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探店达人给众人带来了不少新鲜感和期待,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中小型探店达人却渐行渐远,走向了衰落。这究竟是源于他们自身的因素,还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推动?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中小探店达人的兴起
2021年6月,抖音的“探店赢流量”活动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像Jack这样的新手也跟着潮流进入了这个圈子。由于新账号的播放量普遍较低,探店视频却能获得更高的基础播放量。这一现象促使许多本地商家主动寻求合作,许多人也因此开始了他们的探店生涯,前景看似一片光明。当时,大量新人纷纷涌入,他们都看到了这个机会,希望在抖音这个大平台上快速拓展自己的事业。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危机正悄然临近。
新入行的达人普遍缺乏独特之处。他们往往事先与商家谈妥合作,再去探访店铺,这种行为本身就与真实消费体验有所出入。他们缺乏自己独特的探店方式,仅仅是看到这个行业似乎容易赚钱,便纷纷加入,对于探店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热情。
探店中的商家考量
商家眼中,探店活动无异于一场广告。他们渴望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规模推广成为热门店铺,进而实现持续的盈利。以餐饮业为例,不少商家在开业初期便积极邀请探店达人,意图迅速提高知名度。然而,这种合作往往着眼于短期利益。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商家发现直接向平台投放广告或许更为经济。尤其在推广成本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和北京,商家会更加谨慎地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商家态度的转变,对探店达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家与达人合作,各自心中早有盘算。商家期望达人能吸引更多客流,而达人则是想从商家那里分得一杯羹。这样的利益驱使下的合作,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关系便容易破裂。此外,商家在评估达人效果时,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若发现达人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他们便会削减合作力度,甚至另寻合作伙伴。
平台流量补贴的变化
抖音在开展探店活动之初,提供了流量补贴。这一举措使得探店内容迅速走红。然而,平台持续追求流量效率的最大化。作为庞大的平台,抖音需平衡众多业务。随着时间的流逝,本地化内容的流量补贴逐渐减少。在流量总量固定的情况下,平台自然倾向于将流量分配给收益更高的业务。毕竟,抖音必须考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这种流量补贴的调整,导致中小探店达人失去了关键的支持。
抖音在运营时注重全局规划。它意识到,尽管探店业务有其价值,但从盈利角度来看并非最佳选择,因此会作出策略调整。对探店达人而言,他们已习惯于依赖平台的流量补贴生存,一旦补贴取消,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生存变得异常困难。
头部达人的选择
头部达人拒绝接受探店广告并非无因。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内容创作形象,比如那些美食领域的头部达人,他们专注于制作美食教程、分析美食文化等深度内容。他们不愿成为平台和商家的营销工具。再者,他们的粉丝多是被他们个人魅力和专业形象所吸引,这些粉丝并非目标消费群体,难以给探店商家带来实际效益。因此,头部达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极为谨慎。
头部达人虽是如此,却也需考虑商业利益。他们需守护粉丝群体,频繁接探店广告恐影响粉丝感受。再者,他们的商业价值主要源于独到内容创作,他们追求作品质量,不愿仅迎合商家宣传。
其他平台探店的局限性
在B站和小红书上,探店类内容只是众多分类中的一小部分。B站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他们更偏爱动漫、游戏等题材。而小红书的用户则更倾向于关注美妆、服饰等方面。这些平台的日常活跃用户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它们的核心功能并不在于本地生活。因此,在这些平台上,探店类内容难以与整体战略紧密结合,难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即便存在一些探店内容,也多是由用户自发分享的游玩体验,缺乏系统的商业支持和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
B站与小红书的平台定位限制了探店业务的拓展。它们缺乏抖音那样的雄厚资源来大力支持探店业务。此外,在内容生态中,探店内容往往容易被其他热门内容所遮蔽,难以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
抖音探店难以突破格局
抖音虽对本地生活市场抱有雄心,但其探店业务要想撼动现有市场格局却非易事。首先,自身因素如先前所述的流量补贴不复存在。其次,周边竞争同样激烈。美团等平台在本地生活领域耕耘已久,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固的用户群体。抖音若想通过探店业务扭转局势,难度颇大。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抖音用户众多,但在将探店消费转化为实际订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抖音的探店业务未来走向尚不明朗,它亟待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的需求。有人不禁要问,探店达人是否还有可能再次崭露头角?对此,我们欢迎大家的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