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成非遗传播主阵地
多年来,抖音不断深入挖掘非遗题材,成为非遗数字化推广的核心平台。2019年4月,抖音启动了“非遗合伙人”项目,非遗内容自此成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抖音上的非遗传播日益扩大,对大量用户产生了深远影响。
抖音拥有众多用户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进入普通人的视线。它丰富的传播方式让非遗文化不再只是某个地区或群体的专属,而是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被了解和喜爱。
扶持头部非遗达人
抖音有意对顶尖非遗传承人给予支持与培养。诸如江寻千(九月)、南翔等艺术家在抖音平台上初露锋芒。他们制作的高品质非遗视频,与平台携手,共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得益于平台的助力,非遗技艺获得了新的展现和延续方式。这一变化不仅提高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还让非遗传承人获得了更佳的创作条件和机遇,使他们能更专注地投身于非遗文化的推广。
创作特点与节奏
观看非遗传承人的视频,能察觉到他们作品中的独特韵律。虽然他们的创作频率相对稳定,但作品之间的间隔较长。与流行的快节奏短视频不同,非遗作品往往以微型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这类作品的制作难度大,耗时也长,比如制作糖画、滚灯等,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粉丝们并不急于催促更新,而是选择耐心等待,期待看到高质量的佳作。因为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倾注了创作者无数的辛劳和汗水。
博主创作成果显著
彭南科的作品以精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题材为核心,制作的关于手工制作蓑衣和阿胶的短视频吸引了上千万的观看量。自2022年11月起,“李意纯”开始复制多种传统物品。
湖南湘西的风土人情在山白的作品中得以呈现,朱铁雄的国风变装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些博主的创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颖的方式,展现出它独有的吸引力。
直播让非遗再出圈
抖音演艺直播的数据表明,越剧、唐诗等传统艺术形式在直播平台上大受欢迎,成功吸引了广泛关注。主播们全年共举办了45.5万场才艺对决,成功找到了各自的搭档。
抖音直播让非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开启了非遗传播成为现象级事件的先河。借助直播,大众得以更直观地领略非遗的吸引力,进而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
向知识化生态转型
抖音通过“智能推荐”等特色功能,使得博主能轻松吸引观众,粉丝能便捷地找到高质量内容,两者间的互动频繁。抖音从起初的娱乐导向转向知识分享,这一转变已经持续了五年之久。
从博主粉丝量和点赞数来看,抖音用户对非遗及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度较高。这一点反映出抖音在非遗推广和知识生态构建上已取得明显成果。
大家对抖音今后在非遗保护方面能开辟哪些新路径有何看法?期待您的评论、点赞以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