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揭黑幕
潮新闻记者深入探访了多家MCN机构,暗中揭露了资本操纵下的数据造假以及“黑色流量”产业链的隐蔽面。目前,直播电商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流量争夺战愈演愈烈,数据造假和直播间虚假繁荣的问题在业内广泛存在,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违法行为隐藏极深,长期如同顽疾般存在,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同时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尽管部分从业者对此有所了解,但他们也只能无奈地被卷入这场造假的风波中。
主播的焦虑
张云麟在某个品牌担任主播已有两年,他曾目睹过不少直播间在线人数超过五千。然而,他后来发现,这些观看人数其实大多是花钱购买的流量。对此,他表示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感到十分焦虑。
很多主播为了看起来数据不错,不得不参与数据造假。不这么做,他们可能就会失去流量和订单。但这种虚假的繁荣是不会持续的。一旦消费者被误导,他们对主播的信任就会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恶性循环。
负责人的透露
张先生,这位头部直播间的负责人,指出直播间数据造假的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背后有一支团队,他们专门负责购买“粉丝”和场观人数,以此来制造虚假的热度和人气。
他们运用专业技巧,使得直播间的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商家一看到数据,便误以为商品销售旺盛,于是增加投资;消费者看到这些数据,也容易被诱导进行购买。然而,这些数据全是虚构的,对各方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
低价造假诱惑
记者询问那家店铺关于“直播间观众增加费用”的问题,对方却神秘地要求加微信后再详细讨论。一般来说,中等水平的直播间,一场活动吸引五千名观众,费用仅需500元,门槛相当低。
价格如此之低,众多中小直播间难以抗拒其吸引。资金不多的他们,通过购买虚假流量,企图迅速增加数据、吸引商家和消费者,却未意识到这不过是饮鸩止渴之举。
行业潜规则
浙江省电子商务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行业内普遍存在直播数据作假的现象,这一行为在技术、市场和服务商层面都相当普遍。众多直播间在资本的推动下,通过作假手法迅速扩大规模。
目前头部直播间这种现象不多见,它们已经度过了依赖虚假流量膨胀的时期;但中腰部及更下游的直播间还在纷纷效仿,这导致行业的竞争规则被扭曲了。
规范与洗牌
监管部门发布了相关措施,对直播间的管理者及从业者设定了明确的职业底线,禁止编造或恶意更改数据流量。上海财经大学的崔丽丽教授指出,直播电商领域即将步入规范化管理,并可能加快行业内部的淘汰过程。
消费者需保持理智,勿被虚假信息所误导;机构需挑选适合自身的细分领域,增强供应链、服务、营销及品牌等多方面的实力,方能稳固在竞争中的地位。
看直播时,那些高流量的数据是否会让你冲动购物?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