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多多的讨价还价功能,相信就算没用过,你也一定见过,尤其是在各种亲戚同学群里,如果沉默许久后突然有人给你发信息,很有可能是你帮了忙“切刀”。
不过,这种讨价还价功能也是拼多多被诟病已久的地方。“一顿饭猛如虎,一看就只砍零一刀。” 讨价还价背后的算法难以描述,病毒式传播尤其令人讨厌。有的人讨价还价思路不一样,友谊的船就翻了。
以往,人们对拼多多的套路感到反感,顶多吐槽几句。但是,最近,有些人真的很认真。由于讨价还价,拼多多被告上法庭。
不得不说,这个新年有很多新的氛围。
事情就是这样。本案的原告是一名律师。前不久,他参加了一次讨价还价活动,发现很多人讨价还价后,总是显示“还差0.9%”,然后律师就纳闷了。,严重质疑后台数据有问题,于是以欺诈为由,对拼多多发起了诉讼。
玩了这么多年套路的拼多多,恐怕也出乎意料,但对方已经起诉了,他也得应声。但最神奇的是,你是怎么猜到拼多多的反应的?
拼多多:“我很好,但是屏幕放不下我的数字。”
原来我们平时看到的降价都是按点降价的,而且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已经太多了,但其实在拼多多的后台数据中,“0.9%”之后,还是有有6位数字。
据拼多多称,当原告的价格“还空头0.9%”时,实际数字为0.9996427%,经过后续一轮讨价还价后,这一比例“成功”降至0.9910682%。
...
只是因为页面上显示不了这么多数字,所以用“0.9%”来显示,给原告一种“剪不下来”的错觉,但其实拼多多并不是造假,而是一个误会,一个误会。
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无论如何,在我看来,这就像在哄一个傻瓜。
不过这个案子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么多年没有成功切割的原因。刚好赶上圆周率的位数,砍一次,应该和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目前,此案仍在进行中,最终结果如何还很难说。然而,在舆论领域,拼多多却因此事上了热搜,被无数用户曝光和投诉。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拼多多和许多类似的应用程序已经使用这种欺诈方法来吸引流量一两天了。
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违法的,应该在哪里整顿此类应用程序?
2
说起土味APP的营销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什么“下载领大红包”、“刷屏赚钱”、“免费互砍”等等,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形式来吸引注意力。
但是,当你真的相信广告中的文字,一步一步地按照说明进行操作时,谁也无法保证会产生什么后果。
以拼多多的讨价还价为例,它的火爆程度不用我多说,大家朋友圈里肯定都见过。
不仅让拼多多在互联网大战中脱颖而出,也直接激发了同行争相推出同类产品。毫不夸张地说,拼多多是讨价还价APP的鼻祖。
不过,从诞生之日起,拼多多的砍价功能也变成了堪比都市传说的存在,就是你一直认为是真的,却从未见过有人破解成功。
比如拼多多虽然号称“新用户最多砍15元”,但搜狐科技曾做过评测,发现5个新用户只砍3.25元,老用户更不值钱,除非有真正的千元的人愿意帮你讨价还价,否则你应该收起捡羊毛的念头。
而且,就算有幸聚到了这么多朋友,拼多多的后台算法还是很混乱的。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开始还比较顺利,但是到了后面,每次砍下来只能得到1分钱,甚至反复跳跃。一刀接一刀。
此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硬着头皮发疯找人,得罪所有人都不在乎;或者得罪了所有人之后,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已经过去,万年不变。“预计多邀请1人”,又被拼多多坑了,震惊了。
无论讨价还价成功与否,每一位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为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潜在用户,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所以拼多多从头到尾只放了几个饵,躺着就已经赢了麻。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成功的,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呢?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消费者受损。.
例如,以“最低价”、“优惠价”、“红利销售”、“还款销售”等形式销售商品,但最终没有兑现承诺,属于典型的欺诈行为。
回到拼多多的讨价还价服务,首先,它经常用“预计免费砍X刀”的字眼来吸引用户支付更多的沉没成本。然而,“X”越走越不稳定,永远。它只是一把刀,它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诱导的行为。
其次,虽然这次拼多多在“0.9%”之后拿出了一个6位数的对比来证明不是造假,但是页面无法加载,但是这种说法之前拼多多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听到过,而且更多的是与它一致。向来反方向的宣传内容,感觉被打官司都硬伤了。
即使这种说法属实,后台算法精确到6位,但页面上只显示2位,那么本质上是故意隐瞒和误导,也是一种欺诈。
因此,拼多多欺骗消费者的指控已经肉眼可见,无论如何也洗不掉。
只是不知道,还在等什么?
3
拼多多骗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因此,拼多多被赋予了很多绰号,也被人笑话。
前段时间,有人发现在华为商城搜索“拼多多”,商家版就出来了。搜索“肯多多”就出来了大家都用的那个。可见,用户对拼多多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不仅是拼多多,很多以乡土风味为卖点的APP,比如某声、某手、各种直播软件,都存在误导消费者、打边球的问题。活动,你什么都得不到。
你熟悉这样的广告吗?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作弊应用如此淫秽?
从用户的角度,我可以理解,毕竟用户的法律意识不一定高,就算有法律意识,也不会跟这些大厂死战。
刷手机不是为了好玩,遇到骗人的广告,骂几句,最多卸载app,就完事了。
但是,具有公权力和监督职责的政府部门也能这样无视他们吗?
可以说,这些年开始流行这些骗人的宣传方式,与官方纵容不无关系。互联网大公司并不傻,他们不会直接欺骗人,而是用模糊的语言来诱导他们。
比如你说总是一截,它会反驳,小数点后6位的数据确实变了。你不能剪它,因为没有足够的人邀请,它并没有说你可以用下一个剪裁它。,但“预计”会被砍掉。
这是一种合理的宣传方式,还是一种违背常人认知的欺诈行为。判断的准绳实际上掌握在当局手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局不采取行动,继续纵容这种行为,只会越来越过分,今后这种诡辩只会越来越多。
因此,我衷心希望拼多多这次能够败诉。
毕竟,在我的印象中,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因为宣传造假而起诉拼多多。如果拼多多真的输了,意味着整个行业生态或将迎来洗牌,逐步走向诚信。序列方向的变化。
但如果拼多多赢了,就意味着法律无法战胜诡辩,那些欺诈营销将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