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无疑是现今社会的主流文化现象之一,饭圈也是资本最为看重的市场之一。制造双男主剧已成为培养偶像人气的重要流量来源,而针对粉丝展开的名星营销也成为了明日品牌营销的神器。
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粉丝的概念与权利,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粉丝能以更简单的形式参与到偶像事业中,为偶像发微博、做数据、写同人文、画同人作品、剪辑同人视频……
同人文化除了是粉丝们的精神乌托邦,更成为了明天文化工业生产中的一环——既为明天诸多作品制造了互联网流量和热度,自身可能又再次成为了某个新的IP经济的来源。
同人文化彰显了粉丝如何的创造力?
为何同人文化中男性占压倒性比列?
为何说同人文化彰显了男性群体先锋与落后交织的性别意识?
我的博士学位是在比较文学系拿的,但我的研究向来并不是所谓正统的比较文学,我研究的是粉丝文化。具体一点说,我研究的是网路上男性为主体的、以同人创作为主要乐趣的粉丝社群。
所谓同人,就是以现成的文学或则影视文本为基础,以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写自己的故事。浅显的来讲就是所谓的“故事新编”。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研究,是由于我自己是《魔戒》的狂热粉丝。去法国留学以后,很碰巧地发觉粉丝文化可以步入即将的学术研究,就此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
为何你们会认为“粉丝=脑can”?
谈起粉丝文化,最常见的有几个刻板印象:粉丝群体里主要是男性,但是都极端的不理性,都是脑can。
那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刻板印象:粉丝中的女人更多吗?
这显然取决于怎样理解粉丝这个概念,关于粉丝有好多种定义。在我们的学术讨论中,粉丝一般并没有具体的量化划分,但粉丝身分通常须要自我认定。
例如说我有一个同学,他是一个哈利·波特的粉丝,也是篮球运动员C罗的粉丝,那他只要自己承认是这三者的粉丝,他就是粉丝身分。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粉丝一般会参与自己的兴趣组织而成的网路群体,兴致勃勃地去发表意见、评论、互相交流,产出有趣的段子,甚至是二次创作。这就是典型的粉丝交流环境。
亨利·詹金斯就说,依照现今互联网的传播模式,我们大多数人如今一定是某种东西的粉丝。由于在网路上讨论自己的爱好,这简直太日常了,歌迷、乐迷、各种文艺作品的爱好者,在这个意义上都是粉丝。
亨利·詹金斯,日本媒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麻省理工大学媒体比较研究中心的创立人和部长,著有《文本盗猎
但是随着中国粉丝文化逐渐步入主流视野,公众眼里的粉丝形象一直是刻板自私的。说到粉丝就是粉丝经济,就是饭圈。
疯狂的饭圈,作为一个精典的群体形象频频出现在媒体之中。一般会指出男性粉丝作为群体的非理智。
有关“粉丝”的刻板印象
所谓坏的粉丝,一般都有这样一种固定的形象,坏的男粉丝是刺杀偶像的独狼,例如刺杀约翰·列侬的男粉丝,坏的女粉丝就是被洗脑的疯狂群体。
这么粉丝群体的非理智,是否确实存在呢?我认为这个何必要避忌,由于粉丝的非理智抒发十分常见,而且这又回到了里面的问题——非理智是粉圈独有的吗?一定是错的吗?
当人步入了一种党同伐异的状态,人群间冲突和抒发就会步入非理智的层面,这并不是粉丝群体独有的一个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理智,人们常常指责的,是这些非理智投射的对象。
粉丝的战争和名星、娱乐相关,所以大众都会觉得,他们非常不理智。并且真的这么吗?有时侯也不一定。从这儿开始,我们可以看见社会文化生活中“文化资本”的作用。
文化资本是美国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概念
所谓文化资本是美国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概念,他觉得在社会生活中,文化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资本,可以取代经济资本产生阶层的分辨。
例如说在现代社会受教育程度高的知识分子,可能收入并不是很高,而且她们的知识和文凭就成了文化资本。同样,兴趣和品位也是文化资本,分辨了高雅和粗俗。
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在中国现今的互联网上,一般说来用知乎和豆瓣的人,都会觉得她们的趣味比较高雅,而厌恶用快手的人。
这些以趣味界定高下的厌恶链,就是很典型的文化区隔了。
从这个角度看来,喜爱流行文化喜欢名星的粉丝,一般还会遭到现实的大学体制和大众文化的蔑视。正是由于粉丝的爱好缺少社会资本,是没有深度的娱乐。
网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来秀一秀你们的文凭吧,瞧瞧我们的学历有多高”的贴子,粉丝们就是在用自己的另一方面的社会文化资本来获得自己爱好的合法性。
而在同样作品和名星的粉丝群体中,一般更遭到歧视的也是女人社群,以及男性社群一般采用的消费形式和创作方法。
这就是粉丝群内部的厌恶链,这些蔑视向来存在,并且深入人心。
其实,特定粉丝群体中,男性确实是压倒性的多数,例如写同人小说的粉丝、剪同人视频的粉丝、举办同人展会的粉丝,这种文化活动一般默认都是男性粉丝的专利。
好多被归于宅文化的作品,比如说各类超级英雄动漫,男性粉丝也是被揶揄、被污名的存在。
我们常常听到在超级英雄连续剧播出之前,好多营销号会趁机宣传“男性应该了解如何的知识,能够向女同事科普”,却浑然不晓得中国的美漫粉圈原本就是女人更多,而男性写作超级英雄的同人小说也总是遭到女性粉丝鄙夷的白眼。
粉丝是“文化白痴”还是“能动的创作者”?
粉丝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研究领域,源自媒体粉丝圈相关的研究。
所谓的媒体粉丝圈,一般指的就是流行电视剧和影片的粉丝圈。这个粉丝圈以二次创作闻名,有一个学者名叫卡密尔·培根·史密斯,在90年代初,计算大概90%的同人作品是由男性写作的。而假若计算言情同人作者和读者的性别比列的话,这个比列会愈加悬殊。
粉丝是“文化败类”还是“能动的创作者”?
这么好多人会问,为何同人社群中的女人是压倒性多数呢?
这其中的关键是二次创作的创作冲动。同人都是粉丝写的,粉丝其实都是对原作十分热爱的人。而且假如粉丝对原作百分之百的满意,这么也不会有同人诞生。
粉丝看完了原作却不满足,想要看更多的东西或则想要改变原作中的一些内容,想满足自己的意难平,好多人都会提起笔开始写自己的故事。
只有形成“如果让我来写这个故事会如何”的这些冲动,就会有同人创作的出现。
而我们晓得,在女性主导的极权社会中,很难有纯粹男性视角、满足纯粹男性欲望的文字。好多一般来说男性更乐意见到的内容,例如说丰腴的人物形象、有趣的多维度的人物关系、充溢的百转千回的情感等等,在一些主流文艺作品中都很难找到。
可以肯定的是,男性一般是看完流行影视作品中的故事但不满足的人,由于他们常常并不是创作者想要的或则想要讨好的接受者。
这么为何须要研究粉丝文化呢?粉丝文化研究的缘起,是对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反抗。
文化研究学者例如说雷蒙德·威廉姆斯、理查德·霍加特,首先关注的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行为,也就是将文化这个概念,从高雅的大学的范畴,降落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来。
另一个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莱比锡学派。粉丝文化研究最常常竖的稻草人就是西奥多·阿多尔诺和马克思·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讨论。她们觉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生产是大众的精神鸦片。但这种学者并不关心接受者怎样反应。
莱比锡学派觉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生产是大众的精神鸦片
换句话说,她们是从文化工业的产品内容的角度去剖析和理解它的受众,这么这样必然都会有主观臆测和误解。
所以第一代的粉丝文化研究者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打破社会大众和学术界对粉丝社群的污名化描述和剖析?
她们都有稍许论争姿态的立场。由于媒体和学术圈都通常觉得,粉丝是一种文化工业喂给你哪些东西,你还会全盘接受的白痴,整天只会苦恼一些繁杂的文本细节,把虚构的故事当作是真实的。
然而粉丝在同人上的创造力,就直接反驳了“文化白痴”的刻板印象,尤其是有时侯粉丝会用创作者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方向来剖析和消费个别流行文本,就非常彰显了粉丝的创造力。
文化批评学者美国的约翰·费斯克1991年写了一篇论文,将粉丝的生产活动分成了三种: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
约翰·费斯克将粉丝的生产活动分成了三种: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
所谓的符号生产力指的是,接受者个人从大众文化符号中剖析并生产自己的符号。也就是说听众看了某一个流行的节目,例如说现今流行的《青春有你2》,喜欢上了其中的某一对CP,从这个节目中间剖析出CP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符号生产力。
申明生产力,就是参与公众抒发。诸如粉丝公开在微博之类的平台上,讨论自己喜欢的CP这就是申明生产力。
文本生产力,也是三种中最彰显粉丝的能动性的一种,也就是说将生产力落实到文本当中,尤其是小说文本中,也就是说写同人文。
同人作品的创作就十分典型地彰显了男性粉丝的文本生产力。并不是说没有女性参与同人写作,但同人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男性的欲望和意识。
比如有研究特别精辟地强调,同人主要是一种描画人物关系、描述人物性格、尤其重视亲昵关系描写的虚构性文本。
人物关系配对也就是所谓的CP,可以说是同人写作的脊梁骨。几乎所有的同人写作,首先须要点明的就是配对,这个故事主要述说的是哪些人之间的亲昵关系,她们的关系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粉丝用这样的思路,塑造了大众媒体文本。
反观近几六年来英美影视剧的发展,男性粉丝社群这些在动作冒险剧情中找寻人物性格发展、人物关系变化线索的习惯,也客观上引起了近些年来影视作品中重视人物性格变化的变化。
还须要说到的是,粉丝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重要性,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也是由于它以奇特的视角折射了来自社会各层面的思潮和文化现象。
所有的粉丝文化中的问题,都不是它特有的,而是遭到社会文化的阻碍。而相对平等的男性的粉丝文化空间,尤其可以呈现出一个有机的社群是怎样组织、调节和妥协的。
粉丝文化空间,可以呈现出一个有机的社群是怎样组织、调节和妥协的
由于从冷门社群出发,作为边沿人群发声,好多边沿人群研究的理路直接对应,这也是粉丝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关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
男性研究这一类学科,至今为止都不只是学术而已,它兼有社会诉求,即剿灭歧视和不公平,为弱势群体发声。
性别研究对粉丝文化的研究基础,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社会的边沿群体尤其重视个人即政治。也就是说并不须要囊括大规模的人群的共同点,就可以获得研究的合法性。
个人的境遇、个人的奇特经验,就可以构成一种政治心态和叙事的合法性。这其实也是由于粉丝概念无法定义,这样分散的、各自有所不同的研究,共同诠释了多样的复杂的文化生态。
为何言情同人会成为男性群体的“精神乌托邦”?
同人写作中彰显了同人圈作为一个写作社群对性别的观念和想像。这种想像并不一定是进步的,也并不一定会遵守主流的保守观念。
然而同人圈对性别的观念有一种很奇特的力量,它提供给参与其中的男性粉丝一个安全的、鼓励的空间,可以较为自由地抒发自己对性别、性的观念和想像。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就会发觉,粉丝圈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可以用直接用性的语言相互交流抒发的空间,在这儿并没有常见的性羞耻。
由于现今不论是在那个国家,在生活中平常地聊到性相关的话题,虽然依然是一种女性更容易享有的权力。
而同人圈里,无论想像的感情关系发生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就会有大量关于亲昵关系的细致描写。而在这样的描写中,怎么表现亲昵关系、怎样把亲昵关系更妥贴地融入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阐述之中,就尤其表现了男性粉丝的创造力。
我们经常说,主流的影像媒体,是一种女性为中心的叙事。简单引用一下劳拉·穆尔维的理论来说,摄影机本身就是女性的,被拍摄、被观看,意味着一种权利关系。而在这个观看和被观看的权利关系中,一般是男性人物被物化、被当成可以观赏的奇景。
劳拉·穆尔维提出,主流的影像媒体是女性为中心的叙事
男性在整个文化图式的任何流行叙事中,一般都处于更弱势,处于客体地位,未能获得主体性。
亨利·詹金斯很早就提出,同人创作群体以男性的视角和心态,侵入了原来女性占主导的叙事和文化,以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关注人物关系的视角,重新驯服了文本。
这么这些写作中,是否男性可以作为一种观察、窥视、控制的活跃的主体,步入人物关系和性别秩序呢?
这就要说到粉丝圈一种比较特殊的写作,也就是言情同人。假如用一句话来解释哪些称作言情同人,英语中的SlashFiction,这句话就是,主体是女人写作、女性阅读、女性欲望为旨归的女性人物之间的同性感情幻想。那些女性人物一般是来自早已成形的虚构叙事。
言情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人注视,以男性的视角出发,窥伺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好多言情写作的粉丝喜欢言情,也就是喜欢这些视角。
其实,言情作为一种相当繁杂的文类,在好多层面上都没有连贯的表现。每位读者步入言情阅读和写作的抓手和方法都不相同,一定要在整体意义上说明言情是一种男性注视的文类,可能并不符合事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言情中大行其道的是普通女人粉丝的欲望和幻想,彰显的是整个男性粉丝社群的思维对决结果。
其实,言情同人是一种属于男性粉丝社群的写作,这个社群处在主流社会之中,本质上思维方法和抒发,依然遭到主流文化的阻碍,呈现出落后和先锋交织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在总体上脱离主流经验和意识形态的禁锢。
落后和先锋一面是如何并存的呢?
例如说感情中平等关系的呈现,初期的英语研究学者通常都指出平等关系的重要性,而这些两个女性之间的平等关系,也就彰显了男性粉丝对于理想的人物关系的想像和向往。
并且平等并不是所有的言情的感情叙事中必然存在的。东亚的同人写作,它仍然会讲到攻和受,二者是有不同的,这么这些不同的身分和等级,还会彰显出一种权利差。
好多人很喜欢这些权利差,虽然也就是异性恋霸权彰显在了同性的写作中。也就是说,有些作者,她会把现实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的分辨,直接投射在同性关系二者的角色头上。
这当然也就是言情同人写作中出现的落后和先锋之间的对立和交错。
想像她们在原作中事业上叱吒风云的一面之外,也和自己的朋友和友人保持着甜蜜关系,看她们怎么在事业和家庭和个人发展之间作出取舍,看她们诠释出原作中常常并没有切实表现的情感生活,这就彰显了男性对理想关系的想像。
但这些理想关系,为何发生在同性,而不是异性之间呢?
这儿有就有几种常见的解释方法,其中之一是异性恋模式的失败。也就是说所有的异性恋写作如今都不是非常的会写,都不是很理想。
但是这些异性恋关系倘若出现在一个事业的场合中,那就一定会坍缩到家庭领域,两个人爱上了彼此,这么她们一定会离婚,那就一定又回到家庭的鸡毛蒜皮中,虽然粉丝并不是很乐意看这个。
第二个诱因也就是女人对代入的不适。女人不想把自己带入进流行文本中的通常十分弱小、无力的女人的形象,须要女性来挽救,或则总是比女性差一点。他们更喜欢的是旁观和操纵的权利。
这种想像也有可能进一步的复杂化,比如说现今同人写作中很常见的一个设定称作ABO设定,就假定人类不仅女性和男性的区别之外,还有所谓的副性别。
ABO设定假定人类不仅女性和男性的区别之外,还有所谓的副性别
这三种副性别称作Alpha、Beta和Omega,而副性别则决定了生殖的可能性。这个设定最早是日本电视剧《Supernatural》的粉丝圈的一个冷门设定,所以这个设定的细节并不是很丰富。
但是这些副性别的加入,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样的改变呢?一旦加入社会文化的联想,又让写作者展开了多种多样的设计。
例如说都会有一些作者想像,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权利等级是不是全部会转化到Alpha、Beta和Omega头上,男女的分辨就不再是大问题了呢?随着一年年你们不断的讨论和想像,设定不断的衍生、丰富、扩展,宽容了更多的灵感和话题,而这也就彰显了粉丝圈在社会议程上奇特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知名的男权主义者和悬疑画家JoannaRuss,于1985年写过一篇关于言情同人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就精炼而确切地概括了同人写作的特征:
Bywomen,forwomen,withlove.
同人小说这些写作,整体而言确实就是一种由男性写作、为女人社群写作,并且充满着善意和爱意的文字。
郑熙青在缔造讲演
某种意义上,同人是一种清醒时的奇诡梦想,能满足粉丝未能满足的欲望,可以克服所有的意难平。它是一些人的抗焦虑药,一些人每晚必需的维生素,它是一种男性在想像世界里,为自己和别人构建的友爱的,不为利益的乌托邦。
而粉丝社群这样的群体,也常常代表着一种另类的具有鲜明性别意识的空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粉丝的爱与创造力。根据粉丝研究学者SuzanneScot的话来说,粉丝研究是女人主义天生的同盟。
其实,粉丝同人文化与现实交织的时侯,势必与资本、社交网路平台之间,产生极其复杂的张力关系,有的时侯也并不是永远是和平与爱。
并且不可以证实的是,这个为爱的发电的群体,他们仍然在通过这些方法,探求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践的问题,他们在现实中难以放置的梦想。
谢谢广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