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仅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还是一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2012年,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据统计,截至2019年Q1,微信公众号已超过3000万。
视频号早期,在解决内容供给问题时,很多公众号创作者尝试转型为视频号,使得早期的视频号制作者大多是微信公众号的主体,这样他们就可以克服早期内容生产的瓶颈。
此外,公众号为视频号推荐算法提供了底层数据。经过8年的发展,公众号平台聚集了丰富的内容垂直领域,包括资讯、娱乐、情感、趣闻轶事、教育、科技、金融、时尚等领域。细分的内容垂直背后是各种用户圈。利益。
2)外部机会
快手:优质内容占流量的绝大部分,造成内容生态贫富差距较大;
快手:底层的价值观和去中心化的分发体系强化了快手的社交属性,导致个性高于内容,形成高门槛的内容社区,不利于用户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智客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5月,快手和快手的用户重叠率达到47%。目前,快手和快手都是非常娱乐化的社区。以快手为例,搞笑、网红帅哥、明星、网红美女等垂直品类在其平台用户中非常受欢迎,摄影教学、职场教育、办公软件、知识信息发展缓慢。
此外,几乎所有MCN机构都以商业化为目的签署KOL。如果 KOL 获得的流量无法覆盖投入运营成本,则 ROI 为负,相应的 KOL 将被淘汰,机构也将被淘汰。
因此,MCN机构往往会签下强势的垂直KOL,从而增加走红的概率,更高效地获取流量,最终变现。
这也是为什么快手上的热门推荐大多是搞笑的,网红美女、明星、帅哥、美女、汽车等热门垂直品类,其他垂直品类发展还不够好。
豆快无法覆盖的垂直品类也具有内容消费的价值。
对于短视频的价值和信息的包容性,苏华和张楠此前曾公开表达过自己的看法:
“相比文字和图片,短视频的形式更具包容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分享的门槛。不需要识字,不需要形成意见,可以用智能手机拍照,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的可能。” ——苏壮丽。
“快手其实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帮助用户传递信息的工具。短视频和快手带来的视频创作和分发门槛的大幅降低,信息的更快流动和连接,是普惠的一种信息。价值。” ——张楠。
从苏华和张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快手和快手的野心不仅仅是做一个内容消费平台,而是要取代手机上的硬件,成为信息记录的基础工具,存储和传输。更多低层次和普遍的刚性需求。
而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是比内容消费更普遍、更底层的刚需。如果将“即时通讯”+“社交网络”+“信息记录、存储和传输”结合起来,将具有超强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快手有6亿dau,但愿意持续发视频的制作人并不多。微信的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低门槛的视频账号适合所有人。
想象一下,如果有 10 亿微信用户愿意公开分享和记录他们的创作,有 10 亿创作者,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短视频今天只有四五年的历史,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由于工具的原因,UGC 还没有真正开始。一旦UGC真正开始崛起,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短视频社交网络平台。
2. 视频账号的阶段性规划大致可以分为哪些步骤?
这又回到了业务本身。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玩法。那人认为,目前的视频账号规划主要有两部分:
第一阶段:解决消费问题,增加用户消费意愿;第二阶段:在解决用户消费意愿的基础上,提高普通用户的生产意愿,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四、视频号和快手快手的区别,视频号为什么选择6:7尺寸?1. 产品定位与价值差异
记录生活VS记录美好生活VS记录真实生活;优质内容 VS 强调公平包容 VS 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
口号往往是公司产品价值取向的体现。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快手和快手的口号:
快手的slogan从“记录世界,记录你”到“看到每一个生命”,再到“拥抱每一个生命”;快手的口号经历了从“让崇拜从这里开始”到“记录美好生活”的转变;视频号的口号是“记录真实生活”。
(快手、快手、视频号口号的演变)
豆快两款产品的核心差异主要在于两者【底层价值】和【产品定位】的差异。
苏华曾说过,他认为快手最重要的是记录,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个是普惠,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能力来保存自己的记录。他不会因为身高、矮、胖、瘦、富、美、丑而做出判断,希望给予用户平等对待。
由于价值观和产品定位的不同,决定在产品的顶部进行设计:
产品的价值(需要为用户服务什么)不同于价值(产品设计、内容分发策略、运营策略)、功能设计(所有设计的出发点是产品的底层价值)、内容分发模式、商业化模式等。发展路径和差异。
这些差异造就了快手和快手之间“社区内容生态”、“创作者生态不同”、“用户心态和归属感不同”、“直播生态不同”的不同局面。
总结:快手主打“美”。与快手重人相比,快手更注重内容。
快手筛选出并持续放大优质内容,适配的产品形态为单栏目全屏沉浸,优化了用户的内容消费体验,带来了用户和时长的高增长。
内容分发机制有利于优质内容和有能力的头部内容创作者,社区流量的分发相对集中。容错性低,对消费者更友好。快手更注重内容与人的联系,社交属性相对较弱,属性往往是公共领域流量可控的平台。
快手强调真实性和包容性,去中心化,内容分发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被看到,降低了用户创作的心理门槛,对制作者更加友好;适合的产品形态是双栏选型,半主动,容错率高,引入“基尼系数”的概念来调节流量分布,适合长尾内容。
快手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但平台能控制的公域流量并不多,更适合私域流量沉淀。那个时候视频账号的口号是“记录真实生活”,更倾向于“生活沉淀”,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有点偏向快手最早的口号。
微信一直秉承“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的价值观,视频号会更加注重原创、个性化、个性化的价值内容,去中心化,门槛更低。
相比快手、快手的算法优势,视频号的核心优势在于基于熟人社交+算法的推荐机制,利用社交推荐弥补算法推荐的不足,构建全新的内容生态。
关于快手、快手、视频账号的区别,我大致整理了一张表格:
(部分数据来自东方证券)
2. 想到快手快手选9:16尺寸,视频号为什么选6:7尺寸?
上述豆快视频账号的价值观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产品形态上的?
快手和快手竖屏视频采用9:16的纵横比设计。此类视频全屏,无黑边,兼容性好,消费体验最佳。
视频号的竖屏尺寸为6:7。这种设计的后果是,如果视频小于 6:7 尺寸,则顶部和底部将被黑色背景填充。如果该比率大于此,则顶部和底部将被切断。
对于豆快KOL来说,如果他们想在视频账号上发布视频,视频要么被剪掉,要么被重新剪辑,但会增加发布门槛。为什么视频账号设计成单列与当前大牌互动?
尝试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回到文章开头,微信之所以成为视频号,是为了思考“社交关系链”。
那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1)帮助用户消费视频的同时,增强关系链,构建用户的社交关系思维
视频号的大小为 6:7。相比抖动,视频画面更小,视频上下空白界面兼顾了视频和文字。
乍一看,用户关注的焦点可能不仅仅是视频,还可能是评论下方你认识的朋友。内容本身被弱化,用户想看朋友喜欢什么。培养用户的心智,就是看朋友喜欢的内容。什么是。
2)增加用户与创作者的互动联系
如果仔细观察视频号、快手和快手,最直观的感受是除了视频内容外,视频的标题、地理位置、视频标签等信息都高亮显示,视频信息更加丰富。
而一些视频,视频的标题和相关信息占据了屏幕的1/3,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试图帮助用户和创作者建立关系,形成联系。
3. 视频号为什么选择单栏半沉浸而不是快手单栏全屏设计?
(快手、快手、视频账号的交互差异)
快手是单栏目、全屏沉浸式上下无脑交互,有利于消磨时间,提高用户时间。设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费者体验,着力打造“沉浸感”。
我不需要你主动找内容,我帮你筛选出优质的作品,你看看就好。
快手是双立柱设计。在交互方面,需要引导用户点击、关注、评论,形成粉丝积累,再回到内容创作者。除了阅读内容,“指导意见”是快手最重要的部分。核心交互行为。
如果您不喜欢该视频,您可以更改它并选择您喜欢的视频。
视频号目前是单栏目设计,不像快手的全面屏设计,也没有选择容错性高的快手双栏目设计,而是选择了半沉浸式,目前看起来不是很漂亮? 是什么原因?
首先,视频号不会用快手的内容打败快手,也不会以快手的方式超越快手。从上线的那一刻起,视频号就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基于社交关系链。
快手双栏瀑布虽然容错性很强,但视频号目前主要是社交推荐。用户未来可能没有消费朋友喜欢的内容的意愿。如果采用双立柱设计,问题会更明显,消耗会更弱。
另外,高容错不仅是快手双栏的形式,视频号的核心是社交推荐,即使朋友点赞的内容不喜欢,但因为是朋友推荐,所以只能可以说朋友的利益不同,因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容错性也很高。
五、拆解视频号过去的动作
视频账号的核心用户分为两类: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当然,用户可以随时切换,可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无论是豆快还是视频号,拆解内容社区产品时要解决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制作者:持续帮助内容制作者制作优质内容;消费者:继续帮助内容消费者更高效地获取合适的内容;平台:连接生产和消费:帮助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形成有效的互动,形成更好的成就感,形成联系。
围绕以上三点,拆解视频号过去和现在的所作所为:
1. 生产
生产主要解决生产工具和生产意愿的问题;如何降低用户发布的门槛,需要低门槛的创意工具。
再回头看看微信在生产端的一系列动作:收购Vue,推出妙见(猜测:内部可能是生产工具,做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有差距的)和豆快(初影,快影),差距不一样,如果两个月能赶上,收购Vue比内部工作更赚钱)。
2. 消费
消费的本质是“开源”,让用户有机会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访问视频账号。
快手一开始做“故事”时遇到的情况和Facebook遇到的情况很相似,包括微信“动态视频”。主要原因是它遇到了很大的消费问题,进而影响了生产。解决的办法是让更多的用户消费。
在视频被消费之前,它必须是可见的,并且必须有一个入口。视频号在发现页面的第二位,仅次于“朋友圈”。
最近做了几个版本迭代,可以在朋友圈、公众号、聊天场景中分享,都让视频号可见,在微信生态中获得更好的曝光度,扩大交流效率.
包括最近增加了一系列有助于打通公共领域流量的动作:公众号图片和文字可以插入视频号动态卡片,朋友圈添加了hashtag,搜索时可以搜索视频号,都是为了增强消耗。
3. 互动
内容消费者也是次要传播者。他们将朋友的点赞整合到传播页面中,他们可以看到朋友喜欢的内容,你喜欢的内容也会被朋友看到。此外,视频内容还支持一键关注、点赞和收藏。
总结一下视频账号过去做了什么:生产内容,消费内容,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效互动,加入二次传播。
六、目前视频号的问题
如果只看视频账号的现状,从生产、消费到互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各种问题。但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是“视频账号还没有帮助用户形成场景使用意识”,而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消费的具体问题:
1.视频号尚未帮助用户形成使用场景认知
与豆快这种独立的APP不同,视频号在微信的“发现标签”中仍然是一个“入口”,虽然它的地位仅次于朋友圈。
为了解决用户消费问题,微信也放弃了之前的克制。小红点的交互设计和增强点击的强力提醒在视频号上越来越明显。不过,如果能解决用户的消费问题,在冷启动期间就无所谓了。
在视频号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和心态之前,流量直接来自朋友圈。为了更好的让用户访问视频账号,视频账号入口的样式,以及小红点和朋友圈的设计,都几乎摸不着头脑。相同的。
这个设计背后,猜测是视频账号团队利用朋友圈入口的社交消费场景和心智,将其传递给视频账号。
朋友圈是朋友发布新消息的地方,入口处会有强力提醒;并且如果视频号里的朋友点赞了新内容,入口处也会有强烈的提醒。从大家不时打开朋友圈看有哪些朋友发了新闻,到视频号,看朋友们刚刚看过哪些视频,我也去看心理建设。
如果没有“视频号”三个字,大部分人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一天换个“视频号”和“朋友圈”的位置会更有趣。
虽然看起来视频账号团队设计的很巧妙,但如果仅仅以入口和风格为导向,将朋友圈用户的心思和使用转移到视频账号上还远远不够。
关于微信入口的想法,微信 PM 颜冰曾说过:
微信中的入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心化的,一种是去中心化的。集中入口主要是指标签页中的那些固定入口,分散入口主要是指在聊天和朋友圈中流动的消息,以及公众号上的文章。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入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场所,一类称为场景。一个地方就是一个地点,一个场景就是一个人有情况的地方。添加一个固定的发现入口只是一个地方,不能让用户使用它,所以它不是一个场景。
把一个地方变成一个场景,你需要做很多事情,要吸引人,让用户来来去去,否则,它只会是一个来来去去的地方,甚至比厕所还要糟糕。
微信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场景,比如公众号、聊天、朋友圈。与使用成熟的场景相比,使用站点构建场景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优势。
目前,视频账号仍是入口处,用户持续使用的场景尚未建立。
2. 好友点赞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好友点赞的内容不一定具有“消费价值”,或者消费价值很弱
目前,视频账号并没有帮助用户形成使用场景认知,这就是结果。这是什么原因?
本质是基于“社交推荐”的推荐内容目前不符合用户期望;好友点赞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好友点赞的内容并不一定具有“消费价值”,导致消费差、留存差,尤其是新用户留存率很低。
大胆点,我个人觉得“短视频社交其实并不是熟人社交,不是因为和你关系好我才看你的东西,更感兴趣”。在这个维度上,基于知识图谱和内容本身,用户感兴趣做的事情很少。
视频账号是基于对内容的探索和兴趣的分配。内容丰富后,用户不喜欢媒体平台。全生态建设。
另外,在思考基于熟人的视频账号社交分布和千人算法推荐之前,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脑海中的以下9大问题:
你觉得朋友喜欢重要吗?您是否因为朋友喜欢而进入视频帐户观看内容?如果是,视频账号好友点赞的内容是否符合预期?您一般喜欢您推荐朋友喜欢的视频吗?你真的在乎你的朋友喜欢什么视频吗?您每天关注朋友喜欢的视频的意愿有多强?有多少人因为看到朋友点赞的小红点进入视频账号,又因为不喜欢内容而离开视频账号?你是主要通过朋友圈分享视频号还是主动点击视频号入口浏览?你有隐私压力吗?担心你的喜欢被你的朋友看到?
视频号虽然是“社交推荐”+“个性化算法推荐”的双重推荐方式,但重点还是“社交推荐”。推荐朋友喜欢的内容真的是最有效的。推荐是最适合用户的内容吗??
就个人而言,我不这么认为;“微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熟人社交网络,中弱关系很多(普通朋友可能超过五六百)。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带来了社会推荐的难度。”
今年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提到,目前微信好友超过100万,好友5000人。想象一下,基于 100 个好友的推荐与基于 5000 人的社交推荐完全不同。
以我自己为例,我每次使用视频账号的消费体验都很差,很难一直浏览超过3个视频。
我随意拉下5-6个视频,包括音乐、微商讲座、电影、搞笑处理视频、生活小贴士、学习小贴士。虽然视频的种类很丰富,但都是一次性Show all,真的没兴趣。
感觉就像推荐朋友随机喜欢的内容一样。给我的感觉是乱七八糟的,各种尺寸的视频都被屏蔽了,导致消费体验很差(另外你可以仔细看视频号,有多少视频被上下黑屏屏蔽了,左右)的)。
目前尚不清楚视频账号的社交推荐逻辑是否会根据好友数量采取不同的推荐策略。我想它会有所不同。同时,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每个朋友的兴趣相对分散,这使得推荐比依靠算法推荐困难得多。
朋友喜欢和推荐第一个视频非常重要。快手和快手针对冷启动推荐视频做了很多A/B实验,直接影响用户的留存。视频编号目前未解决。
不可否认,社交推荐对视频账户的价值。视频帐户基于社交推荐。从0到2亿,足以证明社交推荐的价值。但是,如果一个视频账号想要从 2 亿日活跃用户增长到 4 亿,这取决于当前的社交推荐算法。,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大的挑战的。
(张小龙6月底在朋友圈公布了视频账号数据)
由于缺乏具体数据,什么应该是定量分析被简化为定性判断。
3. 单栏半沉浸式消费体验弱于豆快
快手拥有6亿的DAU,沉浸式的上下产品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用户的操作习惯,一旦用户的习惯想要改变,难度很大。
快手速成版除了依靠网赚模式外,还依靠单栏目沉浸式交互,快速突破1亿DAU,证明单栏目消费效率更高。
既要照顾快手老用户的使用习惯,又要考虑新用户的体验。快手今年最大的改版8.0 近几年,创新性的增加了选择标签,就是在不破坏老用户浏览习惯的同时,拓展新用户的浏览习惯。
在谈及快手如何在产品体验上追求极致时,快手张楠此前分享了“全屏高清、音乐、特效滤镜、个性化推荐”4个关键要素,在这四个方向上追求极致,做到最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专注于全面屏设计,快手团队将完全相同的短视频放在不同大小的位置上观看。全面屏的效果,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拉动用户身临其境,都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时,快手团队做了很多盲测,也得出了这个结论。
关于视频号的单栏形式,我之前也和视频号的产品经理沟通过。视频账号是半沉浸式的,牺牲了用户的完全沉浸式体验,突出封面标题,留出空间突出创作者和评论。
无论是通过信息和关系链的透露,比起快手沉浸更关注人多于内容,有利于社区氛围的形成,对方表示确实是这个原因。
但从消费体验来看,除了缺乏沉浸感,基本的消费感也落到了快手身上,而从时长来看,据我个人观察,视频账号的内容时长普遍高于快手。普通的 15 岁视频;加上视频支持暂停功能,让整个消费体验不够流畅。
我觉得现在视频号最尴尬的问题是,既没有快手单栏全屏沉浸带来的舒适感,也没有快手双栏的高容错性。快手至少可以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用户每次进入视频账号,当前可供消费的视频太少。即使是6:7的尺寸,一屏也能承载1.5~2个视频内容,但是单栏和快手双栏一屏显示4个视频,容错性不如快手双栏。
4. 基于社交推荐,个人点赞压力可能导致用户反馈有偏差,交互行为低
人们自然不喜欢被动地泄露自己的隐私。个人猜测,由于关系链的曝光,视频账号的互动率(评论、点赞)应该明显低于快手、快手;在快手和快手,大家可以随意评论和留言给美女和帅哥,但在视频号等内容中,熟人评论的互动性远弱于快手。
比如:豆快上有大量好看的视频,但是在视频号上,这样的内容却很少见,猜测依然是朋友点赞的压力。
(根据朋友点赞引起的问题)
七、视频号个人建议1.制作
产品方面:
生产端工具能达到的效果大家都差不多。现在主要是满足年轻用户,以拍摄能力为目标定位老年用户(比如阿姨爱拍,但缺少产品)。
不过,目前视频账号关注的不是生产,而是消费。首先,通过优质内容留住用户,解决用户愿意消费的问题是当前的重点。
2. 消费
1)增加算法推荐和社交圈推荐能力
视频账号在机器评测、视频理解、推荐系统、AB实验、数据科学等方面有很多功课要做。如何去噪,如何快速构建一套底层迭代的基础架构框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生产需要与消费、互动、点赞、评论相结合,可以激励作者增强创作意愿。一般来说,内容社区算法推荐的过程包括:
视频账号的核心是社交推荐。除了考虑传统的算法推荐之外,我们还应该重点探索基于社交关系链的兴趣和社交圈推荐,不仅是内容和用户的匹配,还有朋友和朋友的兴趣匹配。
从目前视频账号的推荐能力来看,还是比较粗糙的推荐算法。一次性向用户推荐不同内容的视频,难以消化,消费不佳。是否可以尝试“好友点赞”+“推荐页视频”的混合推荐,避免好友点赞内容消费不佳,并以推荐内容相互弥补?
另外,基于短视频社交推荐,除了微信,没有其他家庭尝试过,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需要加速。
“起步不足时,更需要加速。”
2)增强内容选择能力,探索其他品类,细化运营
从快手、快手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来看,内容化运营是所有追求用户时间增长的内容平台必须选择的路径。快手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运营,快手经历了无运营(2013-2016)→轻运营(2017-2018)→重运营(2019-2020))阶段。
两者现在都在更深入地运营,包括头部内容&垂直内容运营、明星运营、KOL运营等。
从目前的视频号推荐内容来看,运营策略和逻辑存在问题。
视频账号首先通过私域流量吸引用户。如果向社交媒体模式发展,就要选择内容,向优质产品发展。首先,它会满足用户的消费意愿。现在明明有流量导入,但无法保留。用户问题。
3)指导内容方向,加强运营介入
对于基于 UGC 内容的平台,当创作者和用户达到一定的基础时,仅仅依靠算法是不够的。
大多数内容制作者都在追逐流量。目前,个人经常在视频账号上看到非原创内容:电影转播、明星演唱会花絮、各种名人名言。这些视频的播放次数通常特别多。
这些内容在快手被严厉打击,轻者账号被降级,重者账号被封禁。
此类视频虽然具有一定的消费价值,但如果平台不干预和引导内容创作方向,则会出现大量视频出现在整个社区中获取流量,不利于社区的健康发展。
4)减轻好友点赞压力,增加推荐和关注权重
因为目前进入视频账号是“好友”点赞的页面,“好友点赞”留存率和推荐关注度哪个更高尚不清楚,但从目前的直观体验来看,好友点赞有社交价值,但不一定有消费价值.
可以弱化点赞的重行为,也可以是轻的形式,比如【28位好友观看此视频】、【99位好友关注】账号,这种轻社交压力不仅可以保证社交推荐,但同时。减少喜欢的压力。
(视频号目前为灰度,弱化好友点赞设计) 左图不显示好友点赞,但右图依然显示。
5)降低创作门槛,提高内容制作热情
快手早期的产品运营逻辑:
早期通过美拍邀请一批KOL,签约高颜值红人,强势营销,吸引第一波用户 → 以第一波用户为基础进行流量+官方挑战活动,吸引挖掘更多创意人才 人们来吃红利 → 将这些人的创作作为剧本,实现剧本数量的大规模增长 → 足够的剧本,解决内容同质化带来的留存问题 → 高留存产生更多流量,进一步加强内容创作者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个逻辑中,高价值、高质量的脚本提供了内容的可见性;脚本化的玩法和充足的滤镜,降低了用户的制作门槛,同时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视频号的口号是记录真实的生活,但目前从视频号的内容来看,真正愿意发布视频号的原创用户太少了。在后续的制作推广工作中,要提升运营能力,引导创作者如何创作视频,提高创作积极性。
6)添加跟随指南
个人猜测follow page的留存率高于推荐留存率,应该引导关注。比如在普通饲料卡账号头像右侧添加关注按钮;尤其是新用户引导用户关注优质账号内容。
另外,在关注页面,关注标签按照作者的纬度进行聚合,按照亲密度从高到低排序。预计用户在消费和关注作者的同时,对作者账号的印象会更加强烈。
关注高价值作者,是否直接引入切换同作者自动播放控件。
(目前已开始以下账户的聚合展示)
7)搜索/推荐优化
视频号目前在“推荐”中“搜索”,但现在感觉只有一个入口,没有有用的功能,也没有培养用户的心智。
快手的搜索经历了从“内容消费”到强化“搜索认知”的转变;2019年,在线搜索首页提供了热榜、横幅和垂直渠道的能力,补充了快手内容集中消费的产品场景,帮助用户在中心广场拥有良好的消费体验。
此外,2019年,快手在发现页面展示了多个垂直频道,包括游戏、汽车、海外、短剧、体育和vlog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体验。
目前,视频账号还处于早期阶段。可以考虑推荐页面,增加垂直内容,完善社区内容的品类,增加快速拓展品类的能力。满足不同用户对内容的消费需求,帮助用户拥有更好的消费体验。
信息的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随着微信社交关系的复杂化,如何利用社交优势最大化“算法推荐”+“社交推荐”的价值,视频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态产品与工具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工具产品只需要深入了解一点。如果用户体验足够好,用户就会留在平台上;生态产品最大的问题不是直接创造价值,而是供需一体化,间接创造价值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
与快手、快手相比,视频账号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交推荐。快手和快手被算法推荐,证明短视频可以拥有6亿的DAU。视频号此刻想要验证的是,是否也能通过社交推荐带来快手,甚至超过6亿DAU的规模。
如果社交推荐和算法推荐用得好,视频号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微信公众号,但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会加速用户在朋友圈的逃逸。
部分数据来自:东方证券、东兴证券。
本文来自个人思考总结,再次感谢:凯飞哥,卡卡老师,Hj哥。感谢您阅读本文。本文仅代表您自己的观点。欢迎微信讨论一些论点。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转发分享;如果你觉得文章无法下咽,那可能是我的表达能力和能力的问题。
下一篇有时间就说说快手故事失败和朋友圈视频失败的原因。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