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感觉朋友圈点赞越来越少,评论也不多。
为了发朋友圈,你精心挑选了照片,花了不少时间想了一份。
但是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只有少数人喜欢它,甚至没有人喜欢它。
于是,你狠狠的删掉了那个自以为是的朋友圈,还带着一丝失落关闭了微信。
01
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由腾讯推出,到现在已经8年了。人们不喜欢微信,因为他们喜欢它,但他们认为微信是一种习惯。
过去热衷刷朋友圈的人,现在逐渐“逃离朋友圈”,朋友圈越来越单调。
朋友圈发新闻,没人点赞,没人评论,总是一片空白,不禁有些失落。
我一直在想:其实,没有人关心我。
突然有一天,我回头想:“我有没有喜欢过任何人?”
于是,按照我的想法,我刷新了朋友圈。
我找到了答案:“我似乎不经常喜欢别人”
都说人是相互的。既然我从来没有付出过,又怎能指望别人无条件地给予我呢。
我们都患有“失语症”,我们既不删除也不连接。
我不想与他交流或互动。我像活死人一样存在于我的通讯录中。每当对方在朋友圈更新消息,只会被视为没看到。
有时候,我觉得他的活动很有趣。想点赞评论的时候,因为面子不敢互动。就像谁主动谁输。
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主动去关注别人,只会让关系逐渐平淡,互相忽视。
只有积极互动,才能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好,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欢。
02
当你喜欢别人的朋友圈时,你有没有尝试过仅仅因为别人喜欢它而喜欢它?
有时候,我只是看到别人的喜欢,我也喜欢他们。我什至不看别人的内容,但我就是忍不住喜欢。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打算喜欢其他人的朋友圈(有更多共同朋友的人)。
第一次去点赞一个5小时内点赞数为0的人(保证发帖时间过长,导致没有浏览量),点赞了10个人。
结果30分钟后,我点赞的朋友圈有70%的点赞数增加了,另外30%的点赞数依然没有增加。
第二次,我点赞了自己点赞2-4个的人,做了一些有趣的互动。我发现 80% 的人会因为我的点赞和互动而增加他们的朋友圈。活动。
由此我发现朋友圈互动越多,点赞和评论越多。
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种潜意识现象:“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认知、判断和认知中,表现出符合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
实验表明,只有少数人保持独立,不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某些个体的普遍心理现象”
你有没有发现,喜欢qq空间的人多于朋友圈,因为qq点赞对所有人可见,而朋友圈只对彼此的朋友可见。
因为看得出来喜欢的人很多,所以我也会有喜欢的欲望。
这就是潜意识给我们的“从众心理”带来的微妙影响。
为什么我们喜欢别人的喜欢?
在喜欢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没有判断和认知,也就是我们做决定时不考虑大脑。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跟随别人,是对的。
比如中国人过马路,只要一个人闯红灯,后面就会有人跟着。
大多数时候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独立、避免尴尬和做出“社交”行为。
前段时间,失踪已久的周杰伦发布了一首付费单曲《说好别哭》,短短24小时销量破1500万,刷爆了朋友圈,甚至让qq音乐跳了起来。
为什么现在的周杰伦这么有影响力?
在此之前,周杰伦和蔡徐坤因为微博上的超级聊天PK排名事件,引起了一阵风波,让原本安静的周杰伦一下子火了起来。
加上周杰伦自身的影响力和正面形象,很多网友开始跟风,甚至我也跟风买了周杰伦的最新单曲。
毕竟,追随群体至少不会被排斥。
从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这绝对不代表他不好。
就像我们喜欢别人的朋友圈一样,这是一件好事,它促进了我们关系的友谊和快乐。
03
我怎样才能从我的朋友圈中获得更多的赞?
(1)用“从众心理”制定计划。
主动私信给你的朋友点赞和评论,尝试评论一些话题有趣的内容,产生动态互动,让别人想参与,避免死气沉沉。
尽量将互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曝光时间过长,没有互动,导致别人对你的新闻不感兴趣。
(2)保持神秘
不要频繁发朋友圈,会让人觉得无聊。
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刷朋友圈都能刷同一个人的新闻,时间长了你会反感吗?
保持神秘也是创造新鲜感。
因为每次你出现,你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信息和内容。
本质上,人们不喜欢空洞的朋友圈,而是喜欢更多的内容,因为人们有窥探的欲望,我们只需要能够满足,不要太多。
点赞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微信社交中无法获得的仪式感。
它可以显示人们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它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产生愉快的心情。
不要吝啬你的手指,多给别人点赞,给你手上的玫瑰,留下芬芳,你也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