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在做投资,在促使这件事的发生,但不代表我乐见这件事的发生。”说到这儿,汪华不再咧嘴笑,严肃上去。
“这件事”是指30年后,人类的一种可能:20%的人类在工作,80%的人带着VR面罩在虚拟世界里宣泄精力。
未来也许有多种可能,但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频出的黑天鹅风波让汪华——这位那位素以前瞻性闻名的投资人认为,人类正在往令人消极的方向走。“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显得更平,效率不断的提升,却也在创造更大的垄断。”
技术带来了新的鸿沟。人会被分为两种:掌控互联网的有用的“新人”和这些处于被淘汰行业的无用的“旧人”,巨大的贫富差别正在她们之间制造新的冲突。汪华对此倍感担忧:“如果没有新的社会分配机制,没有新的有尊严的行业去接纳那些人口,让她们过有尊严的生活,(黑天鹅事件)就永远不会结束。”
汪华,创新工场少帅。年届弱冠,关心人类与世界,却懒得理睬自己。所以不修边幅,毛发常常“塌着”,衣物也就这么几件。在李开复眼里,“汪华是天才,而且那个爱因斯坦式的。”
有种说法是,假如把李开复看作是创新工场的旗帜,汪华就是扛起旗帜的人。风投圈第一公号“42章经”作者曲凯在复盘过去几年联通互联网发展时觉得,从对趋势的预测和战略布局角度来说,只有两个人是天才级的存在:一个是美团的王兴,另一个就是汪华。
大多数VC间的投资逻辑并无本质差别:赌对大势,押中赛道,之后从中选出强兵强将。整个业界开始扎堆做联通互联网是2011年,可以说这一年开始联通互联网才开始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构架。汪华却早在两年前便预倍感了这波浪潮的到来。2008年,汪华见到第一台苹果手机,他敏感地意识到:联通互联网所须要的硬件载体已具雏型,令整个社会形成重大改革的势能正在酝酿。次年,他就从微软中国辞职,接受李开复的约请共同创立创新工场,作出了“投且只投联通互联网”的决定。
2011年,汪华在创新工场提出了“纵横合力产业链式”投资方式论。觉得联通互联网的大机遇要从基础工具、娱乐和本地商务这三个大阶段来进行投资布局。除了这般,他还先人一步地敏感觉察到娱乐内容消费的机会。以后的事实一步步验证了他的判别。一位供职于某老牌著名机构的投资人告诉36氪,她们的老大私下里不止一次表示,要密切关注汪华近来说了哪些,“汪华对趋势的剖析判定,我们可以用来做投资的风向标。”
汪华是温和的人,关键时刻却打法硬朗。有朋友形容他:平常就像仙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不问世事,不通人情世故,但关键时刻却能亮出自己的绝杀。
2013年10月,李开复由于得病暂时离开创新工场,一时人员流失严重,内外动乱。平日温吞的汪华在这些处境下,选择了激进的投资方法:2014年投出了近80个项目,同时启动了新一轮的欧元和人民币融资。汪华对此的解释是,一来可以对抗市场对于创新工场的认知,二来他预测2015年项目会比往年更贵,为此2014年投资会更实惠。其实,彼时也须要补充新的合伙人,找寻新的领域布局。在2015年资本寒流到来之前,创新工场募集完成了2.5亿欧元基金和25万元人民币基金,取得了亮眼成绩。
在提到联通互联网时,汪华使用了信仰这个词。“其实它如同自己的一个信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联通手机在中国铺开,人可以在路上跟其他人进行通话,少年汪华就深陷悬疑式的想像:假如这个东西,能传送数据,那理论上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干任何事啊。“尽管那时侯离联通互联网很遥远,但光想想,就可以晓得这是多酷的一件事!”
1999年,汪华从电力系统辞职创业,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但一切都还太早,这家初始梦想是“做互联网”的公司渐渐弄成给联通营运商承接解决方案服务。2004年,汪华把公司卖掉,去了哈佛学院读MBA.
这段创业经历让汪华意识到时机的重要性。“你在2009年做嘀嘀,肯定不会成功”。在汪华看来,他后来被人们神化的“移动互联网三步走”理论似乎是很容易推演的。“一个平台刚下来时,第一个阶段才会须要让平台变构建;当大量的人开始使用,自然须要娱乐和社交,而当人口持续多上去后,则须要开始赚钱做生意。有些东西得先来,有些东西得后来。无论投资还是创业,假如走的太早,如同企图燃烧一块湿的木头或则煤,而走对时间,找到的就是浇满柴油的那张纸,燃起就是熊熊烈火。”
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在他看来,也将是这样一个覆盖过程:现今的人工智能相当于2008年的联通互联网,早已能开始做事情了,也能出一些数据不错的公司,而且好多的东西尚不成熟,离大规模的去改变整个社会的技术构架,还须要一段时间。
把创新工场所有投资做一个哲学上的归纳,汪华感觉十分简单:一方面通过投资促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手动化,提高生产效率,省时间。同时由于现存的好多工种、岗位丧失作用,更多的人口被解放下来,就须要形成新的消费。她们就通过投资促使一些虚拟世界里的娱乐消费,把人类省下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掉。
对于人类的未来,他构想过最理想的一种状态:人类能有勇气和决心把短缺的80%的生产力,真正地去拓展人类的边界和极限。诸如化学疆界上的拓展,类似太空探险等等,或则别的科学上的实验。
但现实是,人类正在往他消极的那种方向走。
联通互联网红利消耗过半,剩余机会在往上走和往下沉
36氪:早在2009年,你就确切预测了联通互联网将会经历工具,社交,商务三个阶段,那你怎么看待接出来互联网还残存的机会?
汪华:2016年是有意思的一年。假如是从大的科技或则生产力周期来讲,它刚好卡在中间。
我们创新工场是从2009年开始做联通互联网,整个业界应当是从2012年开始扎堆做,才开始影响这个社会的经济构架。投资在前几年,某种意义上,是前所未有的简单。无论你投哪些行业,只要去带一个联通互联网就行了。
例如说,1999年互联网上去后,社交网路,电商虽然是它的后两波。资本周期在我看来都是小周期,生产力层面的才是大周期。这些周期,要好多年才发生一次。现今的觉得就是夹在两个周期中间。上波联通互联网的这个周期,仍然还有好多事情可以做,而且最显而易见的这些,早已消耗掉好多了。然后下一个绝对有可能是大周期的,例如AI、人工智能这种离它真正见效,应用到商业,可能还要三四年的时间。
我认为残存的机会第一个是联通互联网toC的这块,以摩拜自行车为例消费者这块,我认为将来仍然都会有东西下来,就是频次不会像先前这么密集。与此同时须要挖得更深。例如说顺着供应链往上走。例如说C端挖完以后是不是有可能顺着这个供应链上游,之后往B端或则是供应商上游去挖。在这种方面的话,虽然供应链上游的发展,永远比C端的进度要慢,常常是C端变化以后才能推动上游去变。在这方面,我们早已发觉了好多好的投资案例,进展都十分的快。像物理品B2B电商平台摩贝,还有做房子交易平台的销冠,她们的销售额都做到了数百亿甚至更多级别的。
第二个是,在人群中往下沉。就是说延展到小镇青年或则QQ青年。这儿的小镇青年不一定非得生活在小镇上,它似乎是一种生活状态,南京苏州这些一线城市里也有好多小镇青年。
36氪:那联通互联网在到达神经末梢的过程中,都会有大公司出现吗?
汪华:这一波的红利都会持续许久,但这波红利收割的速率会比较慢,同时出大公司的频次会比前三年要低得多,另外这个收割上去也会比较费力,有更多的苦活和细活要做。所以推论是,会有大公司出现,但不会一眨眼就有一家大公司出现。
像我们投的知乎,上轮融资额就十分大。还有我们投的做少儿英文在线教育的VIPKID,2016年上半年每月收入是1000万,时隔半年现今月收入早已是1亿多。我们是最早投资它的。看着它从三四个中学生短短几年发展到如今那么大。接出来有可能变大的公司,不见得是你们曾经想像和习惯的这些。OPPO和VIVO下来时你们也很不习惯,你们认为应当是魅族,如何是它们。例如说我们投资的摩贝,是一个物理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假若它做大,在日本对标的化合物供应链的公司都是百亿美元级别。但由于它的领域很偏,你们可能都反应不过来是做哪些的。上面提及联通互联网未来迈向,一个是沿着供应链往上走,一个是顺着小镇青年往下走,还有第三个就是往垂直行业走。
36氪:创新工场对大的垂直领域(教育、医疗、金融)的参与一向有自己的节奏。例如之前很热的互联网金融,在P2P阶段工场并没有介入。但今年一开始,创新工场就投出了第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U+优财。你如何看待P2P及其背后的金融市场?
汪华:首先,教育医疗都属于有海量国民开支的领域,某种意义上又是高管制领域,或则说是高度非市场化的领域。所以虽然新技术或则消费的各类变化来了,这几个领域要出东西,天生还是会慢。前几年热、现在有点冷出来的互联网金融也属于此类。它们会晚几年出成果。那些领域原有的体系结构相对繁杂,像看病、孩子教育,都是十分慎重的决定。那些领域里新的东西只能从边沿做起,之后渐渐渗透到主流。
P2P顽疾是第三天就注定的。金融领域原本就应当是高管制领域。从本质上讲,金融就是一个风险控制和匹配,之后才是资产的配置和流动,只有风险可控的钱到风险可控的资产那儿去才是对的。当风险被无视的时侯,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个领域必须有个监管层面的框架,而不是单靠技术层面就可以管好的,一个单独的企业可以从技术上做特别好的东西,但也无法保证这个市场上其他的环节是不是好的。所以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这个理财端,假如没有监管,还会天生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我们觉得这波红利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技术红利,而是一个新政管制红利。需求原本就存在,但被新政管制焦躁了,之后联通互联网给了一个口子,这个事儿从不容许弄成模糊准许,那一下子好多需求就被释放下来了。直接抓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并不是我们擅长的。第一波在下来好多问题后,有了新的监管。之后是杀害了一批,规范了一批,整个市场也显得愈发正规。这样以后,我们反倒步入了舒适区,可以参与了。我感觉如今是P2P最好的利空,表面上看上去严禁了一些,但实际上是这个领域真正开始正儿八经做生意了。
36氪:那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逻辑和金融基本相像吗?
答:不完全一样。3年前教育第一波热的时侯,你们都问我们投不投。当时有非常多的高市值企业,但好多到现今为止都衰落地,没有真正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当时的决定是不要这么急的去步入。例如说之前有好多教育公司,不论起点是哪些,3年后你们统一发觉,无论是做扫题库还是中学系统的,第一波能赚钱的还是网校,无论方式是一对一,还是大班课。既然这样,我们当初干脆直接就投VIPKID,做网校,不必绕很大圈。
医疗也是一样。高管制的行业,一开始只能在外围做信息,或则匹配。之后,任何行业真正核心的,实际上还是提供核心产品。例如说,医疗还是提供医疗服务才是核心环节。在那些领域,我们会做些尝试性的投资,我们须要学习时间,二来是整个高管制的行业是须要时间渐渐抵达哪个变化的点的。好在我们如今基金规模比较大,可以投资的阶段也比较多,不再像原先这么有恐惧感。一个公司,哪怕是到了B轮、C轮,我们仍然可以去投。其实,这时侯就不是投一点点钱,但要晓得,胜利的那种人不一定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
从直播里利润的最大的不是映客,是微信
36氪:昨天你有提及2016年联通互联网开始向小镇青年下沉,这儿的小镇青年是指所谓的亚文化群体吗?
答:你可以说她们是亚文化,但要看如何定义亚文化。小镇青年不是在人口数目上冷门,相反,她们绝对是有规模的群体,但在话语权上是边沿的。一线人群反倒你最不用害怕她们,她们眼界宽广,随时看见欧美的东西,选择十分多。但小镇青年或则QQ青年(的需求),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之类的,虽然还有好多机会。
像OPPO和VIVO,虽然就是过去五年完成了对这种人群的的覆盖。快手作为短视频平台,虽然它的用户量比起这些在一线城市里做短视频的更大。并且她们变现虽然做的挺好,包括快销电商这种东西。好多你们想像之外的用户量暴增也来自那些人群的扩张和下沉。包括新浪微博,它近来股价大增,一部份就是由于它的用户量又下降了,新增的就是小镇青年人群。我们投的知乎也一样,你们都认为知乎应当是高大上人群的,但实际上它的用户增量都来自于那些,你们想不到。
这种人群会同时有两种盼望,一种我把他称之为向上的渴求,就是消磨时间,宣泄精力。另一种渴求是向下的:追求更美好生活,想让自己提高,让自己感觉B格更高的渴求。所以无论是电商消费,3C,社交,短视频直播,还有我们如今还不晓得的全新模式,全部在往这个人群去渗透,包括消费品实物服务,这是一个十分明晰的趋于。
对直播来说,这个世界看上去热闹,真正获利的是谁?映客前段时间获得了挺多市场响声,流量也大,但你有没有发觉真正从直播上面,无论是收获大用户量的还是真正赚钱的,实际上都没花太大力气。大赢家不是映客,而是微信。微信从直播上面赚到了最多的钱。快手的直播业务也做得比你想像的要好得多,甚至你在快手上都看不到太多直播,由于快手只放了极少的流量在直播上。
映客吃了一个亏,是它做的晚,所以它的流量都要从他人哪里买,它没有自带流量。那它的流量必然得从核心人群和核心下层城市和人群做起。并且微信和快手用户群天生早已在哪里了。小镇青年付费能力和接受这种东西的盼望,甚至比一线城市更强,由于她们的生活更无趣。她们曾经并没有被挺好的产品所覆盖,所以她们虽然是饥渴的,她们也没这么挑剔,并且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和钱去消费。收入虽然没有这么高,但她们的其他开销也不大。某种意义上,她们是更容易被引导消费的用户。
中国是做粉丝经济最好的国家
36氪:早在2012,2013年,你们还在抢O2O的时侯,创新工场就开始在文娱方面布局。当时是出于如何的考虑?
汪华:当时是认为受众已然发生转移,并且肩部内容和供给端仍然没有太大变化,产生了不匹配。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当时清宫剧满天满地,被吐槽成中老年妇女剧,但毕竟当时大部份人都已通过网路平台观看折子戏,从网路接受的信息和观点早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但是当时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型也都早已变了,从按量长付费改成按道具付费。而传统行业还是要么直接为内容付费,要么为广告付费。
这个受众群体可以付好多钱,而且她们早已不是为内容本身,而是在为参与感付费。例如一个典型的小镇青年,假定一个月挣4000块钱,他有可能有2000块钱,就花在游戏,直播,给鹿晗、SNH48组合这样的偶像投票或则钱上,某种意义上,他是很乐意为内容付费的。并且你只是干巴巴的说,看5分钟视频,收你3块钱,这个不见得是她们最乐意接受的模式。她们乐意因此付远远高过这个的价格,只是她们付费要买的东西不一样。
36氪:新一代消费内容的形式完全发生了变化。
答: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崇敬偶像,是完全的俯视。但如今的TFBOYS的这些“亲妈粉”,明天是我家这个宝贝如何样,他的这个事业须要我们的支持,所以我们要披荆斩棘。是不是参与感非常强?这些资深粉丝在参与这件事上花的钱,要远远超过买她们的两张专辑。更不用说,SNH48组合,每年总补选,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小偶像能有更好的位次,会真金白银,成千上万的去投票。
消费内容本质是消费体验,只是先前条件不容许。现今传统的双向观看内容,这个体验仍然有效,但实际上,互联网和整个媒体环境的演变,是用户须要更多的体验,但是他乐意为这个体验付更多的费用。原先的媒体是双向的,你只能被接受。现今媒体是单向的,你有了抒发的机会,无论是向这个群体抒发,还有去向偶像抒发,都可以获得存在感。如今的人一方面更有个性,同时他又特别须要有群体感。当你认为,你是在为一个低于自己的更大的目标付出时,你甚至会比为自己付出更多。
36氪:我们所说的IP人格化,粉丝经济似乎也可以从这儿找到源头。
汪华:SNH48组合也是一个粉丝经济,但是它不会受制于一个人成功和失败,会源源不断地产出。这是机制化的用处。假如是单一的粉丝经济,有个缺点就是不稳定和受制于上面的单个核心的人物。粉丝经济本身是work的,并且假如你要把它弄成一个持久和大生意的话,要么你把它给机制化,不依赖单个人或则单IP。要么如同罗辑思维一样干脆去变革。罗辑思维做“得到”。本质上就是不想只依赖自己一个人。并且也不想只依赖十几个红人,他本质上是希望自己弄成起点英文、知乎这些,有好多人在上面,是一个平台,只有两三个大卖家,你基本上受制于这个大卖家,但假如你是一个网店淘宝你就不怕。
中国是做粉丝经济世界上最好的一个国家,其中根本的部份的一部份缘由是由于中国是非宗教信仰国家。但人似乎都须要归属感,须要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可以时常去交互,同时有一个标签;并且每位人都须要精神寄寓,假如会馆信仰太大的话。
偶像在中国倘若做得好,虽然就是承当了那些角色。例如说TFBOYS粉好多是把她们自己的一些理想和成功寄寓在一起,有好多的情感链接在上面。你看yy平台上有好多主播,并不是那个夜总会的女主播。所谓的喊麦,喊麦王子,有好多小粉丝为他掏钱,是由于她们觉得这种喊麦的人是她们精神上的大婶。
例如说我是一个酒店的服务员,我每晚的生活十分乏味,认为精神没有寄寓。我挪到网起来看yy,看着我的这个老大去评点时政,挥斥方遒,带着我们这帮鄙人出战,在中国,这个东西假如达到一定程度,特别容易被变现化的。由于它意味着你为你的理想,信念,寄寓,乐意付多少钱。很多年青人粉偶像粉得这么沉迷,实际上是由于他把这个东西部份取代了他的信仰和寄寓。
36氪:今年也被叫做内容创业的元年。你怎么看待这其中的机会?
汪华:我认为内容创业的元年并不确切,这个概念虽然仍然有,每一波新的平台崛起的时侯都有一个新的内容创业,产生一波新的网红或则内容创造者,老的一些精英也能迁移过来。内容创业上面,第一方面你是要适应新的媒体,第二方面。基本的规律虽然显得并不多。
第一波,抢的是流量红利,新媒体下来后,内容空虚,我一开始先做了一批符合传播规律内容的,先红上去,但要持久出来的话,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创造好的内容。
做内容这件事,由于门槛低,谁都能做,所以造成从业人的基数十分大。但无论是PGC还是UGC,天生就是一个马太效应的东西。受众越大,价值越大,之后你们就会往背部的东西去集聚。但能跑下来的人又十分的少,所以你得考虑你有哪些非人之处,但凡能在这千军万马争斗下来,挪到顶点的人,都有非人之处。
若果只是做脑部内容,要么就弄成自己是红人,能赚钱,倘若是传统的,像做影视剧那个或则综艺内容,或则做自己的自制剧内容,好多情况下只是在为艺人红人打工而已。影视内容创业,真正最挣钱的,是前面的KOL。
第二点的话,你会发觉内容创业的先祖自己不做内容了,而是去做平台去了。罗辑思维的“得到”是让别的小的内容创业者挪到他哪里。其实这取决于你的心有多大,最好的情况下是做平台,集聚大量的中等内容创造者,而不是去受制于少量的腹部内容创业者。假如你的平台是基于腹部创造的腹部内容的话,你挣的钱基本上都是在交给她们在打工。知乎或则是像起点英文这些平台的用处是你不怕丧失任何的作者。
手动化再进行下去,会把人分成有用的人与没用的人两部份
36氪:昨天有提到2016年是卡在中间的一年。旁边的人工智能算今后的大热点,创新工场在这方面布局也比较早。你怎么看待人工智能迈向?一方面它带来了无数话题,但同时也有一个声音觉得AI若果只是通过深度学习有数据提高的话,虽然并没有涉及人工智能的核心。
汪华:你们把人工智能这事弄得太神秘。我们搞人工智能比较早,大约从2013年就开始了。原本我们都不把这个叫人工智能,只是当作几个不同领域在投。例如说,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大数据,机器人。当时投资那些公司也挺实惠的。忽然GOOGLE弄了一盘棋,一下子这个概念火上去了。所有的那些领域忽然都叫人工智能了。我认为是好事,而且也有点残害。有点晚熟.
人工智能的理想状况是别这么早成为热点。一方面它曝露了,让这个领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金钱和人才,但另外一方面给你们引起了一些过低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成熟度似乎还没待会儿。人工智能现今撑死,像07年08年的联通互联网,它离大规模的去改变整个社会的技术构架,还须要一段时间。
像人一样会思索会创造会研究会联想的这个所谓的强人工智能,如今连实现的技术原理都还没有。并且深度学习早已能实现极其重要的几点:第一个是感知领域,对于视觉、声音那些领域的直接处理。第二个是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只要给足够多的数据样本,能够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构建联系。
这种意味着大量的简单基础脑力工作可以被手动化掉,大量的流程可以被手动化掉。哪怕只是现今的深度学习、大数据和计算机感知这种应用,只发展成熟,在可接受的代价被广泛应用,都有大量的人类工作会被手动化,能够做大量的原先想像的优化,甚至于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可以被做。
36氪:你认为人工智能会以哪些样的顺序步入我们的生活?
汪华:第一阶段来说,最容易立刻形成效益的是大数据领域。对一些大行业大企业,只要业务优化一个1%,就是一笔巨大的钱。这个一三年就接见效。再往前,会更容易地发生在专业的领域,各类商业场合,以及制造业,服务业,货运那些.就不仅仅是大数据了,也包括实物的手动化,像货运手动化之类替代人力的事情。由于这种商业场合环境更可控,可以标准化,同时价位承受能力也更高。
家用方面会首先应用在非关键场合,有用、有趣而且并不致命的,你可以把它称为玩具,例如亚马逊的echo,可以声控让它做一些事,但也不是没它不行。真正的数学手动化例如手动驾驶(的应用)以及关键场合的家用机器人会在这种上面。其实,一些技术实力很强的公司,可以不做任何具体的应用,而是做一些核心的算法,或则传感,这种头几峰会出一些大的公司。
这是化学层面的手动化,在虚拟层面,相比刚刚提及的,你可以更早的接触到。诸如在网上聊天,旁边可能是客服机器人,甚至你和一个人聊的很开心,但TA可能是一个聊天机器人,甚至就会出现虚拟偶像等等。
虽然,我们所有的投资,假如做一个哲学上的归纳的话,也许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一边投手动化让这个世界显得越来越有效率,一边虽然让越来越多的工作、劳动在消失。似乎不光是从我们开始,电商早已剿灭了好多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再投一些形成新消费的项目,把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浪费掉。否则的话会很惊悚,你想效率在不断提升,这么多人闲着干嘛,这是一件很惊悚的事。
36氪:假如世界根据这个脉络发展,你是否推测过在未来,人类的几种可能?
汪华:尽管我在做投资,在推动这件事的发生,不代表我乐见这件事的发生。我并不希望等到30年后,只有20%的人类在工作,80%的带着VR的面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所谓虚拟的生产和消费。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人类能去拓展新边界,消耗掉过多的生产力。当初意大利生产力短缺的时侯,就有大航海时代,如今我不晓得会有哪些。我更希望人类能有这个勇气和决心把短缺的80%的生产力爆发下来,真正的去拓展人类的边界和极限。例如数学疆界上的,类似太空探险,或则别的科学上的实验。
其实也很有可能的是,人类社会在往我觉得消极的那种方向走。为何特朗普能上台?为何美国要脱欧?为何意大利的公投出现奇奇怪怪的结果?为何好多地方有一个左派,极端保护主义的统治者在上台?缘由很简单。由于过去10年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显得更平,效率不断的提升,实际上是在前所未有的在创造更大的这个垄断,越平的世界,越高效率世界,越就可以创造更大垄断的机器。曾经最多做到小区域的垄断,垄断体量越大,效率越低,最后自我会崩溃。如今前所未有的垄断,造成的财富曾经所未有的速率往小数群体在集中。过去10年,人类的贫富分化在以最快的速率减缓。
假如手动化再进行下去,可能会把人分成两部份,一部份是有用的人,一部份没用的人。整个社会变化这么快。过去一个行业的淘汰是以几六年为单位的,所以一代人是渐渐淘汰的。假如这个事情减短到10年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人有没有这个能力和速率再重新自我学习和转移到新行业,是一个大问题。
例如会产生操纵网路的新兴行业的人和被淘汰行业的人。被淘汰行业的那些人仍然可以去当嘀嘀司机之类的,但她们的社会阶级当然是越来越往下走,并没有分享到新世界和新技术带来的益处。这个才是造成无论是特朗普上台,还有法国出了这么多黑天鹅的诱因。若果没有新的社会分配机制,没有新的、有尊严的行业去接纳那些人口,让她们过有尊严的生活,这个事就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