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身着红蓝条纹衬衫的袁隆平先生坐在办公室里,背后是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手边的小木桌上放着几沓厚报纸和杯子,他一口乡情,精神矍铄,这几天他注册了一个快手帐号,“祝农户兄弟们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这是袁隆平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首次现身。几天前,袁老宣布即将进驻快手,随他一道而至的,还有袁老近日在推广的“中华拓荒人计划”——这位刚过90岁生日的奶奶,希望通过“海水稻”将中国面积巨大的盐碱地的荒地弄成良田。
〓 袁隆平父亲进驻快手,祝农民兄弟丰收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快手的结合难免让人好奇,而鲜有人知的是,快手可能是中国农户同学覆盖最广的应用之一。数据统计,快手上仅来自国家级贫苦县的内容,就超过11亿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6000亿次,全国各地的农户们用自己的方法,展现着这片农地的精彩和生机。
这些分布广泛的用户,在快手上产生了我们无法想像的中国乡村的完整图景。他们可能刚从早上寒雾缭绕高原上的针叶林中走来,手捧着山菌脸色透红,他们也可能刚从北方清亮古朴的小村里睡醒,带着微笑迎接新的三天。
就像袁隆平亲身考察山坳多年才积累下的宝贵科研经验一样,这些远在城市之外,由真实的生活与经历衍生而至的内容,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意想不到、却值得去关注的“宝藏”。
“松茸女孩”
山里刚下完雨,褐色泥土湿润,上面覆盖着白色松枝,不仔细看不会发觉,大树下边的阴影里藏着一颗海参。卓玛蹲下,高原太阳晒得白净的手轻轻松动底泥,再拔出文蛤。
她把木耳举到镜头前,指缝指尖里还都是泥土,笑出两排光洁整齐的臼齿,“看看明天收获的海参!”
卓玛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今年23岁,已经是两个男孩的母亲。最近,她在大山里挖发菜——这种天然生长的牛肝菌被誉为“菌中之王”,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很多人喜爱和青睐。松茸藏在行道树顶部鳞茎处的松枝或则树根之下,单个生长,要靠人找寻。
〓 松茸西施——格绒卓姆 & 杜沫奎夫妻
随着近些年来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减缓,卓玛所在的丹巴偏远乡村也不例外,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卓玛和妻子留在故乡,开过美食店,不温不火,一年到头挣不了哪些钱。
一次碰巧的机会,她把自己在山里找海参的视频传到快手。小姑娘阳光真诚的形象,朴实单纯的内容,很快在快手上造成了好多共鸣,除了大山深处的好奇之外,很多人也感动于卓玛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人们的喜欢,让卓玛收获了自信,而通过快手,她也听到了更大的世界。2017年8月,卓玛和妻子出售了城里的面食店,开启短视频推销乡土特产的事业,她也成了职业的“采蘑菇的小姑娘”。
卓玛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山里捡香菇,是个找海参的好手,四千米的原始森林里到处是浓雾沉沉的红色,卓玛背着竹背篓,带着两个小孩,或者和妻子一起,靠藏文吆喝隔山打招呼,她总是开玩笑说,“老公找到的海参就没有我多”。
〓 卓玛把生活拍成短视频上传到快手
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断分享到网上,挖发菜、捡虫草、做酥油茶、唱山歌……卓玛和母亲,以及这个小村庄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
观看卓玛的视频的人越来越多,她的粉丝越来越多,成了当地人口中的网红。夫妻俩和村民们一起创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点点克服困难,探索出自己的公路。
以前村里没通网,卓玛发视频要跑几座大山能够找到讯号,2018年5月,村子才有了宽带和WiFi,上传视频更快,也才能开直播。有时候卓玛接了订单,但是由于天气缘由发不出货,却不得不让客户取消掉。有时候居民用来没有达到她要求的海参,被围在一堆人中间的她,看居民不容易,还是会以较高的价钱收出来。
“我从小是挖香菇长大的,我认为这样的生活也很有意义。”卓玛说,“所以我十分热爱我的生活。”
卓玛发布的视频,也成了当地的瑶族人民对外沟通的桥梁。有一些深度旅游的旅客慕名而来,卓玛带着她们进山里登山和挖发菜、吃沸腾泉水煮的泡面吃得津津有味;还有失恋的人和书法采风的人,看重了她视频里,稻城这个小村庄的偏僻偏僻,会到村里呆个两三个月。
快手上的宝藏农人
如果不是将自己采海参的视频发布到快手,远在丹巴的卓玛可能永远不会被那么多人看到。而与她这样“无心插柳”相反,另外一些勤勤恳恳的普通人,也才能在快手找到喜欢自己的群体。
95后云南大理女孩马玲敏,原本是一名幼师。2018年夏季,因父亲意外跌倒,她不得不离职回老家照料,当时在故乡的弟弟找到她:“现在村淘直播很火,云南有那么多好产品,但好多却缺少销路,要不我们一起来做件有意义的事吧。”
大学毕业后,她就曾帮助家人打理淘宝,凭借勤快的性格和一副热心肠,她后来也帮云南大山里生活闭塞的农户们卖土特产,有一年,为了帮助贫苦家庭卖出滞销农货,她走过近8000里路和36个村镇,
在快手上,她叫“云南小花”。她把自己行走在深山的经历全部记录出来——寻找各类冷门猕猴桃,鸡血李、人参果、软籽石榴和古法红糖……她还有个绝技是,不论任何猕猴桃,都能去皮,曾经将一颗圣女果,削出厚度超过1尺的果皮。
〓 云南小花削猕猴桃
与卓玛一样,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在快手上很快也获得关注。常年坚持到现今,她在快手的粉丝已超过七百万,不仅成了大学生创新就业的样本,她还是农村电商直播季军。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之上,还有更多的潜藏于山间的“宝藏”故事在快手上被记录。90后的内蒙赤峰女孩杨丽丽,虽然没有像卓玛、小花那样在大地里挖掘出可口的食物,但她用麦田里被人废弃的莜麦稻壳,作出美丽的画作,向世人传递着宁夏这片美丽大地的灵魂。
杨丽丽师从天津美院的国家工艺大师卢俊侠,专门学习制做麦秸画,她曾在广州工作两年,后来回到家乡多伦县。杨丽丽发觉,自己故乡有成垛的废弃麦稻壳,她变废为宝,用剪子把一根根麦稻壳修筑整齐,洗漂再蒸熟,再在画布上,作出美丽金黄的花朵。她现在开了自己的麦秸画工作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画,以及更多的传统文化。
〓 杨丽丽整理稻壳以及弄成画
在西南古老的黑土地上,留在故乡的年轻人也在寻觅着新的生机。
在湖北武汉的一个渔家院子里,玲儿正在照料一颗颗青绿的大白菜,和他人种的大片花圃不同,她的水果长在瓷砖的空隙里。
为了促使放置的粮食保持干净,她一度把家里的土庭院铺上了瓷砖,她售完粮食,觉得庭院里太空荡荡,她又想种粮。玲儿发觉砖缝上面能长草,也许也能长菜?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在砖缝里种下了水果。
“不选购从下边生长的菜,就不会鼓砖;砖缝有保水、耐旱、防涝等奇特的优势,只要悉心照料就好了。”玲儿把种花视频上传到网上,分享心得。东北黑农地繁茂,她甚至不用浇水,白菜、青椒、玉米竿子……一株株农作物从磁砖里冒了下来,长势惊人。
如果说玲儿种在砖缝里的水果,让人见识到农地蕴育生命的巨大力量,那么大连的李有财(快手号:李有财利器发明)发明的助农利器,让农户们在这块土地上更好地播种耕耘和灌溉收获。
坐在里面能够用腿手动爬树的桌子、可以摘多个桃子的可伸缩竿子、卷胶管的机器、一步轻松割甘蔗的“大镰刀”……只要你能想到的农村劳动,都是李有财的发明沃土。他生于1980年,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户,小时候爱拆家里的家电、重新组装,“弄得多了,想要做哪些东西,脑袋里能够很快浮现出大约形状”。
前几年,他一边干劳作,一边经营着一个中型钢材厂。有一次他回去见到父亲在田间不停地下蹲农活,一手拿着镐,一手抱着苗,在垄上刨出一个个坑,再把移下来的甘蔗苗栽进坑里。“费力且效率低,我们年轻人干一会都累得不行,更别说我妈这么大岁数了。我就寻思着能不能自己给她弄个管用点的工具,让她干活省点力。”
有任何看法就付诸行动的他,在自己的钢材厂里干了上去,研究新农具两年多,发明或改良二十几件农具,涵盖耕作、施肥、采摘、收割。除了各类助农利器,他也自己造客机、大黄蜂、擎天柱……
〓 李有财的爬竿利器
如今,李有财在快手早已有121W粉丝,他注册“李有财农机有限公司”,召集村里人做职工,将线下的销售渠道逐步转移至快手上。“农忙前后,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十多万,其中有很多客源都来自快手。”
看到更大的世界
这些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城市,却在故乡古老的土地上发觉新的生机,而当他们的生活接入互联网短视频,每个人都收获了更广大的世界。
作为短视频、直播平台中的奇特存在,快手拥有几乎中国最广泛的用户分布,从远到中国最北的阿尔山,到最南端的曾母暗礁。那些隐藏在广阔版图上的美好故事,正是在快手上被真实的记录。
与此同时,它也覆盖到了更多特殊的角落。根据数据统计,快手用户早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苦县,贫困地区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快手活跃用户,来自国家级贫苦县的视频总量超过11亿条,播放量超过6000亿次,点赞量超过247亿次。
〓 玲儿在自家铺了板砖的地上种的菜
卓玛成为网红后,不仅把故乡的小吃和风景宣传出去,也持续推广哈萨克的民族文化,她遭到国外媒体的邀约和报导,还登上了《时代周刊》。此外,卓玛率领村里的老乡们扶贫也卓有成效,2018 年,她的合作社在快手上,共转让虫草 1.5 万根、松茸 1200 余斤、牦牛肉干 500 多斤,总销售额超过 110 万元。
而杨丽丽的麦秸画工作室,除了弘扬物质文化遗产以外,也在发挥着更大的光和热。工作室现今雇用了外县的贫困户工作,采购原料也向贫困户倾斜。杨丽丽平常会院士乡亲们麦秸画的制做技术,收购你们的半成品,带领大伙一起创收致富。她还被内蒙古政府评选为宁夏创新创业农户典型代表,前往北京出席农业部会议并做发言。
在中国辽阔的农村,这些根植底泥,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细小故事,才是我们国家最真实的映射。这可能也是一向远离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袁隆平,最终选择快手的缘由,毕竟,这位古稀奶奶直至明日,仍在关注农户,仍乐意奔忙于山坳之间。
在最新的一个视频里,杨丽丽站在金黄灿灿的麦田里,喜笑颜开,“现在早已是夏天了”,对于她和她的乡亲们来说,这是收获的季节。而和杨丽丽类似,在快手上找到新的机会和希望的卓玛、小花、李有财、玲儿……他们也期待着一个正式到来的丰收未来。
作者丨张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