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非遗老技艺迎来年轻新匠人,新媒体助力非遗传播

爱收集资源网 2024-06-08 21:15

央广网广州6月8日消息(记者宋雪)6月8日是去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现在,非遗正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沉浸式”非遗体验愈发丰富。据统计,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营运的新媒体帐号和内容。年青的创作者们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等传播非遗,传承传统文化,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广袤天地。

非遗老手艺迎来年青新工匠

中国表演行业商会秘书长潘燕表示,短视频、直播的创作较为方便,还能为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和听众提供直观交流的机会,新媒体成为了各地非遗内容的新“传播场”。由于内容和风格贴合年青人的习惯和喜好,平台数据剖析显示,如今非遗短视频创作者年纪以“80后”“90后”为主,而非遗内容听众和非遗产品消费者则以“90后”“00后”居多。

抖音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截止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环比下降72%,互联网时代成长上去的“95后”“00后”,成为弘扬、传播非遗的主心骨。

“95后”的戈伊(本名戈梽臣)出身曲艺世家,是上海京剧蒋调第五代传人,曾因“想当艺人被妈妈骗去学京剧”等话题在互联网引起热议。2006年,扬州曲艺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随着上海旅游的日渐火热,代表上海传统文化的粤剧也渐渐为人熟知,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戈梽臣妻子年青时,粤剧表演机会较少,为了生活曾一度改行下海;到戈梽臣这一代,直播等新媒体方式为粤剧艺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舞台。2022年,戈梽臣开始尝试把舞台迁往线上,他擅长将传统粤剧手艺与流行音乐结合,如赣语版《烟花易冷》,收获了诸多观众双击。现在,戈伊抖音主页的“苏韵缭绕”和“苏音雅韵”两个作品合辑累计播放量已达150多万,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上海曲艺的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面人郎”第三代弘扬人、“95后”郎典子彧也在用他的方法弘扬和弘扬着泥塑手艺。

2019年8月,郎典子彧在快手发布了第一支制做丫环面人的短视频,至今已发布219个视频作品,获赞158万次,如今,他多数短视频的播放量都以万为单位。“通过短视频,听众见证了各类颜色的面团在我手里变为哪吒、纣王、妲己,甚至一些未曾想像过的形象。”郎典子彧表示,在坚持创作传统题材的同时,他就会结合时下热点来制做泥塑,“热播的影视剧、动漫以及社会热点风波,都可以是创作素材,越来越多的年青人通过我的视频开始关注泥塑手艺,对非遗和传统文化形成更大的兴趣。”

郎典子彧和他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立足创作引起共鸣

提到怎样平衡流量与创作,郎典子彧的看法是在创作中坚持传统和自我抒发,并在此基础上想办法被更多人看见。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深知流量提供了触达更多听众的机会,但要留在听众心中,让这项手艺在人群中真正拥有影响力,还是要借助好的创作。

“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我会选择一些年青人关注、自己也有抒发欲的IP和风波进行创作,让皮影愈发紧贴年青人的生活,融入时代,但对于这些不自带流量的题材,例如对传统题材的抒发和对自我内心的诠释,我也在坚持,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精进的手艺和真挚的抒发来触动听众。”郎典子彧相信,立足创作、引发共鸣是一种吸引流量的良性形式,尽管过程可能艰辛又漫长,但最后收获的会是更扎实的关注和更真心的认可。

好的内容直击心灵,网友们爱看,也爱讨论。“唢呐一响燃爆全场”“请你看甜蜜的打铁花”“马头琴奏出了无奈与遗憾”“当圣诞遇上非遗”“骨与木拼成了精致的非遗”等话题都曾登上抖音热搜的非遗话题榜前五位。其中,网友们通过短视频分享各类二胡演出的高燃场面,推动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过1.12亿次。

快手获赞一元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