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等特点挺好地顺应了中学生受众的网路社交须要,短视频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但因为中学生涉世未深,世界观和人生观仍未定型,极易遭到网路内容的影响。14岁男孩哲哲模仿短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的自制爆米花视频,结果发生爆燃不幸离世。在舆论压力下,“办公室小野”停更,但短视频与中学生的关系也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关键词】短视频;中学生;媒介素质;媒介依存
近些年来,刷网路短视频早已成了你们茶余饭后常做的事,而短视频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好多未成年人也迫不及待地随大流学习。2019年8月22日,四川内江14岁男孩哲哲与邻居家13岁男孩小雪模仿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结果使用的高含量酒精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三人被冻伤,其中哲哲因伤势过重殉职。这件事随即引爆网路,好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和视频平台。据《成都晚报》报道,“办公室小野”是中国最火的小吃视频博主之一。在舆论压力下,“办公室小野”虽然删掉了这条发布于2017年的视频,但短视频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为所有人叩响了警钟。
一、短视频:大众传播的主心骨,中学生人群青睐的信息传播神器
短视频就是短片视频,有15秒、1分钟、3分到5分钟的视频。短视频是主要依托于联通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与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方式。它融合了文字、语音和视频,可以愈发直观、立体地满足用户的抒发、沟通需求,满足人们展示与分享的诉求。
《2019中国网路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1]因为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等特点挺好地讨好了中学生受众的网路社交须要,短视频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根据短视频的相关用户画像来看,目前短视频用户主要是青年人群,按照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6月,中学生作为我国网民占比最高的群体,抢占了总数的26%,其中20%的中学生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列也接近10%。[2]短视频在给中学生提供多元化信息的同时,因为中学生涉世未深,世界观、价值观仍未定型,也极易遭到网路内容的影响,其常常对网路内容“单向化”吸收,加之有些平台本身欠缺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短视频对中学生的优劣影响、治理及引导方面展开阐述。
二、短视频对中学生成长和生活的正面影响
(一)短视频大众传播功能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门槛,推动社会知识信息良性循环
Web2.0时代革新了媒体形态,短视频在短短几年势如破竹,凭着平民化、社交性等特征收割了大批用户,尤其是短视频内容丰富多彩,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同样是学习知识、了解文化、增长见识、培养技能,创新的抒发方式、叙述方法,不但对中学生群体更有吸引力,但是也会大大提升青少年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效率。所以说,短视频平台这种优质内容,才能成为好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校区和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
同时,短视频还提供了一种为欠发达地区填补教育弱项的机会,中学生可以通过短视频了解在欠发达地区无法接触到的信息、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弥补知识鸿沟,增加知识获取成本。例如,中国科大学的新媒体团队“中科院之声”在抖音上开办帐号,发布来自科研一线的生动有趣的知识短视频,取得了不错的大众传播疗效,也吸引了好多中学生粉丝。
(二)低门槛短视频平台赋于中学生群体更多抒发权,满足中学生旺盛的创作与社交需求
互联网的草根化与无界性,在短视频上也得到彰显,短视频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为主要内容供应手段,致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群体也成为短视频的生产者。中学生用户群体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短视频的创作者、分享者;另外一种则是短视频的用户,或则说是消费者。后者并非是以营利为目的创作短视频,而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传授自己所把握的知识和技能,借此来享受分享的乐趣,同时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
中学生短视频创作者所创作的短视频内容,也愈加符合中学生用户的心理特征,紧贴她们的情感需求,才能充分释放中学生旺盛的抒发欲和表现欲,也愈发才能满足她们在网路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双重需求,以及她们的创作与社交需求。中学生也在短视频的分享互动中不断积累社会资本,展示自身个性,构建一种虚拟社交关系,获得社交的满足感。可以说,短视频给与了中学生更多的自我抒发机会与空间。
三、从痴迷到模仿,负面信息伤害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觉得“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在人格产生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而中学生正处于人格产生和社会化过程阶段,极易遭到外界影响。短视频因为传播和制做门槛低、成本低,粗俗化、庸俗化内容层出不穷,容易欺骗中学生,甚至一些视频涉及高危动作、猎奇抒发,导致中学生风险性模仿,严重害处其身心健康。
(一)海量信息吞没中的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指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4]短视频具有海量性和多媒体的特性,音视频的表现方式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轻松愉快的视觉剌激。中学生因为心理发展不成熟,谴责诱惑能力有限,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制而痴迷碎片化的娱乐之中,把本应是消闲娱乐之地看成逃避现实的庇佑所,沉迷于短视频所带来的“准社会互动”的满足感,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长此往年就养成孤单自闭的社会性格,习惯性地从媒介中寻求价值和行为认同,因而形成媒介依存症。
(二)粗俗泛娱乐化内容侵蚀主流价值观
短视频似乎信息量庞大,却因为草根化特性促使其内容参差不齐,大多靠猎奇、刺激、低俗、娱乐等内容来捉住受众的注意力,而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发育不健全,对内容的好坏无法辨认,未能作出正确价值判别。
(三)盲目从众的模仿导致现实伤害
从抖音平台的内容生产流程来看,短视频大多是借助引起UGC模仿传播的疗效,来评价其火热的程度,但盲目的模仿会导致中学生的心理或身体的直接伤害。一是在网路集群的引导和暗示下,中学生为了获得归属感和团结感,会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盲目随大流,尤其是作为粉丝群体进行的非理性群体行为,导致行为失范;二是中学生在缺少分辨能力与好奇心强的心理驱动下,会对一些危险的专业动作或正确或错误的模仿,容易导致对身体的直接伤害。
(四)消费主义培养受众商品论认知
短视频作为信息产业中的一种商业方式,参杂着大量的消费信息,弥漫着物质至上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学生参与其中会过早被商业化、消费化价值观所引导,成为一种被消费的商品,被走私注意力而接受广告。同时,又接受视频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将物质作为人生拼搏的目标,产生畸形价值观,进而成为资本的奴役。
(五)个性化推荐引起中学生信息茧房
日本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受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枷锁于像蚕茧通常的“茧房”中。目前,短视频平台大多是迎合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算法推介来推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信息茧房的产生。对中学生而言,信息茧房不仅会限制其自身的知识广度和视野,更会影响其心理和价值观健康。深陷信息茧房,抵触自身不感兴趣的内容,会使中学生冷漠公众议程,回避对公众议程的关心和讨论,消弱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常年处于信息茧房中,都会使错误心理、错误思想、错误的价值观被进一步加强,容易视野窄小、偏执自负、盲信随大流,孳生中学生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个人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四、多管齐下,整治短视频生产和上映顽疾
目前,短视频作为盛极一时的传播媒介一直存在多种弊病,而用户的年青化也促使这种恶果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办公室小野”的停更并不是问题解决的办法,针对短视频顽疾的症结采取有效举措才是关键。从2018年开始,国家加强了对短视频的整治,相关的短视频平台也颁布了多种治理举措。随着5G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必定迎来新一波发展高潮,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保护网路用户主体之一的中学生的发展,主流媒体、平台、行业、个体应当合力规范短视频市场。
(一)主流媒体:自觉成为短视频领域的价值典范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主流媒体仍在产生共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主流媒体应主动借助短视频传播方法,与短视频平台举办合作,利用本身在传播内容质量和深度上的优势,以改变传播代词、丰富传播内容与提高紧贴性等来获得短视频用户的关注,促使优质内容与思想内核凭着“国民流量”来广泛传播,提高在行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内容创新的行业典范。如《人民晚报》新媒体频道筹建短视频平台,定期更新“祖国70华诞”活动动态,传递核心价值观。《新闻联播》也入驻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发挥主流媒体的公共服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短视频行业带来了汋汋清流,优化了内容市场,防止了“泛娱乐化”趋势。
上海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大学执行主任喻国明院士觉得,主流媒体应主动搭建起普通抒发者与精英抒发者之间的沟通平台,产生良好的媒介生态[5],以“泛众化”的传播框架,引导社会内容生产转向良性、积极、正面的抒发互动,在保证短视频满足普通抒发者情感抒发、参与协作和降低社会资本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质量上的引导,呼吁全民范围内对短视频平台进行监督。
(二)行业: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保护特定人群
因为短视频行业恶性风波频发,短视频内容的规范也成为短视频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上海学院杜骏飞院士觉得,针对短视频对中学生的影响,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理念应是人本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短视频本身也是大众媒介的一部份,须要认识到自身对中学生可能形成的影响和社会职责。
按照日本学者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媒介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常年的、潜移默化的。短视频对于正处于人格产生和社会化过程的中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短视频内容也会常年地影响中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因而快手热门出人命事件,严格规制短视频中有可能害处青少年的内容,颁布保护中学生使用短视频的举措,是短视频行业的当务之急。目前,YouTube推行13岁以下中学生保护举措快手热门出人命事件,抖音上线的“风险提示系统”和“时间管理系统”,快手上线的“家长控制模式”和未成年人过滤内容池等,都迈出了保护中学生的第一步。
2019年年初,中国网路视听节目服务商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初审标准条例》,进一步明晰了短视频的内容传播要求。
(三)平台:看清性质,注重导向,严格把关
随着短视频成为大众主流娱乐形式和网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短视频平台方应意识到,短视频也是大众媒介的一部份,它一方面是经济实体,另一方面也是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因而,平台方不能只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还应发挥短视频作为大众媒介本身的社会环境检测、协调社会关系和弘扬文化遗产等功能,处理好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治理短视频顽疾不是要将其抹杀,而是要合理借助短视频传播正面向上的内容,教育大众,正确引导舆论。
平台作为短视频的直接管理方,还应强化行业自律,拟定更为严格的内容管理规则,可借助编辑加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短视频内容的把关和初审,检测涉及特定敏感画面或则语音的短视频内容,提升把关和初审效率,优化短视频内容,增加粗俗内容的流出量,但是可以通过构建用户投诉举报制度来降低约束力,发挥平台自身的自我净化功能。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渐趋饱和,只有优质内容才会提高平台的竞争力,因而,平台方应通过好的用户奖励机制引导用户生产优质内容,疏远不良内容。
(四)个体:增强中学生的个人媒介素质
所谓媒介素质,就是公众借助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技巧与心态、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提升中学生的媒介素质是治理短视频顽疾的关键,而治理短视频顽疾的当务之急是提升中学生认知、参与、适应媒介的能力。目前,不少中学生的媒介素质与之运用媒介的能力仍不匹配。一方面,中学应举办媒介素质相关课程,引导中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也应重视对中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判别是非的能力,同时,给与女儿适当的关爱,而不是让其从网路中找寻心理归属。
其实,从社会大环境到新政法规再到平台自身,探求短视频行业规范化的步伐未曾停下。无论从那个层面来说,未来短视频行业必然会越来越规范。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媒介方式,我们应当保持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将其存在的问题解决,让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中学生的茁壮成长推动。
参考文献:
[1]2018年中国网路视频用户规模数据剖析: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90302/1100031142603.shtml.
[2]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930850.html.
[3]杜瑾.从传播学看现今中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J].新闻爱好者,2014(1):20-22.
[4]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A%92%E4%BB%8B%E4%BE%9D%E5%AD%9.8%E7%97%87/8394517?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