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陌陌的拍一拍功能上线,一个小小的功能造成了同学圈、公众号还有业内各类热烈讨论。
在网上也听到产品人、设计师从专业角度讨论这个功能的:“微信为何会推出拍一拍功能”或者“微信为何要推出双击头像会振动的“拍一拍”功能”。(第二个问答有更详尽的交互上的限定:1.双击2.振动)
常常会听到产品人阐述例如“为什么xx会有xxx的功能”的问题,这是做产品必备的一种思维方法,我把这叫同理心,就是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xx的设计人员,试着用同理心去理解、分析、想象xx为何要推出某个xxx功能。
所以同理心有两种,一种是对用户的同理心,另一种是对其他产品及其设计人员的同理心。这两种同理心都是做产品必备的素质之一。
对于“微信为何会推出“双击头像会振动的“拍一拍”功能”,首先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问题:
为何陌陌要推出“拍一拍”功能?为何交互形式上要用“双击头像”并“震动”的形式?假如第一个问题都没有想清楚,那何谈第二个问题在同理心剖析时,有时侯可能会存在过度评析。有可能设计人员在推出某个功能时看法很朴实,但我们作为局外人会剖析出更多东西来,就好象红学家对《红楼梦》的剖析一样,可能曹雪芹在写作的时侯并没有想那么多。
然而这些过度剖析应当不应当呢?我认为这些过度剖析对做产品是必要的。虽然有可能存在过度剖析,也比只想到一个诱因就觉得它是真理而且不接受任何方式回击要好。
作为产品设计师,我们须要具备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有时侯你想到的可能是创作这个功能的设计师没有想过的或则忽略的,其实也有可能想错了方向。为了防止想错,就须要有自我批判的意识,把想错的和可能性较低的剔除掉。下边是我就拆分成的两个问题的剖析:
一、为什么陌陌要推出“拍一拍”功能?
1.从功能来说是一种弱社交
“拍一拍”不算做一个核心需求功能,由于没有这功能我们不也仍然在用陌陌那么多年吗?但并不是说它不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功能,没有满足用户的任何需求,仅仅是一个纯属娱乐的彩蛋。
这个功能有娱乐的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功能只是“娱乐”和“搭讪”而已,它满足的正是即时通信发展到明天,人们十分须要的需求:弱社交,来弥补一味的强社交下人们的恐惧。我觉得弱社交和隐私方面会是陌陌和其他所有和沟通社交相关的产品未来须要重点审视的两个需求。不光这一点,新版陌陌,在公众号文章里,不仅”在看“,又加回了“双击”(你的双击并不会被好友听到),这功能让用户双击的时侯可以不用顾忌他人。
说回拍一拍,要了解这个功能满足哪些需求,可以从和它相关联的其他功能的场景对比、功能需求对比等角度剖析
(1)从社交需求角度剖析“拍一拍”和“@”,“戳一戳”,“发消息”和“表情”的区别
要想了解“拍一拍”这个功能,就要把它和其他相关功能做比较。就好象视频早已有评论功能,还须要“发送弹幕”的功能吗?通过深入对比剖析,才可以了解它们所针对需求的优缺。
“拍一拍”是一种弱社交,它的一个需求是“打招呼的一种方法”,这来自于人们日常的一种打招呼形式“拍一下对方脚踝或则耳朵”,不仅这些方法,人类打招呼的方法堪称千奇百怪,不只语言一种方式。以早晨到公司,在过道里遇到一位朋友跟对方打招呼为例:
a,我们可以选择语言的形式发招呼:“早啊!”、“hello!”、“吃了吗您内”等等
b,也可以选择动作、肢体语言的形式打招呼:拍下朋友手臂(现实中的“拍一拍”)、击掌givemefive、握手、抱拳、挥挥手、甚至作揖,若果是美国社交软件,说不定会把“拍了拍”变成“鞠了鞠”。
c,还可以选择用表情的方法打招呼:微个笑、抛个媚眼、吐脖子陌陌的“表情“满足的需求就是现实中人类沟通中使用表情沟通、表达。
d,选择声音的方法打招呼:男人之间打个响指、让嘴唇使劲敲舌头发出der的一声等;
由此可见,人类打招呼的方法各色各样,而我们将至时通讯软件上的社交形式都来始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沟通方法。
其实这种打招呼的方法也有分寸之别,依据不同的熟稔程度,即将场合或则私下随便的场景而选择恰当的沟通方法。例如你跟很亲昵的好同事会选择的某种打招呼形式,但假如你用这些方法来跟你的老总打招呼,可能就和这两位高人的下场一样:
即时通信社交的一个属性是同现实中社交一样有随便即将之分,也有身分字辈之分。如同前面打招呼的事例一样。有的方法适用于一些对象,但不适用于另一些对象。像“@”、“消息”可以用在比较即将的场合,表情稍为活波随便一些,QQ的“戳一戳”和陌陌的“拍一拍”相对更随便一些,适宜同学、同事、同辈之间使用。
另一个属性就是有社交的强弱之分,有一些方法诱使对方必须及时做出回应,而另一些形式则没有这么的急迫性。我们在一些场景下须要急迫性(工作中),在另一些场景下我们想要没有急迫感的弱社交。以下是我总结的即时通信式社交中,不同功能的对比图,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剖析出哪种属于强社交(强提醒),哪种属于弱社交(非强提醒):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见到“拍一拍”是对比的几种里打搅和提醒程度都最弱的一种社交形式,它没有消息推送,也不会在头像上出现红圈强提醒,接受消息的人也不会有振动反馈。
通过剖析有两点发觉很有意思:
第一点:“@”、“发送表情”“发送文字消息”的反馈形式和“拍一拍”是刚好相反的
其他三种都是发起者不会有强反馈,而接受消息者会有振动等强提醒。而拍一拍接收者没有振动提醒,只是默默的显示一条“某某拍了拍你”,而发消息的人却有手机振动反馈以及头像左右晃动。
我给它起了个名子,称作自嗨式反馈。正是这些发送者的强反馈,让你们乐此不疲的试用这一功能,听到对方头像左右晃动,会觉得很有趣味。这也是这个功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降低产品的情感化、趣味性。这个在下边讨论。
第二点:在剖析前,我仍然以为QQ的“戳一戳”是一种比较弱化的社交形式,比其他方法相比,它应当更接近“拍一拍”。
但结果正相反,它是最强的一种社交形式,所有交互方法它都有,不光有消息推送、红圈强提醒、在列表中后排,但是消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就会左右摇晃屏幕的反馈,接受者都会有振动提醒。所以它是一个集自嗨和他嗨于一体的强社交,提醒也是强提醒。但它和“拍一拍”一样富于趣味性、幽默感。
我认为第二点挺有代表性,它代表了不同的目标用户对社交需求的差别化。QQ相较陌陌,年青人中学生党用的更多,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时代,社交没有成年人敏感复杂化,身分也比较单一,朋友间强社交虽然被打搅也不会倍感过多害怕、困扰。
而陌陌,面对更多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用户较多,社交身分更为复杂,不再只是朋友间随便的社交,你会面临多种身分,领导、客户、同事、久未联系的朋友等等,这时社交须要轻量化审视,须要考虑的、顾虑的会比中学生时代多好多。
(2)用户会在哪些样的场景下使用“拍一拍”?
场景需求似乎是接着里面继续剖析具体哪些场景会使用“拍一拍”。
例1:晚上到喝水的时侯了,想问朋友如今去喝水吗?这时就可以用“拍一拍”,它代表“走吗?喝水去不?”如果每天都用一样的文字消息方法,会变得沉闷无味,不如用“拍一拍”避免了每晚打同样的字,一切尽在不言中。
例2:有时侯你不晓得说哪些,或则假如说起,为了防止“hi”“在吗”“hello”等形式开头,可以用“拍一拍”。例如想和许久没联系的中学同事问问近况,用“拍一拍”既不会过多打搅到对方,又是一种亲切温和的形式,对方听到后,会回拍你,在这个过程中就降低了些许难堪。
例3:提醒群里的某个人看你发的消息,是@的一种替代方法,但急迫性比@弱好多
例4:有些事想跟某人说,但并不着急,而且害怕对方也可能在下班或开会,就有“拍一拍”的方法告知对方,“不忙的时侯回我”。
(3)被拍的一方,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问题是接着上一个问题,例如例1中,对方可能不会回拍,直接去喝水就好。在一些情况下,会回拍对方,而且没有压迫感,接收消息的一样不用立刻做出回应,由于原本就没有消息提醒,没有立即听到也是正常的。
2.情感化设计角度解释:降低趣味和诙谐
之所以这个功能上线后,你们会你拍一,我拍一,就是由于它本身具备趣味性、幽默感,上文剖析“戳一戳”和“拍一拍”都是伴有情感化的设计形式。
陌陌早已做到了7.0版本,完成度到这些级别的产品,核心需求、功能已打磨的差不多,可以从情感化角度做一些设计。诙谐、趣味可以降低用户的好感、忠诚度和粘性。但产品在刚开始阶段并不会太多做情感化设计,虽然好多重要的核心需求、核心功能还都处于有待建立的阶段。
其实也不是说在初期阶段不可以加入情感化设计,例如b站的输密码时捂双眼就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情感化设计,这个设计从b站很早版本就有,这会让用户认为产品诙谐、可爱,它符合初期b站用户年纪过高,喜欢二次元和有趣事物的特点。但这个情感化设计似乎暖心亲切,但它并不是b站发展到明天的核心竞争力与需求。
3.用户会创造和诠释功能
“拍一拍”怎么用?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社交原本就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之规。里面的事例也只是我从自己角度的理解,你们就会如何使用这个功能?每位人会按照自己对“拍一拍”的理解使用它。“拍一拍”的具体功能和用法,会依照不同的用户变化、演绎。
这让我想起了弹幕功能。弹幕功能刚推出时,用户对它的使用方法和理解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有的人会把它当做“到此一游”功能,看完某连续剧,会用弹幕形式记录自己在“哪年哪月看完这部影片”。有的人把它当作告白的场所,会用弹幕发“安红我爱你”之类的告白文字,即使他的安红不一定看的见这告白。也有人会问“有没有人在?”之类的,即使回复你“在”的人,跟你处在的不是一个时间点。还有的人会创意性的用弹幕制做字幕,给一些没有翻译的教程或则影片配字幕,用弹幕功能创造出一个添加字幕的新功能,享受帮助别人的成就感。
这种用法都是用户对弹幕功能的诠释,设计者在设计弹幕时可能并不会想到用户会这样使用它。所以某种程度上,用户对弹幕功能进行了再创造,作为设计师,也不用想用户是否用错了形式起初并不是这样用的。存在即合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自己的使用也在演变、成熟,瞧瞧现在弹幕的质量和几年前对比下,还能感受这些变化。
4.因而降低用户活跃度,造成话题,如同以往的发红包一样,并触发用户升级新版本陌陌
我认为这个功能确实能短期降低用户活跃度,但降低活跃度并不是目的,只是它带来的结果。由于这些你拍一我拍一的尝鲜不会持续太久,不可能总是拍来拍去,假如说是有目的的,那也是为了触发升级新版本的一种形式。
由于“拍一拍”功能和视频号确实是在一个版本里的发布的(ios7.0.13),我之前的ios陌陌版本是7.0.12,没有视频号,也无法使用“拍一拍”功能(可以接受对方拍我的提醒,我双击对方头像也会出现头像左右摇晃,只是不会出现“你拍了谁谁谁的”提示而已,对方也接收不到)。
但我认为这些可能性并不大,或则说它是果不是因:第一,好多人都把陌陌设置成手动升级。虽然如我一样,没有设置成升级的,视频号本身也足够成为一个话题,成为一个升级版本的理由,而不须要另一个理由去触发。
5.为【时刻视频】做用户教育(不认同)
“微信7.0新增了【时刻视频】,之前的看他人的【时刻视频】是双击头像实现的,现今的【拍一拍】可能是为了让用户习惯双击头像的动作,未来【拍一拍】会步入【时刻视频】”
这点我不太认同,由于现今「时刻视频」的开启方法是点击消息页右上方的泡泡开启。
而双击相较单击等交互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复杂。你若果双击的不够快,系统可能会误判为单击行为。不晓得你们在使用“拍一拍”时,有没有发生过跟我一样的错点开对方头像(单击头像步入)的情况发生
所以双击的交互更适宜给一些使用不这么频繁、重要的功能。我想这也是为何时刻视频的交互方法改为了“点击右上方”的泡泡的开启方法。既然用户早已习惯了这两种交互方法,不太可能再度改变。
交互方法也是三忌,尽量不要随便改变,这样会遵守用户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误操作,由于用户早已习惯了某种交互方法。“未来【拍一拍】会步入【时刻视频】”更是不可能,这原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功能。第一个问题基本完了,下边可以剖析第二个问题了:
二、为什么要用双击头像会振动的交互方法?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交互的,它分为两部份:
在里面早已讨论过,接收“拍一拍”的一方并没有此反馈,它完全是给发“拍一拍”的人看的,所以我管它叫“自嗨式反馈”,也就是这些诙谐、有趣味的反馈方式是服务于发消息的一方的。
这也是你们为何会相互拍来拍去的缘由吧,构想假如没有头像振动的反馈形式,仅有文字提醒:“xx拍了拍你”,你就会如此乐此不疲的拍吗?
双击的形式,我认为这是和现实社交最像的一种迁移,现实中拍对方脚踝或则耳朵,转变为线上其实只能拍对方头像,这是最能模仿现实中拍一下的形式。而且“拍一拍”功能并不是一个强功能,长按、单击都早已有了相对应的功能,双击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最后
以上是我对“拍一拍”功能的剖析,如同前面说到的,我采用尽可能全面剖析功能,然后在剔除不可能的诱因。其实可能存在过度剖析,但这些全面剖析的习惯是一种对设计产品有益的思维方法。
仍然认为社交软件是很难做的一种产品,这缘于人类的社交原本的变幻诡谲,不同文化、年龄、地域、经历的人,社交形式各类各样。虽然张小龙也不能说自己完全了解人类的社交形式。我的剖析也多少伴有自己经验作为参照,难免和其他人的理解有出入、差异。假如对“拍一拍”功能有不同理解的,欢迎阐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