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快手怎么刷铁粉 - 无意刷到前任抖音·

网络 2023-05-04 08:06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总监」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2013 年 10 月,Snapchat 打破阅后即焚的规则,推出了 Story 功能。用户发布的内容只会逗留 24 小时,可发布相片、GIF 图或 15 秒视频,并可以在前面添加涂鸦和贴纸等疗效。Story功能的推出有效地为 Snapchat 带来了用户下降,随之也被抖音、微博、快手、微信等国外社交产品借鉴,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本文作者对这背后的产品逻辑展开了深入探究,与你们分享。

题图来自正版图库 阿里云图库,基于 VRF 协议

全文共15270 字,阅读须要 31分钟

—————— BEGIN ——————

今年最感兴趣的两个产品,一个是视频号,一个是story;视频号早已写了,今天重点讲讲story。

先说推论:

1)story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模式”,而是一个在“既有关系维系”里面的补充。必须先有关系链,才有story。

内容相比关系链是前置的,如果没有关系链,不可能弄成,所以抖音、微博目前做不上去;

2)关系链强可以填补内容的不足,中弱关系下,对内容的质量要求高,「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缺少可看性,难以获得非亲昵用户的积极反馈」。

发了没人看,这是国外大部分社交/社区产品做story遇见的普遍问题;

3)Snapchat、Instagram story之所以成功,本质缘由在于「社交网路的构成方式不同」。

Snap、INS是「社交强于内容」,偏熟人网路,带有强烈的「自我形象维护」与「塑造」的目的,snapchat的理念是让同学通过我的耳朵看世界;

快手、抖音则是「内容强于社交」,偏陌生网路,大家反倒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触达,更多的爆光;

当时的实验验证了快手用户根本没有story的需求。

4)真正减低发布门槛的,对用户而言不是减短可见时间,而是控制可见范围,2亿人使用朋友圈3天可见功能覆盖度足以说明问题;

5)微信群是陌陌最伟大的feature,微信群实现了用户关系链提纯、内容“半阅后即焚”、IM方式的互动载体三大核心价值;微信有一个Snapchat的廉价代替方案——微信群;

6)Story=IM消息的群发版本,但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群发版本;

如果陌陌最早的形态是story,后面做同学圈也做不上去;story和朋友圈本质满足的是一个需求,互相克制,如果没有朋友圈,而是一开始做的就是story的方式,那story就上去了。

7)视频动态没有给与陌陌关系链持续活跃更多帮助,张小龙可能用直播来解决,直播是一种比story更有信息量,门槛更低的抒发形式。

文章整体结构:

快手当初为何做story,存在什么潜在机会?最终失败的缘由

微信视频动态失败的缘由及陌陌和snapchat的异与同

谈谈snapchat和Instagram做story背景及成功的诱因

国内story失败的共同缘由及story本质

谈谈story与短视频、直播的关系

如果要做story须要什么要素?存在什么机会

快手做story的新机会及快手对QQ空间对恐吓

总结

快手做story的幕后故事1. 快手为何做story?

快手是19年开始做story,假设是仅24小时可见的story,对视频的完成度要求不高,可以减少用户的心理压力和发布门槛,提高生产者的渗透率和活跃度,同时也可以推动存留的提高。

而且当平台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增量空间有限,提升用户黏性,是产品成熟阶段的重要目标。

story通过增加内容产出门槛,增强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提升更多用户的参与感。

另一方面快手做story时期,抖音多闪上线「随拍」,微信上了「视频动态」,微博故事做了2年,大厂都在尝试story这些形态;

国内所有社交/社区产品,都想拓展新的社交场景,或者稳固自己的社交生态 ,而“Story”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大家即便试错,也不能错过这个方式,有试错和探求的这个成份在。

2. 快手做story功能有什么潜在机会?

1)强大的工具属性和丰富的短视频内容;

快手2011年创立,经历了9年的时间,从最早的GIF图到社区变革,再到短视频社区,有强悍的工具属性和视频生产能力。

尽管快手每日视频上传量和微信朋友圈视频发布量相差五六倍,但陌陌同学圈短视频丰富度和快手差好几个量级,快手在在短视频内容丰富度有一定优势;

张小龙之前在公开课提及,微信朋友圈每晚有1亿条视频内容,另外快手在上市招股书上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快手应用上每月平均短视频上传量超过11亿条;可以计算快手每日视频上传量峰值在1500万-2000万左右。

2)「半公开的社交网络」+「UGC的基因」+「同城」社交属性

快手发展多年,「关注」、「发现」、「同城」3大tab未曾改变,而这其中「同城」发挥了重要的社交价值。

快手的“同城”本质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短视频社交。自2012年上线,“同城”一直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在冷启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地理特点帮助快手构建起“县城朋友圈”、“老铁关系链”,具备极强的社交属性。

快手上的大 v都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同时可以将线上的关系链,转移到线下;和抖音同城相比,快手在社交属性比抖音要强很多倍。

3. 快手当时做story碰到的问题

1)story消费不足;

和主站普通视频有近一周的推荐爆光相比,story仅24小时可见,而且只在关注页分发,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消费问题,而且受限于story的诠释方式,大多数读者不知道story头像的圈代表哪些涵义,直接略过;

2)未满足作者虚荣心,作者和读者缺乏互动反馈;

快手好友动态里点的赞_qq名片赞怎么禁止好友点赞_空间自动给好友点赞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取得主导地位的社交网路平台,都是在自己的核心产品中循环往复地借助人们的虚荣心。

快手当时的stroy,几乎没有任何满足作者虚荣心的激励反馈,连基础的点赞功能都没有上;

Instagram中学生中的女孩们一般希望自己的自拍能得到130~150个赞,以及30~50条评论。有热度意味着有人关心你在Instagram上发布的内容。

张一鸣以前说过:“社交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这句话概括了社交产品须要满足的三大要素:关系链、信息、互动。

用户发布内容积极性和浏览反馈是强相关的,在社交属性不强的情况下,产品更需要考虑作者和读者的动机,当时快手在互动反馈上并没有解决的挺好。

4. 快手story失败的缘由

快手19年开始做谈谈,后面又改成story,都没有弄成。发布story次留远远高于主站生产者次留。

story这些形态的功能对用户心智仍未产生,最后也被舍弃了。

我觉得快手做story失败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质缘由「社交网路的构成方式不同」

Snapchat、Instagram是「社交强于内容」,偏熟人网路,用户过度分享并刷屏会被看作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看作滥发消息,作者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好,打扰到他人,所以有阅后即焚的需求;

另外story这些形态用户有主动pull意愿能够看的方式会遭到欢迎;而快手似乎是「内容强于社交」,偏陌生人网路。

Instagram数据剖析团队发觉用户不再像先前那样每晚都发好几张相片了。原因是过度分享并刷屏会被看作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看作滥发消息,以至于当时喜欢三天发好几张相片的人开始自觉地使用#doubleinsta(双重Instagram)的标签。

——Instagram数据剖析团队迈克·迪韦林

(虽然外界仍然说快手有很强的社交关系,但是快手本身的社交属性相对较弱,衡量社交关系深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日活用户的粉丝中位数和互关数,据我猜想快手的日活粉丝中位数在个位数,抖音可能更低;)

由于快手「内容强于社交」,用户没有像ins、snapchat类似的担忧,大家反倒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触达,更多的爆光;

另外快手用户还是很在乎自己的作品反馈的,删除率也很高,即便是24小时可见,也不想拍非常随便的内容;

2)「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缺少可看性,难以获得非亲昵用户的积极反馈」。

3)仅24小时可见内容,创作成本虽然比图片高了不少,但跟粉丝的互动和2次传播性又有限,未能有效解决,story的功能和主站视频相比比较难堪。

4)早前冷启动缺少营运

快手上的大V有个特性,哪个网红传媒公司开张或则办活动,大 V就会出视频为其宣传;经常发了不到24小时都会删掉,一是害怕掉粉;二是害怕给其他大V导流;个人直播为了人气又须要提早发作品预告,但又害怕质量通常,粉丝厌恶,发了过几个小时都会删掉,其实某种程度上符合story这些形态,大V这些使用场景虽然可以借助story完成。

ins当时找了名星推广,快手则没有让大V等有影响力的人发一些story,提升用户对story认知。

用户如何发story,和他看见什么样的story有很大关系。

总结:第一点本质缘由,其实早已验证了快手大部分用户根本没有story的需求。

2年后再回头看快手做story失败的问题,个人觉得快手团队对story思索太少了,太关注snapchat、Instagram的功能和玩法,缺少从快手本身平台定位以及快手用户的理解和思索。

甚至我感觉快手做不成story比微博故事没有弄成还不可原谅(见下文)。

当时的假定是借story24小时可见的产品形态可以减少生产门槛,提高生产者渗透率,而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

story仅24小时可见本质上是限制分发,但是在快手平台上被证明是伪需求,大家更多地是希望自己的视频有「更长的分发生命周期」与「更大的分发群体」。

另外没有回答出最核心的几个问题:

(快手为何做story,据说曾经是一笑和小龙在一次攀谈中,觉得story很有潜力,就开始做了。)

微信视频动态失败的缘由及陌陌和Snapchat异与同1. 微信为何做视频动态

微信过去10年仍然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为了陌陌社交关系链构建、沉淀及持续活跃,利用不同的场景去激活」,这个场景可以是视频动态,可以是视频号,也可以是状态等等。

微信流量如同一级鹈鹕,不断推动更多场景,形成「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联接与进化」。

视频动态、视频号等等这种场景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陌陌联接,关系链的持续活跃做出不同经度的贡献。

2. 微信视频动态失败缘由

1)真正减低发布门槛的,对用户而言不是减短可见时间,而是控制可见范围,朋友圈3天可见的功能覆盖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微信目前严格上不算熟人社交,混杂了好多中弱关系,在熟人社交网络下,发story,发视频内容还是有压力,并不会减少用户心理负担。

关系链强可以填补内容的不足,中弱关系下,对内容的质量要求又很高。

朋友圈一天可见,可能是陌陌过去做得最失败功能;

“随着朋友圈加得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在朋友圈所占的比列越来越高,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手段降低,不仅降低了发朋友圈的频度,还有意识的控制所发的内容。”

在做不到完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防止有人视监自己的朋友圈,“三天可见”成为最佳选择。

2)微信朋友圈和story互斥,视频动态和朋友圈拉不开差别

微信视频动态和朋友圈相比差别点在哪?如果和朋友圈差别点不大,那视频动态的价值是哪些?

对于用户而言,我为何要在另一个地方发布视频?还是同一个身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去理解一种差不多并且略微有差异的产品形态。

3)微信视频动态很大程度上能看到你的人只是你的好友,验证完发觉没有对你的关系链持续活跃给与更多的帮助。

「视频动态」更偏社交,既没有活跃已有的社交关系,也没有拓圈,没有拓展你好友之外的社交关系,本质上还是消耗已有社交关系。

之前和陌陌一位PM交流过,他觉得每个人有新的人设,「人们不需要说我用我自己的个人身分去抒发自己能够够充分抒发一个新的自己」,这句话当时听的时侯就有点绕,最近看张小龙公开课的讲演,大概想明白了。

3. 微信和snapchat的异与同

相同点

qq名片赞怎么禁止好友点赞_快手好友动态里点的赞_空间自动给好友点赞

(1)Snapchat和微信群

Snapchat的IM体验里,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使用场景,可以称为“BFF”,Best Friends Forever,死党/闺蜜。

其实BFF之间的聊天内容没有哪些实际意义,想到哪是哪,在没有对话目的的情况下,仍然乐意高频次的聊天互动。

你也会关心表弟的日常,可能没有滤镜、视频模糊,质量很一般,但由于你关心他,前面这些都不是问题。

而在国外“微信群”已经在承载堂弟好友之间的互动需求,微信群我甚至认为是陌陌最伟大的feature。

微信群的三大特征:

实现了用户关系链提纯;(建群拉群用户自主选择)

内容基本“半阅后即焚”;(群聊的内容很快被顶起来)

IM方式的互动载体;(建立组织关系)

IM原本就是点对点,或者有选择的多对多(群聊),本身就有关系链提纯的属性,我跟谁聊不跟谁聊,是我自己决定的。

视频动态当时只实现了最可有可无的“阅后即焚”功能,最核心的“关系链提纯”没做,另外陌陌视频动态的互动没跟IM打通。

结论:微信里有一个Snapchat的廉价代替方案——微信群。

(2)story和朋友圈

2015年之前, Snapchat只有照相、聊天和故事三个界面。

Evan Spiegel把 Snapchat的商业模式清晰的分为三个部份, Camera是核心,是「流动的自我」的抒发工具,是一切社交和媒体的发端,也是 Snapchat不断打磨的核心功能。

在照相按键左侧是所有的个人通讯( personal communication)功能,包含图文对话和后来的视频聊天,右边是所有的媒体内容( media content)功能,包含了最初的故事( Stories)和后来降低的发觉( Discover)。

这显然和陌陌的产品功能构架类似。微信右侧上是IM,第二个Tab是通讯录,第三个tab是同学圈。

Evan Spiegel觉得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动的,内心想要抒发的那种「流动的自我」,提供更多空间让人们更自由的抒发,而无需在乎过去对自我的限定。它更像一个景区,每个人都更无拘无束。

微信朋友圈把用户之前的单线联系,变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多线关系,朋友圈能量迸发了用户分享生活的欲望,激活了通讯录里沉溺的社交关系,赋予了用户表现自我的能力。

而且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也是流动的,是随便的,记录和抒发内容,让人们更自由的抒发。

snapchat story价值=微信朋友圈

微信做不成story,个人认为是最情有可原,原因如下:

用户大部分需求似乎早已被那种普通的朋友圈满足了,再做一个story不可能分流主流量,所以就无法做上去,同样的需求,放同样的两个产品跑在一起十分困难。

而陌陌这一点又和Facebook story当时遇见的问题很像。

不同点:

Snapchat的story是基于「强关系链」的分发,因为story的交互特征是用户必须点开头像能够查看内容,是先基于人,社交优先与内容,你只会点击和你有强关系的人。

这样的产品设计,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务于snapchat的核心:亲密分享,这一点上要好于陌陌;

微信朋友圈有个致命的问题,朋友圈默认 IM好友 = 朋友圈好友,但陌陌好友≠社交好友。

本质缘由还是熟人关系链泛化,随着社交关系的扩大,混杂了好多中弱关系,没有对关系链做区隔。

才出现了朋友圈一天可见等范围限制,在强关系链的构建、分发和维系上,snapchat要好与陌陌。

Story=IM消息的群发版本,但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群发版本。

总结:通讯做到极至,社交就做不到极至。

Snapchat和Instagram做story的背景和成功的诱因

1. Snapchat做story的本质缘由

个人觉得Snapchat的Story功能,并不能直接理解为UGC,不能跟朋友圈动态、Feed相类比;

Story虽然是IM消息的群发版本,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 觉得生活中有很多Snap是可以群发给很多人的,但每次在发送页面勾选一堆同学很麻烦,而且IM群发也有点太重了,意味着你的聊天列表要多上百个对话窗口。

所以Evan认为干脆做一个「一键群发」功能,体验友好点,这是Snapchat做story最直接缘由。

Story和IM消息有多处类似的地方:

同样的发布入口和发布器,同样是限时消失,同样是互动收敛回IM里(Story和Snap都没有点赞评论等UGC常规互动方式)

所以理解Snapchat的IM体验,就能理解Story。

Evan Spiegel觉得Stories不是Snap的产品核心价值,而是附加价值,因为story只是“沟通”中的一种形式而已;

他指出Snap的核心产品价值是“fastest way to communicate”。

Snap从过去到如今,一打开应用就是摄像头,而不是feed,因为他认为这样就不够快,Evan觉得Snap的价值让用户“沟通”可以再快一些。

snapchat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务于亲昵分享。

“亲密关系”+“相机”+“阅后即焚”构成了snapchat的核心体验。

Evan觉得网路效应才是Snap的护城河。和Facebook觉得社交网路的人均互关数达到100~200左右,可能比较适宜做story。

qq名片赞怎么禁止好友点赞_快手好友动态里点的赞_空间自动给好友点赞

Evan觉得对每位用户来说,他的网路只须要关系最紧密的几个人即可:

Evan说Snap在网路效应的加码点是找到亲昵好友,而不是找更多好友。

关于这一点,我赞成Evan,好友不在于多,而在于亲昵。

Facebook/Instagram这些Feed(UGC) + Like + Profile的产品,其实越用越孤独,因为你在fake一个奢华的形象。

现在回头想想,Snapchat是一个解决孤独感的产品,我认为Snapchat还挺伟大的,Evan Spiegel也很伟大。

2. Instragram做story的背景

Instagram于2010年10月发布,2012年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钱竞购;

2013年10月Snapchat推出Story功能。

2016年8月份 Instagram推出 Story功能(中文名叫“快拍”)。

Instragram曾经做story主要诱因如下:

1)Instagram动态/feed内容过分精致,给用户很大社交压力;

一方面用户在feed发布内容在降低,人们只选择发布最完美的内容,导致发贴增长,由于发帖量增长,Instagram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低,意味着Instagram潜在广告空间的降低。

Instagram希望story可以减少用户发布的门槛,借24小时“阅后即焚”的贴子以减少其压力,提高发布量;

2)Instagram偏熟人网路,有强烈的「自我形象维护」与「塑造」的目的,同时有刷屏打搅到别人的疑虑;

青少年只容许自己在INS发布最完美的自拍,这些自拍她们会先发到好友群里,得到反馈后再决定要不要发到Instagram上。在这种群聊中,她们会截屏并剖析其他人的失败自拍以及中学里其他人的评论。

Instagram用户特别害怕自己的post常年被人judge,被人评价议论,所以有阅后即焚的需求,定期去自己的profile页删作品,有阅后即焚的需求;

而story这些用户有主动pull意愿能够看的方式,和用户的诉求非常契合;

3)竞争对手Snapchat的崛起

斯皮格尔觉得使用Instagram让人们认为自己很差劲,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人气大赛,而这给了Snapchat很大机会。

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上线,让她们可以表现得更真实、更轻松分享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在Snapchat上,人们可以无压力、更真实、实时的、发布未经编辑的内容,不需要为了点赞带来严重社交压力。

3. Snapchat和Instagram story成功的缘由

2016年10月,Instagram story 日活1亿;17年10月 story 日活达3亿;18年6月底,story日活达4亿,19年story日活超过5亿;

在2020年Snap Partner Summit上, Spiegel宣布Snap的DAU早已达到了2.29亿,而13-34岁的用户早已超过了 Facebook或 instagram。

从数据上,Instagram story 和Snapchat story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成功的缘由却并不相同。

不同之处:

Snapchat成功有以下几个诱因:

Instagram成功有以下几方面诱因:

而从Facebook导出大量关系链以后,用户与用户之间须要交流,但Instagram IM的入口或则功能比较弱,在feed里评论愈发公开,而story提供了作者和粉丝直接私密交流的场所,某种程度上也许满足了或则补足了Instagram对于私密聊天互动的需求。

总结:强消费性 + 强关系链 = ins story成功的最主要诱因。

Instagram story的成功跟Snapchat story从底层逻辑来说,是不一样的,但不阻碍三者都取得成功。

国内模仿story全部失败失败缘由及story的本质1. 国内模仿story全部失败的共同问题

1)除了陌陌之外,大部分产品缺乏社交关系链,必须先有关系链,才有story,内容相比关系链是前置的,如果没有关系链,不可能弄成,所以抖音、微博故事做不上去;

2)关系链强可以填补内容的不足,中弱关系下,对内容的质量要求高;「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缺少可看性,平平无奇的内容无法获得非亲昵用户的积极反馈」,发了没有人看,这是国外大部分社交/社区产品做story遇见的普遍问题。

3)Snapchat、Instagram story之所以成功,本质缘由在于「社交网路的构成方式不同」。

Snap、INS是「社交强于内容」,偏熟人网路,过度刷屏会被看成无理的行为,带有强烈的「自我形象维护」与「塑造」的目的,snapchat的理念是让同学通过我的耳朵看世界;

国内大部分产品是「内容强于社交」,偏陌生网路,大家反倒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触达,更多的爆光;

4)国内对于内容审美还没达到个性化阶段,大众一直集中腹部流量审美的阶段,对于小内容生产者来说不友好,也没动力;

5)真正减少发布门槛的,对用户而言不是减短可见时间,而是控制可见范围;而所有大厂做story只满足了最可有可无的仅24小时可见的功能,没有解决关系链提纯和和IM体验核心问题;

6)消费不足,导致供给短缺;story的特征是用户必须点开头像能够查看内容,是先基于人;但你只会点击和你有强关系的人或则感兴趣的名星;

在熟人关系不强的现况下,带来的问题就是大量的story内容爆光不出去,普通UGC长尾用户story爆光问题没有解决,消费不足,导致供给短缺。

2. 谈谈微博故事和抖音story

「随拍」 、「 连线」、「 朋友」、「 日记」、「日常」全部都是抖音近年在社交的尝试,但目前没有一个成功;

两者做社交/stroy共同缘由是同为社区媒体平台,成熟的社区给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消费,但是沉淀出来的用户关系没有场景去激活和承接;

微博还有自身的缘由,微博PUGC的内容生产越来越多样化,但绝大部分用户不会在主feed上面生产内容,微博UGC内容生产跟不上;图文类依然是微博用户最主要的发布方式,在微博生态下缺乏单独消费视频的场景。

张小龙之前在陌陌公开课提及视频号一开始想做视频版的微博。

两者失败本质问题是缺乏熟人关系链,没有熟人关系链,直接上story这些形态,天然带来访问的低频以及网路关系密度的疏散。

Instagram story成功的缘由是因为之前用户关系的沉淀挺好,story功能上线之后,不步入feed并且24小时阅后即焚的内容,变成了好友之间了解彼此的最好形式。

story和主feed是完美互补,是feed价值的延展,很自然的一件事。

qq名片赞怎么禁止好友点赞_快手好友动态里点的赞_空间自动给好友点赞

微博故事和抖音更像是在缺乏熟人关系链基础上,强行把story嫁接到产品上,必然会失败。

抖音和微博故事失败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总结:微博假如想要做story,都会碰到一些本质问题,非当前产品形态可解。

抖音「日记」的问题是:我的日记为何要分享给我的好友?

日记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叙事性,二是隐私性;如果能被好友浏览,那就不是日记。

抖音和快手培养用户记录生活的习惯,提供了「视频日记」的概念。

但我乐意记录生活不一定代表我乐意社交,「记录生活」≠「让我的同事通过我的视角看世界」。

Snapchat核心价值、给用户传递的心智是「表达」,鼓励人们抒发自我、活在当下、了解世界,而抖音从上线到如今,给用户得认知是来「消费内容」非「社交」的。

抖音想从用户娱乐消费内容的心智转移到和snapchat一样「让我的同事通过我的视角看世界」的用户认知,在走一条艰辛的路。

不管抖音做stroy社交能不能成,我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日活用户的粉丝中位数」,一个人均有互关的中位数);

即使双关不代表双方的线下关系紧密,如果是熟人双关的话,显然价值更高。

但不管怎么样,做社交还是要考虑线上关系线下化,线下关系线上化。

2. story本质

在story中社交网络关系链优先,内容是前置的;用户认知是可以让我的同事通过我的视角看世界,来看我的人不会介意我发布内容的随便,发布压力更轻。

具体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上的彰显:

生产者:

消费者:

Story与短视频、直播的关系

谈story与短视频和直播的关系之前,先说说陌陌直播和传统直播的差别;

首先直播只是标配工具和商业模式,流量才是关键。

直播是获客很难的业务,直接把一个真实但有些难堪的人推到用户面前,缺乏铺垫,很难快速留下用户。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能碾压式的拂去直播行业,很大程度上由于「通过短视频留客,形成爱情,对直播忍让度和多样性更高」降维严打。

个人觉得,快手直播当初仍然没有广场、没有等级、没有排行榜,是明智的选择,和抖音相比反倒最强;但慑于下降的压力,曾经最关注生态健康指标直播的快手,如今越来越像抖音。

从过去到如今,大家对直播的认知一直逗留在秀场直播,内容消费层面;在陌陌做直播之前,所有说自己是直播社交产品,全部都是胡扯。

微信做直播,绝对不是走传统秀场直播模式,重点在个人「表达」而非「表演」,目的在「连接抒发」与「关系维系」,而不是提供一个「表演场地」。

张小龙说直播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抒发形式,是他从个人抒发的形态方面来思索,那也只有「微信」有这个胆气说直播是一种个人「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才能去生产下来,朋友也更乐意去消费,前提是构建在足够深的社交关系链基础之上。

再说说story和直播关系。

story是介于短视频与直播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但story≠直播。

story仅24小时可见,本身就是限制分发,直播某种程度上是生命周期为0的story;直播是实时互动,短视频/story是异步互动。

国内为何做不成story,可能是太早步入直播阶段,而直播是一种比story更有信息量的抒发形式。

story是一种工具for沟通,但不是一种工具for抒发。沟通是单向的,表达是双向的。

微信直播更像是“半书房半广场”的社交场所。熟人提供安全感,陌生人提供新鲜感和社交机会。

视频通话的极至状态就是同学直播、朋友聊天,一直在线仍然分享云端化。

我之前做过下沉直播,为了研究下沉用户交友习惯,特意进了一个相亲交友群。

进群然后观察到群友从早上6点到晚上24点,群内多人直播视频聊天,实时在线,实时沟通,实时加入,无门槛,无负担,和Clubhouse相比,微信群直播才是直播的终极形态。

如果要弄成Story须要什么要素及国外的机会1. 国内假如要做story,需要满足什么诱因或则条件?

1)用户群有抒发安全感的比列和深度

2)存不存在抒发安全感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上面两点的前提是:

1)必须要有熟人关系链,不需要非常多的好友数目;

2)必须和主功能拉开差别,和主功能是互补,而非消耗流量;

3)必须基于强关系链分发,在关系链上做区隔;

2. 国内大厂的机会

微博:

个人认为微博的story可能是在铁粉上发挥价值更大;

story的价值是面向铁粉可见的内容,针对这部份人更私密更安全的抒发,同时给这部份受众更强的提醒和一种尊贵感。

ins的story在分发侧会智能化分发到安全的人的,有选择性的去分发,增强这些内容可见的控制性。

微博上有很多开小密圈、铁粉圈虽然就是属于她们的安全抒发空间,针对铁粉的需求微博似乎可以尝试下。

微信:

从目前看,story对陌陌的利润不大,微信群、朋友圈虽然早已解决story的需求,而且随着陌陌直播的迭代,直播也是对story的一种代替;

微信如今应当在关系链区隔上做优化,目前8.0新版本上线,用户每次添加好友都须要确认「仅聊天」还是「开放朋友圈」。

虽然降低用户操作门槛,但希望用户主动来选择,可是在陌陌目前该阶段,不能解决朋友圈默认 IM好友 = 朋友圈好友,但陌陌好友≠社交好友的本质问题。

快手做Story新机会及快手对QQ空间恐吓

之前我认为国外最有可能弄成story的是陌陌、QQ,但是我近来更加认为,快手比QQ、抖音愈加有机会,但不是和之前一样针对快手全站所有用户,而是从某一垂直人群切入——快手上的下沉中学生。

下面具体阐明快手做story潜在机会几点理由:

1. 快手在中学生社交中饰演重要角色,尤其在社交关系链上,QQ早已面临快手的侵蚀

QQ的dau、mau持续走低,流失的用户主要去向是陌陌,随着抖音、快手短视频的盛行,对QQ空间,内容发布和消费有了极大的影响。

用户在QQ上的发布内容的互动反馈增长显著,发了没有存在感。

下沉中学生在快手早已沉淀了大量好友关系,好友数较多,且好友关系链主要来于同城及身边的熟人圈,已经具备做story的基础条件。

2. 短视频在中学生渗透高,社交互动主要基于作品互动

自己在快手看过上万个视频,也以前找一些中学生督查过,观察到几个有趣的现象;

3. 青少年尤其注重隐私和人设管理,和snapchat、ins上的中学生类似

Instagram上的中学生都有一个名为“finsta”(fake Instagram)的独立帐号,他们会在这个帐号上突显自己更真实的一面,表达更真实的看法,发布未经修饰的相片。但这个帐号一般是私密帐号,只告诉最好的朋友。

而Snapchat的Stories功能更是成为她们记录自己每晚早起,在校园里乱逛,无聊傻笑,和同学出去玩等所有不足以记录到Instagram的事情的新形式。

而回到快手,青少年有几个现象:

快手上的中学生同样有维护自己形象,注重隐私、阅后即焚的诉求。

快手早已有较好的中学生社交基础和浅层互动行为,但从量级上,在私聊、群聊等深层社交互动功能与 QQ 存在几十倍的量级差距;

快手的story我觉得还是存在机会。

总结

(1)社交/story 是跟随通信走的,snap先做的私聊和群发,再做的story,是很自然的价值延展,微信做IM和朋友圈同理;

(2)做哪些功能,用哪些模式只是手段,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未必非得弄成story这个模式,不是任何产品都适宜story,核心还是看这个模式能够解决产品的战略或则业务问题,以及用户的需求是哪些?

(3)从目前国外现况看,story还是一个须要验证的模式,国内目前还没有找到成功的路径,但都有一些机会,至少在中国不应当盯住社交做。

(4)大厂几乎都是站在平台角度,如何提高社区的回帖,提高生产渗透率、dau和存留,缺少用户需求本身出发,用户是否真的有story这个需求?

而在国外,更早的步入直播阶段,直播是一种比story更有信息量,门槛更低的抒发形式,直播也是取代story的一种解法。

(5)其实中国的story就在微信群里,「微信群是陌陌最伟大的feature,万群皆可聊」。

最后聊聊状态:

对于陌陌视频动态失败的缘由,张小龙觉得之前尝试用视频动态抒发一个人的状态,让所有的好友听到,还是有很大压力,但是状态相比文字是更低门槛的,微信希望通过状态来抒发。

但是目前的视频状态上线后,并没有看见你们去抒发去分享,更多的都是上传各类有趣的非原创视频内容,当成是自己的社交名片。

这不是真实状态,而是通过短视频建立自己虚假的人设,fake自己的形象。

关于状态,最后做个小预测:

微信8.0上了状态,快手、抖音、网易云都在做状态,但怎么分发才是关键,现有的分发体系下做,势必做不上去,因为状态这些东西没有本身消费价值,只有熟人之间更注重人而非内容。

由于状态没有消费价值,所以须要有分外的分发场景。

平台可能会考虑在用户发布时侯,智能匹配,寻找此时此刻同时发布作品的人,或者使用相同的魔表、音乐、快闪的用户,匹配成功后,系统发送消息告知对方,可以相互瞧瞧,也可以关注/聊天。

今年应当会有好多大厂,尤其是抖音、快手、soul会有针对视频社交、视频状态的互动玩法,有点「视频版探探」的概念。

基于兴趣(作品素材)和偶然性(发布作品时间),不看脸,通过作品成为一种沟通媒介,提供点赞,评论,关注和私信。

但大厂做陌生人社交最大问题就是舆论风险,有机会但是否值得做?

参考文章:

Monika Taddicken , “The ‘Privacy Paradox’in the Social Web:Characteristics,and the Perceived Social Relevance on Different Forms of Self-Disclosure,”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no.19,2014,pp.248-273.

《The Liquid Self》——Nathan Jurgenson, Researcher,2013.9.20

《Temporary Social Media》——athan Jurgenson, Researcher,2013.6.19

《 NO FILTER/解密 Instagram》——莎拉·弗莱尔(Sarah Frier)

《朋友圈一天可见的人,藏了哪些秘密?》——壹心理

视频号推荐

—————— / END / ——————

▼ 喜欢请分享&收藏,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

快手好友动态里点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