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10后自从懂事起就好像面对着两个“平行世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有两套“生存方法”,甚至有两个“社会支持系统”。
在这样的情况下,禁止她们和手机的接触,剥夺一个世界未必会让另一个世界更美好。这也意味着,家长对女儿的手机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把女儿和手机隔绝开,而是帮助她们更好地在“平行世界”生存,让她们的生命增值。
-贺岭峰
电子游戏、社交软件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甚至不少父母觉得,手机是影响儿子学业的“万恶之源”。
今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在中小学举办五项管理,即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课外读物管理、作业管理、体质健康管理。秋季开学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又发文,严格规范网路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和使用范围,家长还须要管吗?答案是肯定的。
粗暴限令之下,孩子更容易沉迷网路
如果彻底禁掉手机,我们才能回到滚铁圈、弹玻璃球的时代吗?
答案或许是并不可能。时至明日,手机早已除了是通讯工具,也是伴随时代更新而至的“休闲工具”。别说儿子玩儿,不少父母拿上手机,也很难放下。不论是小孩还是父母,首先须要的是冷静思索,手机和网路游戏究竟是一种如何的存在;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存在模式、成就自己美好人生。
手机到底是什么?手机是人际沟通的桥梁,让世界变小,让我们的生活圈变大。手机也是整修世界的工具,不少传统行业在线上被重构;包括在线教育也步入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中学生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省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有11.5%的未成年人在工作日平均每晚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有12.2%的未成年人在节假日每晚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这些未成年网民中又有62.5%会时常在网上玩游戏,超过一半是玩手机游戏。
可以说,手机似乎是一个“平行世界”的入口,打开手机,其中有惊喜,也饱含诱惑,有人在里面“打猎”“种菜”,有人在里面沉沦迷失。无论父母还是小孩,都必须要学会在这个世界生存。不因陌生而焦虑,不因挑战而胆怯,不因诱惑而迷失,不因无知而失格。
但现实是,调查显示,有10%的父母根本就不让儿子玩手机,甚至小孩一上网,这类父母就紧张;有60%的儿子正常上网查资料也曾被父母误以为在打游戏。
但是,很多父母一面说着手机和游戏的不是,一面自己又放不下手机。他们的说教常常很难让孩子们信服。研究同时发觉,沉迷网路的女儿与不沉溺网路的儿子相比,他们的父母上网频繁的比列会高16%,亲子不交流、各玩各的的比列也高10%。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那些粗鲁严禁儿子上网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路。
那些品学兼优的儿子,并非完全不玩手机和游戏
很多父母觉得,隔离女儿和手机、游戏后,“多”出来的时间才会用在学习上,毕竟时间是常量,不花在手机或则游戏上,就会花在学习上。这是真的吗?
其实,因为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和疗效相关,在学习疗效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
更糟糕的是,低效的学习模式只会带来儿子的低自我效能感,他们会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甚至偏科、拒学。
学习也好,用手机也好,玩游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女儿成长,让她们更有见识、更有能力、更有价值感。
无论小孩上不上网、玩不玩游戏,当他显得越来越好,那说明父母就应当适度放手,不要苦恼于他的学习时间等细节;如果小孩显得越来越不好,那么父母就要关注他的状态。我们在调查中发觉,那些品学兼优的儿子,并非完全不玩手机和游戏的中学生。从多个维度都可以见到,他们的生活是完整的,生命力也是激昂的。
父母对女儿的手机进行智慧管理并不意味着彻底隔绝女儿和手机。手机管理不是控制女儿的手段,也不是对儿子进行赏罚的工具,更不是父亲发泄情绪的途径。管理手机是要让亲子关系改善而不是断裂。
让小孩学会自律,而不是他律
如何在虚拟世界和平行世界同时更好地生存?这须要亲子共同面对,需要通过约定共同探求。家长要言必有据,切忌单方面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随便调整自己儿子使用手机的规则。有的父母说,不是不让女儿玩手机,但规定每晚只能玩30分钟。那又为何是30分钟呢?
在专家眼中,3岁以下的小孩就不应当接触手机和电子游戏。他们就应当去爬、去跑、去玩泥巴、去过家家,去用身体接触和体会这个世界,而不应当用屏幕育儿。
3-6岁,孩子可以去瞧瞧动画片、科教片、玩玩互动游戏、学习一下跳舞唱歌,但是最好每晚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剩下的时间还应当和大人或小朋友一起玩。
7-9岁,孩子就可以去用手机完成日常任务、上网学课程查资料、在朋友圈互动,但是这种活动应当在父母的监督下进行,对上网的内容、互动的对象、总体的时间进行监控、指导和管理。
10-12岁的儿子,可以拥有个人的隐私,家长毋须事事监管,抓大放小,把握总体的方向,掌控总体的时间,解决遇见的问题,经常和儿子沟通上网的体验,在彼此的协商约定和互动中建立上网规则。
13-18岁的女儿应当独立自主地进行自我的手机管理和时间管理,把手机管理列入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交往的总规划中,不断地调整和提高自己的手机管理水平,让手机成为自己人生成长的“倍增器”而不是“干扰器”。在这个过程中,亲子之间应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抗关系,家长应渐渐地把手机管理的主导权让给宝宝。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仍然是赋于女儿手机管理能力的第一法宝。
管理手机是为了让女儿学会自律而不是他律。家长总要放手,孩子总要成长。总有三天,孩子将完全自主地使用和管理自己的手机以及上网打游戏的时间。理论上来说,进入青春期,家长越早让小孩学会手机和游戏的自主管理,孩子出现手机或游戏成瘾的概率就越少,亲子冲突的发生机率都会越低。
千万别由于怕麻烦而选择“屏幕育儿”
手机管理的本质,与情感管理、人脉管理、财富管理、时间管理一样,都是生命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对女儿的手机管理要从小开始。
首先,家长不能由于自己怕麻烦就在儿子小时候进行“屏幕育儿”。
孩子最好的“玩伴”是父母。很多父母在儿子小的时侯,塞给儿子一个手机让他安静出来自己玩。当女儿通过这些“屏幕育儿”的形式养成了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习惯,或者找到其间的乐趣,家长常常会把“屏幕育儿”升级成控制女儿的形式。对儿子的表现满意,就奖励他多玩会儿手机,不满意,就剥夺她们玩手机的权力。久而久之,在幼儿心目中,玩手机、打游戏是快乐的,而这一快乐的发生,是无规律可循的,只有趁父亲心情好就抓紧时间能玩多久就玩多久。
当女儿这样步入反叛的青春期,他都会想,为什么我小时候可以随意玩,现在就不能玩?为什么大人随意玩,我就不能玩?为什么他人家的女儿可以自主决定什么时候玩,我就不能玩?
此时,家长要再管小孩的手机使用,就很容易步入亲子大战。这也是为何父母管儿子手机要早管、慢管、柔性管,不要晚管、速管、硬性管。
其次,家长应当帮助宝宝开启多种快乐模式。有些儿子没有玩伴、没有休闲娱乐活动,学习之余只能一个人在家待着,没有人可以交流,而且在家也缺少自主性活动。而此时,手机和网路游戏正是她们上手最快、正反馈最及时、最容易投入情绪的一件事,打开手机,就可以逃避现实,忘记不愉快。
对于这样的儿子,要帮她们减少学习压力、减少排行、减少作业、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增加运动、增加朋友互动、增加课外阅读、发挥她们的爱好和特长,让她们多接触大自然、多从事社会服务活动,把她们从手机瘾中救出下来。
同时,要帮女儿建设好朋友圈。从高中中高年级开始,同伴的影响力就开始超过父母和老师。初中阶段,同伴影响力成为“第一影响力”,发展同伴关系是青春期少年最重要的人生任务之一。此时,是帮助儿子建构自己的朋友圈,发展友谊,寻找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应当为儿子的社交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经济支持和指导保护。孩子有了书法圈、科技圈、表演圈、运动圈等社交圈,就不会孤单、抑郁,他的生活中也不会只有玩手机。
此时的父母要适当退后,不要探寻监视、唠叨啰嗦,要适当放手,让女儿在群体中成长。否则,高控制感的父亲碰上高自主性追求的儿子,亲子冲突就不可避免。
面对青春期小孩,家长要学会得体地“退出”
研究表明,一旦发生冲突,亲子关系越不好的儿子沉迷于网路的比列越高,玩游戏和刷视频的比列越高。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女儿,家长要学会得体地“退出”,给儿子留足自主的空间。
要让儿子管理自己的时间银行。现在好多父母都是紧抓小孩玩手机的时间,结果越盯越盯不住,冲突也因而发生。其实,手机管理这件事,是儿子今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小时候控制不了,大了也一样控制不了。事实上,我们好多大人甚至奶奶的手机成瘾情况一点不比儿子好。
笔者在这儿的建议是:等儿子上了高中后,就应当学会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家长若不放心,可以为儿子筹建手机使用时间银行。家长与女儿约定每周玩手机的总时间,在总时间范围内,孩子可以自行选择哪些时间玩或则每次玩多长时间。如果本周总时间用光,家长可以在剩余几天里没收手机。如果超时或则有特殊须要,经父母同意,可以从明天的总时间里预借,但要根据1∶1.5或则1∶2倍付时间月息。如果本周时间节余,可以手动转存到明天或则兑换小孩想要的奖品。总之,要把手机的父母管理模式逐步转移到儿子的自主管理模式起来。
随着云存储、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终端时代向我们走来,没人可以抵挡,每个人都必须伸开怀抱去迎接变化。对父母而言,这须要勇气,也须要智慧。一昧靠堵是行不通的,倒不如先把女儿的身心武器上去,让她们做拥抱新时代的“小飞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