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5—0035—12
关于“城市"
与“城、“文化"
市文化"的思考
单霁翔
内容提要对城市文化的探讨,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文化实践中的迫切问题。本文从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辨析概念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城市文化建设提出构想。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文化
今年,国家文化部门与建设部门将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城市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意义重大。“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一些历史性城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而提出的口号。
与具有大约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城市的历史更为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至今也只有约六千多年,仅相当于人类历史的千分之二④。
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城市的环境中度过的。然而,一旦走进城市,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茫茫的荒野之中走进城市,这是人类社会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正是人类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走进城市,使城市文明成为划时代的界标”②。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到逐渐脱离原始状态,开始形成了群居的聚落、村寨、城堡等原始的城市雏形。这些城市雏形,使人类从“野蛮社会”发展进入了“文明社会”。之后,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中心聚落,到设防城堡、城寨,到专为护卫统治阶层的王城、王都,再发展到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重要港埠、军事重镇等各具功能的城市。城市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对于任何城市,历史都是最具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精华就是包蕴其问的独特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不仅仅写在历史书上,而且活生生地存在于市民的集体性格之中。
对于踏人城市的人来说,这里代表着机会的多样性和选择的自由度。城市的最大功能就在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密集的方式聚集各种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使城市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环境,人类必然还将
一35—
万方数据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根据社会经济的进步,对城市进行持续建设,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是由众多子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维系和发展有赖于三个基本的系统,即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提供一个城市的基本脉络结构和制度框架,以及相应的规则、秩序,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正常有效的运行;经济系统提供市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物质成果;文化系统则提供维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道德风尚、法律法规以及艺术景观等。
有学者指出:“城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全世界面对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一方面,城市是人类聚居和创造公共财富的基地,另一方面,城市又是贫穷、社会分化、污染、交通堵塞的渊薮。人们认识到,城市可能是主要问题之源,但也可能是解决世界上某些最复杂、最紧迫的问题的关键。”⑧
自13世纪起,若干重要的城市中心开始在西欧和亚洲地区出现,18世纪以来的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至今仍保持着全球大都市的地位。“联合国对世界城市化的展望显示,全球287个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许多是文明没有间断的历史城市。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大尺度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垒)。
今日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城市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已经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就地域而言,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占据了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空间。就人口而言,20世纪初全世界有1.5亿人居住在城市地区,占世界人口不足10%,到21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接近30亿,在一百年间增加了20倍,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就功能而言,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发展。
一36一
历史证明:凡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必然是城市生活繁荣的地区。当工业化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城市化便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特别是近百年来,城市几乎创造了以往人类财富的总和。但是,“世界人口在上一世纪有了迅速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速,这个过程已经在城市中造成严重的问题:拥挤、犯罪、住房、教育、污染、公用设施的超负荷和失业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特点和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问题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不但不见减少,反而似乎是在增长之中”⑨。
在此情势下,人们自然会反思“城市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人们普遍会接受下面这样的说法:若不了解‘城市是什么’,是不可能解释‘城市应该是什么”’⑨。
芒福德(L.Mumford)在他的名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开篇即连续问道:“城市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哪些过程?有些什么功能?它起些什么作用?达到哪些目的?”(z)他还指出:“如果我们仅只研究集结在城墙范围以内的那些永久性建筑物,那么我们就还根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的本质问题。”⑧
根据经典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的聚落。城市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现代城市内部结构、功能形态以及分类体系复杂,其生产更多地摆脱了土地和自然的束缚,活动的复杂程度和空间范围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城市的发展也造成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⑨。然而,“城市是什么”的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关于城市,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
万方数据
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研究工作。如张鸿雁曾详细归纳了各类学者,如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等对于城市的不同理解⑩。刘传江从城市的发生、集聚、功能、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区域和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㈣。杨东平认为:“城市是一个自然和地理的单元;城市是人类一种聚集的方式;城市是一片经济的区域;城市是文化的空间;城市是一部打开的书;城市是一代又一代的光荣与梦想、期冀与抱负;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美国规划学家林奇(K.Lynch)认为: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城市是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的地点;城市是一个力场;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因此,“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和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
“在现有研究城市问题的文献中,人们难以找到一个即使是能为多数人所认可的较完整的定义。这种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城市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广泛性,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和城市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专业视野的研究很难达成共识”@。
城市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各类人群的简单聚集,不仅是各种社会设施的简单堆砌,也不仅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设置。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它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人类属性的产物。美国学者指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是一个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城市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上的一个单位,它同时还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⑩。因此,城市不仅体现着它所具有的物质功能,而且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城市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人们的工作、居住、休闲、社交等所有日常生活,与其所在的城市有机地融合在一个社会、文化和自然的系统中。城市生活反映了居民整体的心理状态,是各种传统与习俗、思想与情感所构成的整体。因此,城市的性格,对于人们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品行,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这个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正如张在元所指出的,“城市纪录人类思想、情感与成长过程的所有片断”⑩。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聚集地,是历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市民生活形态的积淀。城市的深层内涵是它的精神特质。考古成果证明,城市也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的聚集中心,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各地文明时代的同一文化区域内,人们都可看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形态。城市的发展还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印痕,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保留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有包含各种各样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必要的浓缩凝聚和储存保管,也能促进消化和选择”⑥。城市是在人类历史活动的时空构架中,在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史性地生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本身就是文化遗产。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人们在文化上的认同,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是共同行为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核心力量。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采用文化的形式,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
一37—
万方数据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典籍、制度、礼仪,还指做记号、留痕迹等。“化”既有“教化”、“教行”的意思,又有改变、生成的含义,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文化合在一起则是一个过程,既包含了主体对自然界的改造,也包含了主体自身的变化”@。一般来说,古人对文化的理解,一是指典籍制度,二是指礼仪风俗,三是指文治教化。这样的理解一直保持到近代。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指一群传统的器物、货晶、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布朗(A.R.Radcliffe—Brown)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
有西方学者将文化依次界定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个人从群体那里得到的社会遗产”,“一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一种对行为的抽象”,“就人类学家而言,是一种关于一群人的实际行为方式的理论”,“一个汇集了学识的宝库”,“一组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标准化认知取向”,“习得行为”,“一种对行为进行规范性调控的机制”,“一套调整与外界环境及他人的关系的技术”,“一种历史的积淀物”④。
至今,关于文化概念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人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了文化的本质。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一38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的表层,如城市建筑、雕塑、广场、文化设施、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景观等;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中层,如城市管理制度、行政制度、人事制度、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行为规范等;三是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内核,包括价值标准、道德风尚、信仰体系、精神风貌及人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互动共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系统。就人类的城市而言,文化的“精神层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④。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
对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还涉及到文化的分类。有的就文化构成的地域差异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的就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同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有的就文化性质不同分为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等。实际上更重要的应是对文化形态的划分。一般划分为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两部分。知识形态文化,主要指人获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一部分来自于规范教育,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自我总结;观念形态文化,主要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
概括地说,文化具有五个基本要素。一是精神文化要素,其中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二是语言和符号要素,它们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
万方数据
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人类借助语言和符号进行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三是规范体系要素,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着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四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五是物质产品要素,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同时具有普遍的一般特征。首先,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其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第三,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第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每一代人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传统的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
文化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同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由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尽管如此,关于文化是什么,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说:文化是人。人与文化结合才是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占有人的全面本质的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而,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人说:文化是家。文化是人们感觉到人生温暖的地方,是关怀,是生命的意义。一个地方有文化,就表明这个地方让人们流连忘返,像家一样的温暖适意,反之,没有文化,人们就会感觉到漂泊无依,无家可归。有人说:文化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有人说:文化是根。文化是人们的胎记,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不可抹去的生命记忆。人类的活动产生文化,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主要价值。也有人说:文化是历史长河。它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尽管千变万化,但是作为特定的文化,就像人们的血脉一样,总保留着祖先的基因。还有人充满诗意地说:“文化是人类的一个梦,而我们就在不断追求、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
关于文化,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刘梦溪指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吴良镛认为:“文化内容广泛,这里特别强调知识与知识活动,学问技能的创造、运作与享用。就居住环境来说,应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药、卫生、游戏、娱乐、旅游等活动组织各种不同的空间,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③
研究文化,实际上是在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研究人的过去和未来。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主要价值。每一社会都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缓慢过程,逐渐形成“积淀”和“底蕴”。“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和重塑,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㈤。
一39—
万方数据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与“文化”是两个既不相同,又如影随形的概念,并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但是,基于“城市”和“文化”各自内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包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而“城市”与“文化”的联姻,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今天,“城市”与“文化”二者共同滋养着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形成对城市文化的深入理解。
1.“城市”对于“文化”的作用
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将文化学与城市学研究结合起来。其后,林奇的《城市意象》、拉普普特(A.Rapoport)的《居住的文化与形式》、亚历山大(Alexander)的《城市不是一棵树》,以及“拼贴城市”、“空间句法”等等理论纷纷出现,佐京(S。Zukin)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还提出了“谁的文化?谁的城市?”的问题,这些均对城市空间环境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④。
首先,城市是文化的沉积。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地修建房屋、开辟道路、拓展自己的聚居地,世代相传,经营不息。今天的传统建筑、历史城区乃是过去城市文化的主要沉积。对此,人们常说“城市是石头的大书”、“城市是印刷所”、“城市是一面镜子”、“城市是文化的橱窗”等等。“我记得德国的G?阿尔伯斯(G.Albers)还说过:‘城市好像一张欧洲古代用作书写的羊皮纸,人们将它不断刷洗再用,但总留下旧有的痕迹。’我很欣赏这个比喻,因为它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我们人类聚居的建设活动,建筑和建筑群是它的文字、符号、语言和词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陈代谢,它也在不断地被涂改,但城镇的组织,街衢的结构,个体文物建筑,每每被遗存下来,这就是文化的一40~沉积”⑦。
其次,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芒福德对城市与文化的关系也有诸多形象的比喻。诸如“城市是一种贮存信息和传输信息的特殊容器”;“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如果说博物馆的产生和推广主要是由于大城市的缘故,那也意味着,大城市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它本身也是一个博物馆:历史性城市,凭它本身的条件,由于它历史悠久,巨大而丰富,比任何别的地方保留着更多更大的文化标本珍品”④。以上一系列观点,都说明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的变迁和发展,就是与城市有关的人类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本身。特别是“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之说,准确揭示出城市在人类文化进化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三,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程度。由于城市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贡献的集聚效益,从而使它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一定地域或一定性质的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既体现为文化的辐射作用和推动作用,也体现为对文化的吸引作用和消纳作用。而城市的文化集聚又再度增强了城市的中心作用。由此,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复合体,在该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交通、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城市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到进一步满足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履行城市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职责。
最后,城市是文化的舞台。
城市是文明发达程度的集中体现。文明孕育了城市,又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因此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L.芒福德说得好:‘城市是地理的织网的工艺
万方数据
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品,是经济的组织制度的过程,是社会行为的剧场……表现人类高度文化的戏剧舞台。城市在培育艺术的同时,本身就是艺术,在创造剧场的同时,本身就是剧场”一。城市发展的重心是文化,城市是文化的舞台。当获得各种知识的人们相聚在城市进行交流时,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由此,城市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对于“城市”的作用
在城市这个复杂体系的诸多要素中,文化是核心资源。所谓核心资源,关键是城市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核,城市的诚信度和综合素质。文化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内在的而不是表面的,是长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真正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也只有文化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化是城市的身份,因为文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共同行为。文化的本质还告诉人们,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与有形的制度约束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城市运转的基础,形成遵守制度的氛围。文化呼唤诚信,诚信是人类社会的美德,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独具特色的文化更是城市品格的具体价值体现。良好的城市文化还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缓解各阶层的矛盾,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城市的发展节约社会成本。
如果将经济比做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城市,是残缺的、畸形的、粗俗的。有灵魂的生命体才有活力,在文化支配下的城市才具有生命力。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来自于文化,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城市内在的美。正因为城市有了文化,才能有源源不绝的活力,才能有鲜活生动的灵气,才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地提升城市的素质与品位。失去灵魂的城市只具有物质的空壳,而缺乏向前发展的潜力。因此必须用灵魂去指挥行动,用文化去指导城市发展。市民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良好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在市民中形成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减少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有助于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生活在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中,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安居乐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进化的动力。健康向上的文化能够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提高市民对所居住城市的了解、认识、认同、关心,以至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较量。文化擦亮城市面孔,思想决定城市战略。一个城市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丰厚的物质积累和充足的现实财富,更取决于它能在什么样的高度给自身的发展打上永恒的印记,而文化正是这种永恒印记的承载者。因此,先进的文化内涵才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它成为城市的真正魅力和竞争力,是城市良好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衡量城市健康发展的标准首先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其文化特色的程度。可以认为,个性和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文化既塑造城市的形象,又体现城市的气质,是城市文明程度、精神面貌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和气质更是城市品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通过以上对于“城市”和“文化”作用的分析,我们看到,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
一41—
万方数据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物,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并通过城市中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和非物质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1.城市文化保存城市记忆
一般来说,在城市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些被人们有意或无意间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留下所代表的时代的文化印痕,人们可以直接读取这一“历史年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其文化价值也更加突出,并与当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的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的则融人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尽管这些历史遗存的价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维系一个城市生命的重要细胞。因此可以说,城市既是物质的果实,更是文化的结晶。
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各自的记忆,包括古代遗址、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都是构成一个城市记忆的重要因素。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冯骥才也认为,“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④。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的生命号l生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间中。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一42一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就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在各种文化融合中逐步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给城市留下难以抹去的文化烙印。其中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与认知,与故乡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一座城市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好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如此,城市中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
2.城市文化明确城市定位
每一个城市从最初形成就呈现出其功能特征。。但是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文化的定位科学准确,符合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成为城市居民的共同价值,城市发展也就会卓有成效。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文化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相继提出“用文化塑造城市”,“建设文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紧紧抓住文化这一永恒主题。特别是那些拥有灿烂文化的历史性城市,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定位未来,必将引发全体市民对城市悠久历史的追怀和对城市美好未来的进取。
城市的功能就城市政府而言,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城市对其城市居民而言,主要功能就是生活。城市对政府的功能与其对居民的功能应该是统一的,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则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城市的定位不脱离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才可能具有活力。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只有认真挖掘城市文化传统和特色,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中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处处古
万方数据
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代遗址、一座座传统建筑、一片片历史街区。“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人文特征”④。一个有远见的城市决策者,不仅应该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自觉意识,更应该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看待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文化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思路,以文化特色作为城市的价值体现。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即使一座新建的城市也不例外。如我国的深圳、巴西的巴西利亚、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这些在20世纪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发展经历和城市特征,以及突出的普遍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景观。
3.城市文化决定城市品质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聚集效益。有了聚集,就有了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有了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才能使人的知识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城市集中了更多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文化设施。高文化层次机构和设施的聚集,带来高文化层次人才的聚集,其实质是城市文化的塑造,有力促进了城市品质的提升。物质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文化生活则体现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当前,文化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而文化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品位、更有档次,能够更加关怀人的幸福、爱护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以此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到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则是城市文化的时代追求。
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但是,任何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等待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再重视文化问题。事实上,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城市文化,城市里的一切经过创造的事物都是人们文化意识追求的结果,人的文化追求在其艺术的、知识的、科学的和观念的作用下有着突出表现。城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长都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同时,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构筑了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才构成了不同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人们在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熏陶其脑,浸润其心,使一代代市民传承着城市的文化基因,也培育着每一位市民对城市的眷恋。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不重视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城市,是不可能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每一个城市在追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应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追求城市建设与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应更加关注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人文素养。“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因借创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像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一旦你发掘出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固。
4.城市文化展示城市风貌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属于这个城市生活的完整价值体系。城市文化隐含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造就着扑面而来、鲜明可感的印象和记忆,赋予城市特有的品格和气质,折射出城市居民的价值共识、生活态
一43—
万方数据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度、审美水准。城市文化形态的构成,包括城市的物质环境和城市的人文环境,即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之间互为依存、双向互动中展现出完整的城市风貌。因此,不仅城市中的那些有形的物质实体,鲜明地呈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形象地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
不同社会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城市风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是反映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和精神世界的窗口,而文化交流是增进不同城市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城市不能只是各类房屋的布置与罗列,不能只是各种交通的叠加与交叉,它应是建筑艺术和环境优美和谐的结合,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风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文化形象决定了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和整体印象。
城市特色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包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它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只有突出个性和特色,我们的城市才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如果说城市魅力的基础在于文化,那么城市魅力的关键则在于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城市,我们研究城市和建设城市,首先就是要发现这些城市的文化特色,并在城市发展中保持这些特一44一色,失去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
5.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的文化是可视的城市形态,中层的文化是种种城市特有的习俗,深层的文化是城市的集体性格。如果说表层而可视的文化可以再造,那么深层而无形的文化则是历史的积淀。城市一旦形成深层的文化,形成市民的集体性格,这个城市便有了灵性,有了魅力,也就有了城市精神。在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时,不但要研究城市外貌、建筑特征以及文化遗产等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特质。城市精神体现在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在街道、广场、车站、商场、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和居民社区中触摸到,能在市民的淳朴、善良、勤劳、智慧、诚信、友好、爱国、守法的优秀品质中体会到,能在作家、画家、雕塑家、表演艺术家的作品中领略到,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的氛围中体验到,能在世代相传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中感受到。沙里宁(E.Saarinen)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④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推进。一般来说城市文化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前沿文化,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化,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等都能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世界上任何城市的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能够反映民族精神、地域特性的思维方式、生活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城市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状况,也需要富有远见地加以引导并给予有力的政策回应。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促使人们进步的文化。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孕育着城市文化,丰富着城市精神,所以也应注意研究现
万方数据
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实,研究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以及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影响。城市文化会通过对个人思想和情趣的净化、对心理及行为的渗透影响市民整体的素质。正如我们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一样,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城市应成为高尚文化的沃土,主流文化应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将每一个城市单元都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现代城市应在发展中进行长期和持久的文化复兴,并在文化复兴中丰富新的城市文化内容。同时,优秀文化产品是城市文明健康向上的动力,亦应给予高度重视。
6.城市文化支撑城市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相互作用,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三项要素。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提高,成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城市文化更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本,支撑和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城市文化的提升则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任务。优秀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健康向上的动力,是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文化承载着人们的家乡情结,通过了解城市文化,可以提高市民对于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并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产生更大的感召力,最终形成热爱城市、建设城市的热情,使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发展进程,这些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
城市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一个城市的创造力品质、一个城市的社会价值观念、一个城市的行为方式。城市文化又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蓬勃向上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明成果。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及其综合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其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实力日益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化能够客观反映出对城市发展的肯定与否定。也就是说,某一城市文化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洗礼仍然存在和发展,说明它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是值得保存、延续的优良文化;如果排除保护不利等因素,而被湮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则说明它反映的只是当时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征,已落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悖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产生出大量新的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是能够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有些是与文化传统相矛盾的,但是只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今天,当我们环顾世界众多综合实力雄厚的城市时,会发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文化遗产不仅使这些城市享誉全球,也为其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艺术营养。要提升城市文化就必须对现存城市文化的底蕴、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进行精心保护与弘扬。当前,不仅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文化的创新也应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深入研究城市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对城市文化发展作出总体规划安排。
一座城市能够延续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要用新的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今后的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才能使之永远葆有鲜明的特色,永
一45—
万方数据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远葆有鲜活的灵魂,永远葆有蓬勃的生机。
①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人类文明的起源
是多元的。早期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
立人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其出现大约在距今三
百万年至二百万年;早期智人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
期,其出现大约在距今三十万年;晚期智人相当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其出现大约在距今五万年。现代人
类开始于距今一万年前,陶器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
和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步人了新石器时代。
②⑩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
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页,第3页。
③⑤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1年版,第2l页,第66页。
④张松、周旋旋:《城市保护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载《理想空间}2006年第15期。
⑤[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上
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⑥⑩[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
邓华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第27页。
⑦⑧⑥[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
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年版,第1页,第3页,第574页。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2卷,第659页。
⑨⑩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
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3页,第23页。
⑩杨东平:《城市季风》,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页。
⑩《走向文明城市——鲍宗豪教授在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的讲演》,载《文汇报)2005年6月26日。
⑩张在元:《城市发展的软道理》,载《中华儿女)2005—-.——46—..——
年第3期。
⑩孟晓驷:《文化经济学思维——物质与文化均衡发展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⑩⑤《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410页。
④参见[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
社2002年版,第5页。
⑨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
境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④孙家正:《文化境界:与中外友人对谈录》,文汇出版
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⑨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
《文汇报)2005年12月4日。
⑧孙家正:《从故宫保护工程谈文化的作用及传统文
化的保护与传承》,载《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7日。
◎卢涛、李先逵:《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调适理念》,载《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④④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版,第40页,第128页。
@参见《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⑤冯骥才:《思想者独行》,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
版,第22页。
⑩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载《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8日。
@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载《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⑦张兰、李文墨:《天津城市特色的历史分析》,载《理
想空间)2006年第15辑。
③转引自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
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