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型之困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赞助模型,但这个模型存在一些不足。他看待赞助的角度主要从效果出发,可能受到了欧洲封建和资本主义早期艺术赞助的影响,将赞助关系视为一种单方面的给予与控制。伯克提到的庇护关系则仅限于政治领域和特定时期,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翻译赞助现象。传统的模型无法适应当前多样化的翻译赞助情况,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思考。
全新定义翻译赞助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翻译赞助被重新诠释为赞助方与受助方之间基于翻译活动的资本交换网络。这使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翻译赞助的真正含义,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为研究翻译赞助现象带来了新的观察角度,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看清其背后的联系。
网络中的基本资本
在翻译赞助网络里,有三种主要资本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翻译硕士的学生们常常会用文化资本来换取经济资本,这种行为对于他们是否接受某个项目有着显著的影响。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的参与者通过这些资本进行交流与交换,从而促进了翻译工作的进行。每种资本在翻译活动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交换情况之多样
在赞助关系网络里,交换过程相当复杂。有时,一次交换会牵涉到多种资本,并非简单的单对单交易。在我国主动对外翻译推广中,赞助方往往不计代价地投入,因为这种交换可能并不以经济资本为主,甚至可能不涉及。这反映出翻译赞助中资本交换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表明了在决策过程中需考虑诸多因素。
交换遵守基本原则
各方意见和赞助的特定性质考虑在内,该系统在资本互换方面确立了五项核心原则。从利益角度分析,这一资本网络遵循互惠原则。尽管中国的赞助者掌握了优质的文学资本,却缺乏位于市场核心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因此他们倾向于持续支持对外翻译工作,以寻求更优的资源和地位。
实际关系与资本作用
从资本交换的角度来看,赞助者掌握着诸多要素,而受助者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有权拒绝那些不合理的交换。这种关系往往涉及机构代表与译者个人之间的私人联系,是一种宝贵的高质量社会资本。在交换的类型上,社会资本的影响力显著,但译者自身也需要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例如,当译者获得体制的认可或者享有良好的声誉时,社会资本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影响力。
关于“将翻译视为资本交换的赞助形式”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其对翻译现象的阐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若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别忘了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