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糖医生3年营收2亿,在医院开辟SaaS新战场
袋装糖药CEO匡铭
5倍用户增长,10倍营收增长,接近2亿元的营收,盘点2017年,掌上糖医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人们并不知道创造这些亮眼数字背后的秘密:一支强大的地铁军队完成了新产品医院信息化SaaS平台“医汇”在全国近500家医院的深度接入。一个全新的战场正在棕榈糖医生面前展开。
看到慢性病患者从医院到家庭,全周期、数据化的管理从理想变为现实,资本也愿意再次押注“数字医疗”。基石资本、IDG、经纬创投、平安创投近日宣布,已于2016年初完成对棕榈糖医药的B1轮融资,总投资超过1亿元。
这也是掌上糖药宣布的第三轮融资。作为国内最大的慢病数据平台,项目总估值已超过10亿。
医院侧:解决医院巨大痛点,实现数据诊疗全流程
掌上糖医生成立于2014年,始终以提升C端用户诊疗效率和效果为目标。APP定位为基于糖尿病数据的健康服务管理平台。
患者可以在糖医生上记录自己的健康数据并获得健康指导,逐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进驻平台的医院团队可以通过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可视化,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疾病指导和治疗方案。
然而,2016年,医院地推团队在与医院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医院在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痛点。
“首先,在传统的医院里,医生、护士、病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原始,而且很多都是纸质的,效率低下,数据没有记录;更不用说认真的数据同步了。病人回家后。并跟踪。” 棕榈糖CEO匡铭表示,团队了解问题后,决定进入慢病管理主战场医院,啃这块无法回避的“硬骨头”。
为什么是“硬骨头”?牵头转型工作的CTO穆唐最有发言权。最大的原因是信息化程度太低。
从遇到古色古香的Windows 95系统,遇到各种版本的HIS/LIS系统和差异化的数据格式,到应对医院复杂的内部流程,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突发事件之后,棕榈糖医生的技术团队,终于完成了华东地区医院平台适配。
“可以说,我们遇到了每个人都能想象到的每一个问题!”
软硬件模块化、可定制化,为顺利“入院”铺路
目前,掌上糖医生的医院SaaS开放平台采用模块化、可定制化的结构,适合不同医疗机构的不同需求。系统可根据各医院工作流程定制权限模块,安装定制功能,完成与指定不同品牌血糖仪设备的适配。从独立系统到医院HIS接入等多模式数据互联管理和共享定义,系统提升整体诊疗和管理效率。
例如,医院在安装了掌上糖医生“仪慧”SaaS系统后,可以适配指定合作品牌血糖仪设备(掌上糖医生可以支持医院市场上使用的主流血糖仪,完成其智能化改造) . 和对接),医生可以使用该系统将血糖测量等“任务”分配给护士。护士完成任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后,系统会自动同步并结构化呈现数据结果,帮助医生高效完成诊断。
将传统医用血糖仪智能升级为“触控式智能血糖监测仪”,可无缝接入医用交换系统,适配主流医用血糖仪
在这个过程中,诊疗流程更加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流程化。借助可视化数据分析,医院可以不断提升个体患者乃至整体诊疗的效果。对于每天面对100多名患者的中国医生来说,能够大大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无疑是一件好事。
截至目前,已有近500家医院接入系统,月处理数据达千万级。
“收集全面的医疗数据,通过独特的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将辅助决策信息输出给医院管理者、医生和护士,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医疗机构在医疗效果、患者安全、成本优化、医院系统等方面。管理效率得到了提升。”有所改善,”棕榈糖首席执行官匡明说。
家庭端:链接医院数据完成随访
医院的痛点已经解决,但数据化的进程远未结束。
最理想的状态是,当病人出院时,医生只需要在家中实时上传新的监测数据,然后医生就可以远程监测了。发生危急情况时,应提醒危重患者采取必要措施或返回医院治疗。
目前,掌上糖医生正在积极推动这部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庭。
邝铭表示,目前患者从医院到家属的随访数据都很好,这也说明了患者对产品的认可,以及医院对该产品的强烈需求。在部分渗透率较高的地区,棕榈糖整体业务已形成正现金流。
匡铭表示,未来团队将从江浙沪向华中、华北、东北等多个地区拓展。2018年预计覆盖1500家医院,尤其是一大批总医院。“北方是关键战场。”
未来,手上糖将继续优化易汇SaaS开放平台的硬件设备。同时,随着与传统血糖仪厂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该系统在医院的部署也将显着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这一市场。开放式医院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数据处理能力。
掌糖的投资方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许传生也表示:“掌糖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和清晰的战略发展思路,延伸至壁垒更高的医疗场景,解决医院内部的效率痛点通过SaaS系统,提供诊疗系统的效率,一年内实现合作医院的规模化扩张,完成B端护城河的建设。本次业务延伸进一步打通了公司业务太空帽。”
有了稳定的海量数据源,掌糖医生在整个AI智能医疗的野心更加凸显。邝铭表示,SaaS业务收集的大量数据正在被团队应用到机器学习上,初步构建了“AI辅助诊断系统”。
“过去,医生要查看4到5张表才能得出结论,而现在通过结构化和关联数据,直接相关疾病的结果就出来了,医生只需要再次确认即可完成诊断。” 邝铭表示,他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中国4亿多慢性病患者和所有慢性病医生的终身智能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在现实医疗诊疗中的应用将很快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