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
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答案,就是像黄峥一样打造一个叫“拼多多”的电商平台。
上市首日,拼多多股价暴涨40%,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电商平台。有人说拼多多抓住了三四线以下的人口红利,也有人说假货满天飞的拼多多是典型的“婴儿肥”。
无论如何,三年3亿用户,300亿美元市值,拼多多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在电商领域上市的梦想,但属于拼多多的争议才刚刚开始.
两元店+社交=拼多多?
即使没有IPO,拼多多已经是一家现象级的公司,以至于大量的VC都在刻意寻找下一个拼多多,或者试图将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复制到其他领域。
今年年初,我和一位VC朋友聊了拼多多。
他问道:“我们打算在新零售领域找一家类似拼多多的公司,有什么建议吗?”
我的回答是,“你说的是一元店吗?”
这是一个脱口而出的回答,有点开玩笑。拼多多和街边的两元店有一个共同点:便宜,买多少都能产生满足感。很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并不了解拼多多的魅力。如果从二元店的角度来理解的话,似乎也合情合理。
小时候,在县城最繁华的商圈开了一家“家乐福”,也是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在距离“家乐福”不到50米的路口,还有一家两元店。如果你愿意驻足观察一会,你会发现很多从“家乐福”出来的年轻人带着进口奶粉也会去二元店买一块香皂。
虽然后来知道“连锁超市”也是山寨,但也暴露了看似追求品牌和品质的小城镇年轻人也有“低端消费”的欲望。
年轻时认识丁磊和段永平,甚至被段永平带去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黄峥,绝对不是街边二元店的常客,但拼多多在招股书中表示自己是一个 Costco 和 Disney 结合起来,黄峥就是一个每年花几十块钱成为 Costco 会员的人。
黄峥的智慧在于寻找电子商务市场的裂缝。中国有7亿多网民。天猫和京东有多少活跃用户?
五六线消费者,平时为了买一斤猪肉要讨价还价半天,居然敢让他们花几万元买名牌包包。
早在2015年,淘宝、京东、苏宁等就开始下乡刷墙,但光刷墙打广告是没有用的,还需要研究农村用户的消费心理。于是当年偷偷光顾凉园店的年轻人,就成了天天在拼多多上“剪、剪、剪”的大叔。
有人可能会好奇,二元店是怎么赚钱的?
用垃圾回收的价格清空各大厂的尾矿,筛选出完好的进入“淘大尚”门店,剩下的去二元店出售。之前流程的成本已经收回,两元店几乎是“无本经营”。只要能把店铺的租金赚回来,自然有人愿意加入。
当然,拼多多和凉源店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客商可能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深圳华强北,也可能来自一线工厂。在团购、讨价还价、红包等“社交裂变”下,“买不吃亏,不参与就吃亏”的消费心理深入人心。人民。拥有3.44亿用户和170万商家的拼多多是2元。店主不敢想象是的,这不是两元店+社交可以做到的事情。
小红帽和白素贞的故事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拼多多商业模式的合理性。毕竟黑格尔先生早就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不管后辈是否误解了这句话的原意。同时我也没有买拼多多的股票,市值和我没有直接关系。
两天前我读到了这个有趣的引用:
在欧洲,去森林里看奶奶的是小红帽;在中国,是白素贞去城里找人。
作者的初衷是用不同风格的民间故事来解释欧洲和中国的地理差异,从而不同的文化习惯。看来美国人可能不明白白素贞为什么要跑到城里找男人。当然,在电子商务方面,她与中国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拼多多在招股书中公布了几项核心数据:
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过去12个月,拼多多GMV为1987亿元,活跃买家2.95亿,活跃商家超过100万。到上市前夕,这些数字发生了显着变化:过去 12 个月的 GMV 达到 2621 亿元,用户增长到 3.44 亿,活跃商家数量超过 170 家。
据此前媒体报道,拼多多被超额认购20倍,拼多多有权将价格上调20%至22.8美元,但黄峥坚持将价格定在19美元。
无论是业绩上的突出表现,还是低于“实际”发行价,拼多多没有理由不暴涨。尤其是市值超过500亿美元的京东,年活跃用户超过3亿。2017年11月订单量被拼多多反超,拼多多IPO估值不到京东一半。
如果是国内市场,拼多多的市值可能不会那么乐观。我们自然会对比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数据。
虽然拼多多在用户量上已经与京东不相上下,但人均年成本仅为674元,人均单价为38.94元,似乎很低。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在发言时指出:
“拼多多的核心优势是持续做爆款,最大限度地做SKU的深度,把压缩成本、毛利、拿量赚钱的思路发挥到极致。”
但中国投资者明白的是,假货曾经是淘宝成长过程中的痛点,而拼多多的问题似乎更加严重。比如在小家电品类,几乎成了山寨厂商的天堂。
大树吸引风。拼多多在上市前夕被纸尿裤生产商Daddy's Choice起诉。在国内很多媒体的印象中:“山寨产品”、“劣质”、“烦人”、“骚扰”,像糖果一样粘着拼多多。原本只有三岁的拼多多还处于可以犯错的年龄,但300亿美元的市值和聚光灯下的风格很可能扼杀拼多多的犯错权。
而且,在小红帽的故事中,狼最终被猎人剥了皮。无论是海外投资者对高估值的期待,还是国内的质疑声,给拼多多留下的只有一个“升级”二字。
“Costco+Disney”应该如何理解?
至少目前来看,黄峥对拼多多的规划是Costco+Disney。
比如:拼多多应该像Costco那样做深度SKU,专注于标准产品,对高频、低价,或者至少看起来“高品质”的产品进行市场测试。确认需求后,拼多多将联系上游生产商开足马力生产和销售适合拼多多的产品,这就是“拼多多”的由来。
拼多多想学习好市多,扮演为消费者挑选产品的角色,尽管网易考拉和小米也表达了类似的诉求。不同的是,Costco的赚钱思路是交会员费。2016年仅会费收入就26亿美元,几乎是全年的净利润。
再比如:拼多多想像迪士尼一样提升购物乐趣。目前的形式是在微信流量的加持下,鼓励用户入群、讨价还价、邀请亲朋好友组成购物团队。这样的乐趣似乎是可以理解的:讨价还价让用户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比单纯的比价更容易激发购物欲望。
拼多多的愿景是高效匹配信息,读懂人的情绪,让他们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体验快乐购物。或许可以理解为推荐“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基于大数据了解用户的喜好,促进更多的交易。拼多多需要关注的只是产品分销和供应链。
只是,如何为拼多多“辩解”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C2M模式是工厂转型的方向吗?
从本质上讲,“一起工厂”就是按需生产,这似乎满足了工厂转型升级的需要。过去的盲目生产导致大量滞销和卸货的仓库,走向科学的按需生产。这种模式迎合了大部分一线工厂的需求,但也可能与厂主的初衷背道而驰。
很多工厂的现状是品牌方下单,然后安排工人生产。在拼多多的模式中,它提倡一种没有门店、没有品牌、没有交通中心的“理想形态”,但拼多多却成为了工厂的“米领头羊”,似乎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工厂主的问题。但也有可能变相“绑架”工厂,失去品牌和品质的机会。
比如拼多多上最火的单品就是“9.9元软纸”,属于典型的薄利多销,优势集中在成本控制上。但一旦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同类型工厂加入,价格战风险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网易严选、米家优品等企业也瞄准了工厂,选择了质量驱动而不是流量驱动。或许这两款车型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哪款车型更有吸引力,一直被品牌方挤压的厂主们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拼多多还需要在C2M模式上加注:工厂不仅要参与最基本的生产环节,还要为工厂主画出一个看得见的未来,否则大部分都会被家庭作坊吸引。
2、“扁平化消费”的空间有多大?
黄峥显然不喜欢“消费降级”这个词,并给出了“平准消费”的梦想。小城镇的年轻人会去山寨里的“家乐福”,也会转身走进二元店,所以拼多多不是“五环外”的专利,白领“五环”工人的物价也很低。对商品的需求。
但问题是,想要在五环得到用户的认可,势必提升平台的品质,也势必会经历一番苦楚。
毕竟,在拼多多170万商家中,廉价的“工厂货”只是少数,印象中的“山寨货”更多,比如OPSSON的手机、“小米新品”电视,还有很多不知名品牌的产品。要知道,拼多多打假的行动,已经引起了商家的集体维权。如果假冒产品被强行清理,注定是一场血腥风暴。
拼多多可能给自己挖了不止一个陷阱。“拉平消费”很容易让外界误解拼多多的定位。真的只是对京东、天猫、网易考拉等“高端”电商平台的补充吗?
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省份有20多个,拼多多也不缺潜在用户,但在资本眼里,“低端消费”并不总是好事,淘宝努力脱身“低端”就是一个例子。
最重要的是,拼多多的核心优势是渠道和人群红利,没有阿里、京东这样的生态护城河。便宜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毕竟,它必须回归服务水平和供应链能力。这就是电子商务的精髓,就像大街上的两元店永远没有资格与沃尔玛抗衡。如果核心问题不能解决,拼多多的争议就永远不会结束。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