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事业单位职工宋玲说:“有一次,我在大会场合添加了一名陌陌‘好友’,散会后再没联系过。没想到,上个月他忽然要我给他转发的一条促销信息点赞,说是集赞满额后店家送洗衣粉,我答应了;最近他又要我给某健身房的推广文章点赞,说集满100个赞可五折让利,那次点赞以后,我就把他拉黑了。说实话,我真怕他过三天又来找我要赞。”
宋玲觉得,这种“索赞”不可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秉持权力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索赞”是一种变相的义务灌输,要适可而止。
点赞为了哪些?
对于点赞,在意的人会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无所谓,“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社交麻烦”。有些人下班后仍不断刷朋友圈给朋友点赞,休息时间被切割,甚至形成还在单位下班的错觉
据陌陌官方统计,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有8亿多,点赞成了社交网络上内涵和外延最丰富的行为。一条信息被点赞,往往能收获双重疗效:对点赞者来说,点赞抒发了自己的认同感;对被赞者来说,这是获得满足感的主要方法。
上海某私企职员章栋是一名“点赞达人”,一有时间就刷朋友圈,无论听到哪些内容,他就会顺手一点,就像完成某项任务一样。章栋说:“我把陌陌好友分成三类:家人、好友和同学。对于不同的人群,点赞动机不一样。”
——点赞家人,不带任何矫饰目的,表达对家人的持续关注。在联通互联网碎片化传播时代,这是粘合温情的有效方法。“我母亲爱跳舞,经常在朋友圈发她自己录唱的歌曲。我会第一时间送上赞,表达我对母亲的爱。”章栋说。
——点赞好友,一般是为了维护人际资源,表示情趣相投,或“加油鼓劲”“给予开导”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同一个圈里的人在人生观、价值观或审美品味上通常比较接近,你点赞他人,其实也是在肯定自己的生活。”
——点赞同学,一般是出于礼貌性回复,表示“我晓得了”“我已关注”等。“比如,有同学晒出婚纱照,即便当时你心情不佳,但若果看见其他同学都在点赞,你可能会盲从地留个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点赞达人”变成“点赞狂人”“点赞专业户”,为了点赞而点赞,他们连他人转发网文的链接或图片的缩略图都没点开,就立刻送上一个心型的赞,点赞成了“顺水人情”“讨巧手段”,变得盲目化、随意化甚至功利化。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刘聪慧觉得,“任性”点赞,目的经常是为了套近乎、拉关系,但若果点赞太过频繁随便,轻则让人侧目,重则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宿怨。
点赞容易获得满足感,有时却也难免难堪。最近,南昌某央企职工朱正旭就遭到了烦心事:他被自己所在的品牌部总监批评了一顿,原因是他给销售部总监的朋友圈点赞了,而这两位总监私下里仍然较着劲儿。
“我来公司不久,分不清利害关系,但也认为这种事被小题大做了。在朋友圈点赞,现在公司好多人都显得慎重,生怕踩了雷。看来我也得学着点了。”朱正旭说。
朱正旭觉得,无时无处不在的微信点赞,让人感觉时空错乱,模糊了生活与工作、家里与单位的界限。“身边很多人下班后一整晚都在刷朋友圈,这里点个赞,那边留个言,本该拿来休息的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也没心思多陪陪家人。有人不断给朋友点赞,甚至会形成一种自己还在办公室下班的错觉。”
不少受访者表示,对“好友”发的新鲜状态,自己常会在“赞”与“不赞”之间苦恼、犹豫,浪费时间与精力,但事后再跟对方聊起此事,却发觉他人对你点赞的“存在”或“缺席”很多时侯全然不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长杜骏飞觉得,对于点赞,在意的人会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无所谓,“点赞若果处理不慎、不当,也会带来社交麻烦。希望陌陌能多设计一些点评按键,方便用户使用,丰富情感抒发形式。”
不点赞行不行?
“真正可靠的社交关系,不是一个点赞还能维系的,也不是没给点赞才能拆散的”。微信早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点赞不应当成为人际相处的负担甚至“情感强奸”
“我如今基本上不点赞,感觉患了‘点赞恐惧症’。有一次,我陌陌的‘发现’按钮上出现了100多个未读消息提醒,吓我一大跳,实在是被频繁跳出的点赞通知弄怕了。”北京海淀某中学教师朱淑群说,点赞能抒发个人情感,加强联系,但过度点赞、无节制地点赞,会让人耗神吃力、心思不定。
被点赞太多受不了,太少又认为不舒服。在上海某外贸公司工作的王芳婷说:“我发的朋友圈极少被点赞,即便是我悉心选购的格言格言,或者悉心修饰的生活照,好友都不点赞。难不成她们真不把我当同学?”王芳婷很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