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江晓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导,随手翻看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最常见的就是“泛娱乐化”新闻,比如谁离婚了、谁又结婚了、谁刚生娃了、谁跟谁不和了等,这些娱乐化新闻霸榜公共空间,让不少网友不明所以又不胜其烦。
时至明日,热搜榜早已成为联通互联网时代各平台的标配,也弄成了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必需品”。那么,本应当提供可靠新闻的热搜,为何显得饱含娱乐化、劣质化?
每天刷一刷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相信已成为不少网上冲浪者的固定动作。几行字俯瞰天下大事,体现了热搜榜单的包罗万象。内容生产者制造内容,平台接收内容,用户获取内容,热搜榜单的形成离不开这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系。
一条热搜是怎样形成的?记者了解发觉,热搜的形成须要综合用户的搜索、点击、浏览、讨论等一系列数据,上述行为数据量大的,带有相关话题的内容都会在平台热度排行算法中被放置前列,也就容易成为热搜话题。换句话说,如果借助热搜榜单的算法规律,通过大量搜索或则点击等操作,甚至可以制造热搜。
一些“泛娱乐化”的内容不断涌现,使得话题成为营销,热搜弄成生意。记者4日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一位可以提供刷粉、刷赞服务的客服人员。
记者:看看平台能不能入选?
客服人员:上榜?这个是通过我们安排人去操作。
记者:您是如何操作的?
客服人员:就是你发完(视频)之后要点赞之类的,我们那边直接安排人去点。
记者:安排人工去点赞,是吧?
客服人员:对。
记者:纯人工肯定是安全的,是吧?
客服人员:对,是安全的。
利用网路“水军”来完成流量作假,利用算法推荐来影响网路舆论的现象让人不胜其烦。曾在某短视频平台工作过的徐先生告诉中国之声,流量的面包谁都想分,但想要话题冲入选却也并非易事。他说:“它就是分几个榜,光砸一个视频号是做不下来的,你得砸矩阵。打个比方我们要投一首歌,其实是要跟逼格号、萌宠号、新闻号、舞蹈号这种号聊,让她们去发这首歌,他们找一个点带一个话题,我给她们每位都投,看矩阵能不能冲到榜上。”
在徐先生所言的操作模式下,互联网“流量至上”是根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孙瑜晨表示,用户的信息、数据只是第一性的产品,很多人忽略了第二性产品——注意力。广告商就是为了注意力向平台付费。“平台须要通过新闻来吸引大量的注意力,如果聚焦在这些非严肃性的新闻,生活性的、娱乐性的,平台有大量的写作机器人生产大量的新闻,不断来吸收注意力,这些注意力又能转让给广告商,形成一个十分强悍的利益链条。”
流量来了,为什么质量却没了?不难发觉,当热搜成了生意,那些混淆视听的内容便可能急剧形成。八卦、花边消息常年霸榜的现象,让这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有深度的声音被湮灭。
孙瑜晨进一步表示,算法加持下的热搜,使用户常年生活在很窄的信息圈层内。“控制热搜实际上也是它(平台)获得注意力的一种形式,它自己来设置热搜。但是,我们特别希望新闻环境是编辑分发的,我们不希望是算法分发的,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以后就造成热搜完全借助算法,算法晓得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获得最大的注意力,能够给广告商最大的回报,它就怎么样来推送新闻。算法又晓得用户的兴趣,不断推送这种,我们就常年生活在很窄化的信息圈层里。”
“泛娱乐化”倾向、“资本操控流量”“信息茧房”等一系列热搜存在的问题,让热搜榜单丧失了先前的锐度。
据了解,此前,国家为了保护平台用户实际权益,就曾重拳出击,整治网路平台热搜热榜。2022年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开始实施,2023年4月初,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紧盯短视频平台、热搜热榜等重点流量环节,全面清除违法采编、违规转载、炮制虚假新闻等典型搅乱网路传播秩序信息。
针对热搜平台的管理,某社交平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平台方做到严格依照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的相关法规在榜单上呈现广告内容。与此同时,榜单产品建立了搜索行为防刷、讨论防刷、互动防刷3套体系,通过用户层、行为层、内容层等不同层次设定防刷策略,去除异常数据。
让热搜榜单回归原先民意,究竟应当做什么努力?孙瑜晨表示:“监管方面平台首先要加强主体责任,实际上它不单是平台也是媒体,平台不仅要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义务外,当成为媒体以后,对平台还要进行新闻伦理、职业伦理方面的要求。互联网时代好多问题须要体系化规制,政府机构(作为)监管者,特别是反垄断这块,从平台到政府,这两个维度是应当更有作为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进一步补充说:“要规范两条路,从规则来说,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进来,什么样的东西进不来,这个规则就相当于准入条件。从技术里边对算法进行约束,算法要有情结,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等,算法要按照这种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