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最早由法家、韩非子等人提出

网络 2022-11-13 20:02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最早由法家商鞅、韩非子等人提出。就如我们所理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曹操也曾说过这句话。在《三国演义》第17回中,曹操率军出征,他通告将士“不得糟蹋百姓粮食,违者将斩首惩戒”。结果,曹操的马匹因受惊踩踏了百姓的麦田。为履行诺言、遵守军规。因此,他欲拔剑自刎。经群臣劝阻,曹操割发代罚,树立军威。

马匹犯错,曹操使用“同罪论处”的方式。在《逻辑思维入门》一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底层逻辑——“同罪论证”。

“同罪论证”是为了证明某种情况并不唯一;“一视同仁”要求论证者即使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在其他相似情况中采用一致的原则,而这通常会削弱该论证的力量。即如果论证者真的想要为结论辩护,那么他将不得不咬紧牙关,默认其他论证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处理。

此书作者是英国公开大学的哲学高级讲师:奈杰尔·沃伯顿,著作有《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等多部畅销书籍。对逻辑学研究多年,并有着深刻的见解。

这是一本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建立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可直接应用于日常论证的过程中,以及所有需要清晰思考的领域。

作者用英文字母从A到Z的排序法,让每一个观点像是串在一根主轴线上,列队讲述却用交叉相联。

书中内容主要有:一、处理争论的常见方法,如“同伴有罪法”;二、介绍“同罪论证”,如“相关=因果谬误”和“凡·高谬误”;三、关于说明和回避的技巧,如“不做假设性的举动”和“政客的回答”;四、心理因素可能会成为清晰思维的障碍,如“一厢情愿的想法”。一、警惕逻辑思维方法的使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排队插队的人,这种行为令人厌恶。可是,如果插队的人说:“别人插队了,我当然也可以”。

这就是用“同罪论证”的方法,来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辩解,成为支撑其不良行为的理由。也就是利用“每个人都这么做”,成为其辩解的借口。

书中说:“每个人都这么做”,被作为一个熟悉的、不充分的借口,为有些人恶劣的行为提供了基于同样有内疚举动的理由。这句话里“每个人”其实并不是指所有人,而是指“许多人”。即使因为很多人做错事,并不表示这件事就不是错的。

比如,我们闯红灯被交警抓到了,却争辩说这不是违法行为。理由是“因为其他人也这样做过”。很明显,这个借口完全站不住。因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罪行,这种行为将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我们应该警惕“每个人都这么做”,它可能会成为一个糟糕的论据来支持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认为别人的不良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这完全是自己的主观想法。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力的“证据”。

这些来自于旁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许多情况下,是无力的证据,因为这仅仅是从个别案件中归纳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轶事证据”。

就好比我们争论针灸是否可以代替传统医学一样,如果有人回答“是”,原因在于他做过针灸,效果很好,所以他用“轶事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仅凭个案来论证,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够严谨科学的。

“轶事证据”本身带有贬义的意味,但它并不是完全不靠谱的。事实上,很多种类的科学研究都从研究轶事证据开始的,通过检验这些证据来找出事情的真相。只是检验它有效与否,完全取决于语境和它的类型。

所谓事事无绝对,但事事背后一定有它的底层逻辑。因此,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要错误使用逻辑思维的方法。

生活中逻辑思维现象_逻辑狗儿童思维图片_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

二、避免回答尴尬问题背后的逻辑

假如世界上的海洋和河流都被严重污染了,那么食用野外捕获的鱼就不再安全。虽然目前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但未来及有可能会出现。

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对未来涉及了假设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这种假设性的举动是一种“修辞技巧”。

可以说,“修辞技巧”其实是一种劝说的艺术。使用它的人不是给出理由和提出论据来支持结论,而是采用一系列技巧。如使用强调性的断言、说服性的词语和情绪化的语言,来说服听众相信其所说或所暗示的是真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常会为了避免对特定行动方针做出承诺,当别人问到某种假设的情况下他们会如何做时,他们往往会回答“那是无关紧要的”。他们不会回答有关可能发生事情的问题,即他们必须与现实世界打交道,而不是想象中的世界。这种行为称之为“不做假设性的举动”。

这种“不做假设性的举动”,也不是绝对的“贬义”。在某些严肃的问题上,也可以义正严辞地直接使用。

例如,2020年7月7日,法新社记者向我们的“战狼”外交官赵立坚提问:“如果国外用户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表港独言论,中方是否会根据香港国安法要求有关社交平台删帖?”他直接答道:我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赵立坚回答得犀利又帅气。面对法新社记者这种“别有用心”的假设性举动,他用“不做假设性的举动”快速回怼。当然,这也源于法新社记者所提的问题实在太牵强,也毫无回答的意义。

这有点像书中的例子——若有人问:“如果你发现整个英国皇室都是西西里黑手党的成员,你会怎么做”时,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这是一个假设,不值得回答,也是回避重要问题的一种直截了当的做法。

由此可知,“不做假设性的举动”可以让我们避免回答尴尬和牵强的问题。

三、学会建立心理边界的逻辑认知

在人类的天性当中,就有这样的特点:过度放大自己“盲目”的自尊感,少了理性,少了换位思考,喜欢用道德“绑架”身边人。这种“绑架”,就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为你好”。

很多时候,“为你好”是一句无法反驳的话。在爱情中,“为你好”常常控制着你。在家庭里,“为你好”常常要求你。在职场中,“为你好”常常伤害你……

这些“为你好”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这种思维模式非常普遍,也非常诱人。在极端情况下,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乐观。有些人甚至为了避免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被打破,而做出过火的事。

在电影《沉睡花园》里左妍的人物原形中,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_逻辑狗儿童思维图片_生活中逻辑思维现象

我们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听话、要乖,父母总是用“为你好”来管教我们,让我们活出他们期待的样子。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戕害了多少孩子的心灵。

父母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就像贝伦·沃尔夫在《如何才能幸福》里所写的:“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

心理学上认为,“一厢情愿的想法”的人,都是低自尊人格在作祟。而自尊的定义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我们赋予自己的价值。”所以,当他们在为一个人或一件事付出心血、精力的时候,个人的体验是幸福的,故而乐此不疲。

由此可知,这种乐此不疲的付出背后,就是情感上的自我“催眠”,也是期望“等价交易”的心理平衡。

我们对“一厢情愿的想法”有了底层逻辑上的认知,就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身边的人。只有了解事情本质,我们才能与这些心理因素建立边界,设置思维的防护墙,保护好自己。

四、结语

在著名电影《教父》中,父亲于儿子的“生存法则”里如此建议:“花半分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能够一眼洞穿事物本质的人,就是基于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智商有一半是取决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影响人的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三个基本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就如“战狼”外交官赵立坚一样,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锐气十足,犀利正义地为祖国“发声”,成为推特上最霸气的外交官。

世上没有天生的强者,相信赵立坚的“硬核”,也是通过努力学习所获。

如果,我们还在苦恼:遇事缺乏思考、犹豫不决,说话主次不分,归纳能力差,生活一地鸡毛……

那么,强烈推荐大家一起来读书学习,在书中寻找那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在《逻辑思维入门》这本书里,就向我们展示了,从A到Z的逻辑思维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读懂了此书,将足以支撑我们建立缜密的思维体系,打开智慧之门,人生将无往不利。

声明:文章原创,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