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药品安全• 法律保护
□本报记者温丽娟
卡通/李小军
戈悦收到货后傻眼了——“快打手”在直播间抢到的那盒荔枝体积小,味道淡。一些贝壳已经变成黄色、棕色,甚至发霉了。记忆中的“永兴荔枝王”完全不一样了。
葛悦曾多次前往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工作。当地独特的火山土壤让荔枝颇有名气,优质的荔枝价格也不便宜。听到主播在直播间喊“又大又饱”“全网最低价”“买了不亏”,葛悦动了心,花89元买了3斤荔枝. .
和葛悦一样,在直播间买菜后直接说“苦”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近年来,直播带货行业就像一列快车,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直播带货整体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不少食品企业在直播的帮助下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数据显示,消费者通过直播购买食品的比例为55.74%。
不过,《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随着巨大的市场红利和网络直播等新型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个人餐饮业务的门槛已经降低,更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直播等渠道销售食物。小作坊贴牌产品和“三无”产品频频出现。夸大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安全隐患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买家收到货后很烦
“绝对新鲜”“几乎鸡蛋大小”……葛悦事后回忆自己的冲动下单的原因与主播在镜头前开壳让观众感受有关荔枝肉的嫩度,拿着旁边的鸡蛋比较大小。直观的视觉冲击,让葛越相信这家店是在卖“永兴荔枝王”。后来,他意识到这家商店用滤镜和借用相机制造了一种视觉错觉。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在直播间购买过食品的京津消费者。美食的诱惑,以便下单。
“你看老铁,拔出来的丝都是阿胶,满满的都是胶原蛋白。”一位主播在镜头前用开水融化了阿胶古元糕,然后用勺子舀了出来。他舀了一勺,指了指被拉出来的电线,当场解释道。有消费者立即跟进,在评论区留言,“这个好,我们下单吧。”
记者最近看了10场关于阿胶谷元糕的直播低价粉丝 自助下单,发现像这样强调拉丝效果的主播并不多。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固原糕的拉丝效果主要靠麦芽糊精或麦芽糖浆,它富含糖分,平时可以用来增加食物的黏度。
这些主播还利用一系列可以治愈疾病等效果的口号进行宣传,将自己销售的产品披在保健食品甚至药品的外衣上。比如,有主播声称“吃阿胶糕可以补气血,补肝肾,晚上睡得更好”。一个疗程两个月无任何副作用。”
记者注意到,这些主播售卖的阿胶固元糕外包装上没有保健食品标识、批号、药品标识,只有普通食品。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和《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普通食品不能宣传疾病防治的功效。
除了直观的优势,“便宜”是直播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史无前例的活动价格”、“今天为了回馈老铁,不要钱了”等等,几乎成了直播带货的统一词。在强调高性价比的基础上,通过“限低价”、“事件秒杀”等语言引导诱导消费者下单。
葛悦曾多次在直播间冲动下单,只因她“被主播的激情感染,不马上抢,几秒就没了”。但第二天他发现,直播间同款产品的价格依然是“历史最低价”,依然是“秒杀”。
三无产品充斥市场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酥肉块在滚烫的油锅里翻滚,主播超10万粉丝手持摄像机,展示工作人员现场烹饪,偶尔用筷子夹起酥肉品尝,让观众感受到酥肉的酥脆;在另一个卖煎饼的直播间,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煎饼,主播指着煎饼不停地解释“纯粗粮做的”“不加一粒糖”,他拿起了整个煎饼兴致勃勃地用手指反复揉捏,让观众看到“软不软”。
如今,越来越多的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家庭作坊生产的食品进入直播间,越来越多的主播选择走进生产车间,直接呈现食品加工过程在直播间。镜头下,突出做事和交付的新鲜感。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边卖边卖的企业,很多都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只为小作坊生产;内容、保质期等信息未明示;有些商家甚至直接用塑料饭盒包装出售。
不久前,家住河南平顶山的徐强在直播平台上买了一盒手工麻辣条。货到后,他发现手工麻辣条的包装极其简单,只用塑料封口就打包寄出。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制造商等信息不详。徐强咨询当地监管部门后得知,该产品为预包装食品,商家的包装方式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然后他选择向商家投诉,要求赔偿。
根据《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的包装应当有标签,标签上应当注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成分表;生产者的姓名、地址和联系信息;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储存条件;国家标准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号等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进入直播间的商家即使有生产许可证,但其所售食品的安全性也不容乐观。
在一个实时点赞过万的直播间,主播在售卖时下流行的酸辣无骨鸡爪,“200克9.9元,包邮”。当记者询问是否有生产许可证或营业执照时,对方回答“有”并出示给记者。在视频左下角可实时滚动的评论区,有消费者评论称收到的鸡爪有腥味,怀疑商家将烂鸡爪切掉再出售.
“如果直播食品中存在‘三无’产品、虚假宣传、甚至主播卖狗肉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电子商务等法律等法律法规,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承担责任,因此,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网络直播平台、直播带货的直播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或补充责任。”北京金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建龙表示。
多管齐下加强监管
确保流通环节的安全
食品安全不是小事。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规范活食配送,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拉紧安全栅栏。
在治理方面,自2020年7月起,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保障美好生活”专项督查活动,重点督促“网红代言”和“直播”广播外卖”这种新形式的线上销售,存在食品安全漏洞。
在管理上,针对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从平台备案牌照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直播内容审核制度的建立到内容日志信息的履行保留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督管理、自律等纪律制度不断完善。
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规定了网络消费合同的权利义务,明确责任主体认定、直播营销民事责任、外卖餐饮民事责任等;同月,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违规违规行为等问题作出相应的原则性规定。
面对密集出台的法规政策,为何仍有不少主播和直播间经营者冒风险,频频乱象?
更多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一方面,网络食品销售平台供应商和投诉管理尚不完善。除了少数大型第三方网络食品交易平台外,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公众号加入了网络食品销售的行列。但是,这些渠道往往难以配备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供应商访问主要基于文件审查。现场审核难以进行或流于形式。名单撤消公示、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落实不到位。
另一方面,由于食品上网门槛低,自制和自销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期的标注是随机的,对普通食品进行虚假或夸大功能宣传的情况屡见不鲜。个体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政府监管和消费者索赔难上加难。
“非法食品是现场配送的。具有点多、覆盖面广、频发等特点,经营主体具有多样性、链条长、混杂等特点,经营行为具有感性、价格低等卖点,消费者有很多弱点,冲动、软弱等弱点,电子证据有发现,但消费者维权有意识、证明、能力等痛点,多重因素叠加,难以应对生活乱象送外卖。”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刚说。
受访专家建议,要解决网络营销新方式带来的食品健康安全问题,首先要规范这种新营销方式,即通过直播带货;二是加强网络食品经营平台和个人准入审查备案,强化网络第三方平台对网络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大网络食品经营者的网络检查和产品抽检频次,促进融合协调发展传统食品业务和在线食品业务。
p>
皮建龙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平台内容管理、人员管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连带或补充赔偿责任;完善准入标准,完善诚信评价机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规范自有平台支付和订单跟踪系统,约束商户建立完善的售后机制。
从治理的角度,皮建龙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对广告、产品和服务质量、售后服务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和侵权行为及时依法查处。
“建议多部门协同,全面实施综合治理。”胡刚表示,加强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灵活措施和行政查处、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标本兼治。根本原因;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发布行业自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夯实平台企业责任,引导和督促平台企业以身作则;发挥消费者协会的力量,实施公益诉讼治理。
浙江大学国际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潘鹤林从消费者层面提出建议: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降低消费者因网络而举证的复杂性食品销售商信息由此产生的申报和索赔困难,促使消费者及时质疑产品质量安全,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
“无论销售渠道和方式多么新潮低价粉丝 自助下单,我们都不能减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直播不能危及食品安全。只有守住法治底线,才能长远发展。”潘鹤林说。
(葛越、许强为文中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