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快手悄悄增加了外卖服务,大家原以为它是来和美团、京东竞争的强手,结果它的策略让人看不太懂。现在就详细说说这场奇怪的外卖市场竞争。
新“搅局者”登场
最近,快手在其应用程序中增设了一个不易察觉的“送餐”功能。快手拥有5.7亿个月度活跃用户,广泛触及中国的“基层市场”,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使得许多人认为它将直接参与与美团、京东的竞争。大家普遍预期一场紧张激烈的送餐对决即将展开,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奇特的外卖下单之旅
用户在快手外卖界面下单时,会遭遇一个涉及三个不同应用的操作流程。举例来说,若选中肯德基的套餐并提交订单,系统会引导用户进入美团在快手平台的小程序完成付款环节,而配送服务则由美团的工作人员负责,想要追踪订单状态就必须重新打开美团应用程序。原本只是想便捷地订购外卖,却不得不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频繁切换,整体感受并不理想。
“卖路”而非“打仗”
快手目前的做法显示,它并非意在竞争,而是想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利。它不组建自己的配送队伍,也不建立独立的运输系统。相反,它将5.7亿用户的关注度转化为资源,提供给本应与其竞争的美团。这种策略看起来很巧妙,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被动局面,与传统市场中的竞争策略大相径庭。
“流量巨兽”的恐惧
一个拥有5.7亿用户平台的“行业巨头”为何表现得如此“谨慎”?首先,外卖领域早已是“竞争白热化”的境地。美团有数百万“配送人员”,京东也有十万“专业团队”,快手要重新打造“配送队伍”难度相当大。另一方面,快手的主营业务增长遇到了阻碍,核心收入(广告)的增长速度首次降低到个位数,它迫切需要向资本市场讲述新的发展故事,但是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撑高额的投入。
别样的发展逻辑
快手开展“送餐”业务,并非意在“打破”,而是为了“盈利”。它以让步的姿态,融入美团体系,进而获取部分收益。这可能是快手在当前状况下的不得已办法,也是为了维持运营和寻求进步的一种探索。尽管这种做法或许会被部分人视作“退缩”,但也是它在综合考量后的实际决定。
流量平台的宿命
如今“关注度”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捉摸,像快手这样的平台,他们的行为可能预示着许多“关注度渠道”的必然结局。这些渠道虽然聚集了庞大的关注人群,却缺少足够的能力去开辟新的市场,只能选择和行业中的大企业联手来获取收益。这种现象凸显了行业竞争的无情,就算手握海量的关注量,也不代表就能在竞争激烈的领域里轻松获胜。
人们认为,像快手那样做外卖,真的能够赚到钱吗?请大家多支持,多传播,并且到留言区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