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在盛世中盛开出非常绚丽多姿的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百花苑中的“奇葩”,继京剧于200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手艺及其相关礼俗”也被纳入名录。截止目前,中国已有43项入围,数目高踞世界第一。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早已步入了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崭新阶段。从烤肉“淄”味里的人间烟火,到念兹在兹、《只此青绿》的诗意飘荡;从工夫《咏春》的以“武”创“舞”,到中亚大会大唐盛礼的旷世回荡……文化及非遗“两创”已日渐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和诠释文明大国形象的重要战场。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上海前门东路举行了名为“非遗智能变装秀”的活动。同时,在第二届进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筹建了一个名为“非遗+AI”的专区。2023年9月在风筝都曲阜召开的长江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峰会上,非遗虚拟代言人兼主持人“鸢菲菲”闪亮登场。卫视小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思想+艺术+技术”的形式抒发中国非遗的历史积淀、民族风韵,播出以来全网累计覆盖75.4亿人次,多平台热搜累计入选1181次。2023年5月数据显示,平均每晚有1.9万场非遗直播在抖音平台播出。当前,以互联网、元宇宙、自媒体、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智能媒介所具备的充裕流量和传播活力,正成为承载和促进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江大河”。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智能媒介几乎重构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相处形式,非遗的存在、发展和传播、传承方法也必然遭到深刻渗透与影响。非常是经过虚拟建构、数字加工和多重营销以后,致使文化思想深度增加、文化体验失真以及弘扬人主体地位消弱等媒介圈套,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受众误解非遗手艺。为此,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社会督查,汇聚共识,产生协同,既要确保市场活力,又要激活传播效能。以高水平的顶楼设计、高效能的服务监管,科学统筹塑身铸魂、舆情防治、技术检测、内容初审等众多环节,逐渐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培植时代新风新蓝图,确保其传播过程一直顺着正确方往前进。
非遗既属于艺术,也属于生活。怎么充分唤醒和迸发人民大众,非常是青年人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使其成为承继与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是智能媒介赋能非遗高质量传播、有效传播的重中之重。目前,部份智能媒介平台通过推出“看见技艺计划”和“非遗合伙人计划”,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这种措施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有效地维持了良好的营销口碑和网路热度。每晚约有110位30岁以下认证非遗传承人、超1000位80后活跃在平台上。这种后备和公益力量源源不断地加入,会引导更多的人群和受众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近些年来,全省各地的创新实践,非常是非遗数字化作为智能媒介的重要应用场景,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受众层面,超过2.6亿中国Z世代人群渐渐崛起成为最活跃和最爱抒发的群体。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都依托自有大数据实现了“精准画像”“精准推送”。在诸多智能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流量可变现”“老技艺吸睛也吸金”的示范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乡民、传承人开始走出“大山”、走上“云端”、走向世界。除了使非遗真正融入了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语境,也以其特有的稀缺性、新鲜感、神秘感,让诸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找到了“新听众”,收获了“新粉丝”,使更多弘扬人、从业人员具备了持续开枝散叶的能力。由此推动产生的非遗传播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对于扩大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促使国外、国际两个方向的弘扬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借助新政东风,智能媒介正逐步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的支撑手段与技术动力。目前,中国非遗馆、省市县等各级各种非遗展厅,都企图利用“智能”设施、设备、技术,实现沉溺式、可体验的场景营造。诸如非遗云展厅、码上看非遗、VR体验馆、非遗虚拟人、非遗影像馆、3D影院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是实践文化“两创”的重要依托。值得注意的是,各地非遗馆的建设不能一窝蜂、一阵风、比阵势、拿来主义,更应加强顶楼设计,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学会用“智能”精彩呈现,用“媒介”联通古今,让古老的非遗“开口说话”、记忆里的乡愁“回到身边”。
时代越进步,群众的“选择”能力越强。要吸引人民大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就要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作上下足工夫。其中,智能媒介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传播最快的方法之一。抖音发布《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累计达99.74%,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726亿,获赞94亿。受欢迎程度最高的10项非遗为:小品、黄梅戏、柳州田螺粉制做手艺、京剧、豫剧、越剧、象棋、狮舞、烤全羊手艺、秧歌。智能媒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相互融,赋于古老手艺以新的生命力。“潍坊风筝”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其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李元芳飞鸢探出游戏皮肤,销量破百万。开办线上直播,“轻风戏纸鸢”风筝互动游戏参与量超8000万次,总在线观看人数超650万人次,风筝皮肤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联手“浮生为卿歌”“天涯明月刀”“武动乾坤”等动画手游牵手构建新品潮流风筝等等,这种传统手艺与数字技术、网游、自媒体等智能媒介的融合嫁接,将非遗推向了潮流前沿,推到了时代前列,成为“美美与共”和“文化两创”的成功标杆。
任何非遗项目只有关注时代需求、群众须要能够历久弥新。在多样化的创新实践中,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智能媒介较传统媒介的功能定位已有了天除草覆的变化。甚至每天都在更新和升级迭代,并逐步成为“传播技术的开发者”“传播渠道的掌控者”“传播内容的生产者”“传承保护的促进者”“社会整治的参与者”。并且,基于人工智能、数字扫描、物理渲染、孪生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和智能媒介,实现非遗的真实性记录、原生态复刻、本源性重现、跨时空重生,技术上已不是困局。由此,愈发显现了互联网时代智能媒介在赋能非遗传播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但是,“技术创新”有时也是把双刃剑。技术运用的局限、解析能力的不足、文字和镜头语言的错位、刻意市场化的讨好等多方诱因,也容易造成抒发“失真”“基因”改变。传播媒介的“智能化”并非要标新立异或割裂传统,而是要在保证非遗本质不变味、本源不遗失的前提下,加大技术研制,实现推陈出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常年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瑰宝。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扬弃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借助智能媒介技术,从政治导向、人民公益、精准持续、沉浸体验、创新融合、研发革新等方面持续推动非遗立体化传播,有助于更多优质的非遗资源在民族文化的百嘉园中落地生根,万古长青,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非遗传承者、保护者应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固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耕文化“两创”非遗沃土,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文明。
作者:高正瀚,上海理工学院人文与外粤语大学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