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王建芳)同样的机票网购平台,第二次查询往往比第一次贵;网购App平台上的同款产品个人信息泄露有多严重,频繁购买者比首次购买者贵;对于某款打车软件来说,同时从家里上下班的成本越来越高……你生活中遇到过这种“大数据杀”的现象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消费者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之一。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数据杀戮”现象屡禁不止!网购APP存在以不同价格“秒杀”同一种产品的现象。生活运营平台越用越贵,社交平台通过搜索或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内容。
消费者质疑个人信息泄露,广告或欺诈信息较多
本项目的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城乡常住居民(居住半年以上)。调查样本覆盖河南省18个省级市(示范区),男性消费者占比43.9%,女性消费者占比56.1%。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各占50.0%左右。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55岁。
数据显示,46.2%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已被泄露; 30.5%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一定被泄露了;只有 7.0% 的消费者认为他们的个人信息一定没有被泄露。
为什么这么多消费者觉得他们的信息被泄露了?因为消费者表示会“因个人信息泄露而收到大量广告或欺诈信息”,其中“广告或骚扰信息”占比最大,为89.4%;其次是“收到非法信息”、“欺诈信息”,占比57.2%; 12.9%的消费者“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遭受财产损失”或身边的人。
三大电信运营商涉嫌收集个人信息为“主因”
根据调查结果,在日常工作、学习和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运营商收集过多个人信息,经常收到营销短信或电话”,这已成为消费者的困扰。
第二,各类社交生活类APP收集过多的个人信息,消费者认为存在强制授权和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
第三,还有招聘求职、教育机构等平台,消费者对各平台过度收集家庭成员、地址、收入状况等个人信息表示担忧。
第四是房地产中介、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 121名消费者提到房产中介,76名消费者提到银行,42名消费者提到保险公司,消费者反映机构收集个人信息过多,导致办卡、卖房、卖保险等信息骚扰频发。
同一个网购平台越用越贵,“大数据杀”现象屡禁不止
调查显示,消费者遇到的“大数据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购APP中同种商品以不同价格“杀”的现象。其中,162名消费者提到淘宝,101名消费者提到美团,69名消费者提到拼多多,24名消费者提到京东。三是社交平台通过搜索或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内容。 23位消费者提到微信,17位消费者提到百度,部分消费者提到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
消费者周女士说,她在网上购买机票时,在网上平台第一次查询最便宜,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越来越贵。到我买意愿的时候,我就提价了,但是我自己没办法买票,多次搜索价格,确定日期,然后让家人买。”
消费者李女士表示,使用打车软件通勤下班并在同一时间段内连续使用几天会越来越贵。 “感觉就像大数据知道我这段时间要上班,除了打车什么都没有。选择,所以平台抬高了价格,我感到很无奈,就像一只眼睛盯着我,知道我是什么思考。”
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监管,搭建消费者安全“防火墙”
那么,对于这种“大数据杀戮”和个人信息过度收集、泄露的现象,消费者该如何维权呢?河南省消费者协会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法正式实施,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责任。个人信息保护“防火墙”。
“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和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侵犯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建立更加便捷的仲裁、调解等解决方案,应对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河南省消协投诉部主任李汉生表示。
李汉生还表示,目前,一些企业通过掌握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等信息,在交易价格上歧视、歧视消费者,误导、欺骗消费者。消费者,严禁这种“大数据杀戮”。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性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对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进行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随时向消协报告。”李汉生说。
河南中宇律师事务所刘凤杰律师表示,去年工信部对滴滴打车平台的查处,以及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的处罚整改个人信息泄露有多严重,表明政府监管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广大经营者应切实贯彻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深入学习法律,尊重法律,遵纪守法,依法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