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11”晚上,一个新闻标题牢牢占据了我的耳朵,让我下单的时间都减缓了半小时。这条新闻原叫“学校回应女子为爱翻墙被追赶。”
接下来短短一天内,它完成了迭代进化,在各种怪才网友的推波助澜下,它升级成了“为爱冲锋的骑士”。
大家好,这里是通常是周日,但这周在周六与你碰面的某糕君。
目前处于疫情看似比较严重的北京(非海珠区),坚持24小时核苷酸绿码ing。
先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听起来很唬人的风波。
起因,某女子在外打工,他的儿子(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中学生)在校读书,读着读着和别的女人恋爱了。得知此事后,男子赶赴中学想讨个说法。
一路上,他攀越中学栅栏,甩开保安的追逐,甚至一人单刷五个抵挡的女子,并大获全胜……
他的遭到很快导致网友怜悯,有人大喊他要的只是公道,佩服他的勇气,还为他赋诗,甚至用动漫的方式传播他的事迹……在网友的创作加冕下,他一夜成为顶流。
随后,女方发表致歉申明,祈求网友宽恕。但本次风波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舆论深陷了对立状态。一方觉得女子是无畏的骑士;也有的网友站队男方,认为人家有选择陪伴自己的人的权力。
两种心态,互不相容。
看到这儿,我大受惊艳,倒不是由于这件事情多离谱,是因为我万万没想到,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值得网友对掐。
在我看来,这种事不稀奇。如果你们看过地方新闻都会发觉,从原先到现今,民生新闻节目里类似的风波还不少,有蒙蔽的也有恐怖的,只是没啥人关心它们。
可是,在明天,有人十分希望我们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且还很擅于借助这些风波来做文章,来博取你们的关注。
这事归根结底是人家的家事,我们一群外人没必要瞎搅和,大家对事情抱有哪些想法,那是每位人的自由,尊重就好。今天拿这个话题说事,主要是不希望,大家发自内心的情感,被人偷偷借助。
下面,我就来侃大山侃大山,这件P大点的事,是如何吸引你们注意,并且让你们吵成一片的。
01
用点刷量小方法,造一个冲突
先来到本次风波的主战场,微博。
我怀疑,背后有平台运营人员,再给这件事推热度,说直小白点就是炒作。
我们通过平台提供的热搜数据来看,这件事情一下子爆发是在11.11,前面几天堪称是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我又翻了翻具体的微博内容,发现11.11下午虽然你们也没怎样在乎这个事。直到当日下午,才有两三个类似营销号的主体发布了这则讯息,但还是没有大动静,看看她们帐号下边的互动数据,感觉也成不了哪些气候。
目前来看,引爆的关键点在于昨晚,名为“天目新闻”的微博发布了这件事的消息,并说明大队早已介入调查。这条的数据量可不是上面几个能比的,而这个帐号也不是哪些野路子,人家是堂堂正正的浙江日报旗下帐号。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有个疑惑,在四川发生的事情,怎么轮到广东的媒体来“多管闲事”了呢?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发布没有哪些地域限制,有的只是发觉亮点的双眼。
每个媒体里,总会有一些负责捕捉各地新闻的人员,他们把各个社交媒体的快讯收集上去发送,以此保证帐号的日常营运。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帐号的小编可能只是认为这事有噱头,就发送了下来,想赚点流量其实有,但未必想过它能引爆全网。
那么,这个女子的走红是意外吗?答案其实是不,我有一定的理由觉得,是有人借助新的社交媒体技术,营造阵势,在背后推波助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则微博互动区的数据太奇怪了。
简单给你们介绍一下,微博的“双击”有两种,内赞和外赞,我也是近来听一些追星的同学科普的。
内赞是该条博文下边一系列评论双击的集合,并且一个人可以点好几次。外赞则是你对这条微博的双击,它反映了微博内容本身吸引路人的特点究竟有多少,某种意义上是这条博文内容质量的直接彰显。
“天目新闻”发布信息后,下面的互动的结构反映出的趋势是,外赞4w,内赞44w,比例是1:11,大家先记住这个比列。
我们来看一下,其它帐号下边的微博长什么样。以我们新传界在微博比较有人气的董晨宇老师来看,他的热门微博,外赞3824,内赞265,比例约为14:1。诶,有没有发觉,这里数据优势方竟然颠倒过来了。
别急,我们多看几个反例,比如,我随机选了一个素人博主的微博,外内赞比约为7:1;一个IP的官方微博,外内赞约为3:1。
以上,你应当能发觉,一条相对来说有热度的微博,正常情况下你们由于认可内容本身的质量,基本就会呈现出外赞低于内赞的状况。
如果颠倒过来,可能是如何呢?直接缘由就是评论的赞过多,这时要么是出现了“神评论”,要么是出现了人为刷量的可能性。
回看“天目新闻”那条微博,头两个热门的评论,分别取得了4.6w和3.9w的双击数,内容的确有意想不到之处,存在一定的“神评论”助推。但是,就这两个加上去不到9w的数据,离44w的外赞,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看到这儿,你该猜到了,后面很可能有人刻意刷量,抬高这个新闻的热度,以求更多的爆光。一定的双击量,不能说让这则新闻立刻走红,但的确会提升这则新闻被推送的机率,这是社交媒体的算法所决定的。
至于背后的到底是雇请而至的真人水军,还是借助“社交机器人”,大批量生成一系列假用户,集体刷量来营造“虚假公意”,目前线索和证据不足,我没有办法下定论。
但是,内赞下边这一个个连个性签名都不写,用户名都懒得取的帐号,你告诉我,这帐号保真吗,背后真的一点人为操纵的诱因都没有吗?
如果你还是半信半疑,我再给诸位瞧瞧一些类似的新闻吧,大家可以细品其中的共通之处。例如,下面这个外内赞比有1:32的#全班43人家长会只来了7位妈妈#,还有这个1:25的#女子被前男友父亲甩详单要求借钱#。
发现了吗,这些新闻议程,聚焦两性在社会上饰演的角色,如果没有意外,底下评论区会围绕着议程你一句,我一句开始争执。有矛盾,就有热度和流量,甚至下边评论的双击在不同阵营的呼应之下水涨船高,还可能抚平了人为推动的痕迹。
为什么这些一看就容易引战的新闻,下面的数据结构都是这么相像的比列呢?大胆猜一波,会不会是因为,平台方意识到这种新闻有可能用冲突制造流量,所以有意在背后推动了一把呢?
当然,这里我没有直接的证据去证明,幕后是有人在设计,我只是给你们提供一个可能性,让你们在面对这种议程的时侯,多留个心眼。因为,你一旦不留神,就可以沦为别有用心的人的“帮凶”,而你并不自知。
说完了人为推动的猜测后,这个热搜本身的一些令人细思极恐之处。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