒险,你都会接受人生会有起起落落的事实,而所有那些起起落落都只是现实的反映。保持对现实的好奇心,思考怎样与现实互动,尽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保持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才能应对变化的世界。你会发觉,与没有这些心态的人相比,你的生活会更有价值。
施一公:保持冷静,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便足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持续变化,发展速率一年年增快,知识在以特别快的速率积累。科学家每晚翻阅刊物,都会发觉海量的知识,他们没有时间阅读这么多论文,因为还要做自己的科研。这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惧。但事实上,我们用不着恐惧,要保持冷静,做好正在做的事就好。
我一直相信,只要在自己的专业上,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足够努力,花时间阅读直接相关的材料,而不是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快速积累的知识倍感恐慌。保持对身边的事物变化的敏锐度,把你正在做的事情真正做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