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视链”一词的兴起源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的一篇报道,《蔑视链——对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优越感的社会心理分析》。各种鄙视链从现实蔓延到网络。不管承认与否,我们都被有意无意地拉入了鄙视链的某一层,鄙视他人或被他人鄙视。在蔑视链的普及中,除了蔑视,我们不会有任何收获。
奇怪的圈子: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蔑视链
1、互联网产业鄙视链
国内互联网公司中:BAT>老牌互联网公司>新三板>A\B轮融资>天使轮>零融资
中国的互联网属于你,属于我们qq技术好基友,但归根结底是属于BAT的。2015年,社交帝国腾讯交出千亿成绩单;阿里加大对媒体、音乐、金融等周边业务的投入,不断拓展自己的版图;百度通过百度钱包、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等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支付生态闭环。
三大互联网巨头仿佛站在国内互联网之巅观望群雄,势不可挡。良好的福利、更多的钱、广阔的前景,让BAT成为了互联网公司鄙视链的顶端——虽然寂寞,但特别光彩。
十年是一道坎。2005年到2015年,一些老牌互联网公司陷入十年魔咒,逐渐没落。想到曾经声名显赫的四大门户,他们只能感叹自己没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分一杯羹,浪费了时间的闪电般的速度将他们拍死在沙滩上,但即便如此,他们并没有鄙视刚刚获得融资或刚刚起步的小型创业公司。
死骆驼也比马大。
互联网公司内部:技术 > 营销 > 产品 > 运营 > 编辑
在各个招聘网站上与互联网相关的职业中,技术职位的起薪无疑是最高的,对应的专业是理工科。互联网。
技术内部也存在一连串的蔑视。写iOS的工程师鄙视写Android的工程师,写Android的工程师鄙视写Windows Phone的工程师。做程序开发的鄙视做前端测试的,做前端测试的鄙视写代码的,做编码的鄙视做设计的,每一层都摆出一副冷冰冰的态度,“什么是你在做什么?是技术的核心”。
作为客户与公司产品沟通的重要环节,营销和产品部门每天都面临着严峻和困难的甲方,向运营和编辑传达各种需求,修改,修改,修改,无休止的修改。
作为鄙视链最底层的编辑,加班加点工资低,单身狗多,被所有互联网职业鄙视。
2、互联网产品鄙视链
搜索引擎:谷歌>百度>必应、搜狗、搜搜、360搜索>立即(人)
客观地说,谷歌搜索在用户体验、页面布局和广告方面都比百度更认真。使用谷歌搜索的优越性更加明显。谷歌搜索引擎需要软件才能打开墙,这是不可见的。中产阶级进步了很多。
不过,与微软的必应搜索以及搜狗、搜搜、360搜索的后起之秀相比,百度的用户量无疑是巨大的,百度粉丝自然不会看不起小众搜索引擎。
至于即时搜索,以前称为人民搜索,到底是什么鬼?
游戏:单机>国外PC单机>国外网游>国内网游>网页游戏、QQ游戏
要在游戏行业传播强制生存指南,首先需要懂英文,然后才能恰当地调用游戏。比如StarCraft的缩写不是StarCraft而是StarCraft,既是外来又是自成一体。
游戏圈里的游戏术语你怎么不知道?只知道特殊的怪物被称为BOSS是无知的。让魔兽世界的玩家告诉你,多出来的怪物叫ADD,仇恨叫OT,范围伤害魔法叫AOE。
视频:Netflix>Youtube>B站A站>优酷土豆爱奇艺等国内主流视频网站
即使你翻墙,Netflix 也可能看不到它。只对部分地区开放的Netflix,不仅封杀VPN,还必须成为英美剧的付费用户。难怪翻墙就能看的Youtube被Netflix鄙视。
国内AB站用户标榜为小众二次元群体,购买版权、制作低价网剧。
邮箱:Gmail>163邮箱>QQ邮箱
某科技博客主编在微博上宣称,QQ邮箱和163邮箱不欢迎投递求职简历——但事实上,这两个是国内用户最多的邮箱服务。这件事情甚至在知乎上闹得沸沸扬扬,gmail用户和QQ邮箱用户争吵不休。
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我们的用户”是一种高层的自嘲,但在实践中,开发者难免会陷入对这些用户的鄙视链。
其他:浏览器鄙视链:谷歌Chrome、火狐>苹果Safari、Opera>旅游>IE系列>360等国内山寨
手机鄙视链:苹果>小米>HTC>三星>索尼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联想>中兴>复印机
杀毒软件鄙视链:AVAST>ESET>卡巴斯基>诺顿>瑞星>金山毒霸>360>QQ杀毒
3、互联网社交鄙视链
微博鄙视链:Twitter/Fanfo>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天涯微博等微博
论坛鄙视链:豆瓣 > 天涯 > 猫铺 > 贴吧 > 传送门论坛
聊天工具鄙视链:Gtalk>MSN>微信>QQ>飞信
国际社交产品总能毫无悬念地登上榜首,而大部分用户会觉得国货是山寨货,根本不值一提。
此外,知乎鄙视上述所有社交网络,不使用任何社交网站的人最有优越感。
4、网红,网购鄙视连锁店
网红:卖知识的 > 卖笑话的 > 卖衣服的 > 自拍的 > 动物网红
著名微博网红“王可可是婊子”(国民老公王思聪家的狗)粉丝数条街,好友“韩寒的马达加斯加”的文艺气息也很吸睛。
你不懂动物网红的世界。
网购:海淘>跨境电商>淘宝>拍拍>京东商城>万科>当当>优品>一号店
现在网购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对比。
互联网鄙视链形成的背后——社区
英剧之所以被网友推崇到“鄙视链”顶端,根本原因在于其小众利益带来的优越感。就像在民谣圈里,以李治、万晓莉为代表,酒吧歌成为了伪装与反斗的分界线。校园民谣、城市民谣和最近选举节目中被吹捧的民谣已成为实验。民谣、抗议民谣、地方民谣qq技术好基友,都是在播放地下民谣时不屑一顾的产品。
小众文化一般只满足小用户的需求,不迎合大众的利益。有网友将鄙视链人群分为“自然”鄙视、“追风”鄙视、“假装”鄙视三种。
第一类人由于行为习惯或成长环境的差异,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同龄人或圈子时,加剧了对通俗意义上的流行文化的厌恶和不认同,进而形成反抗或蔑视;第二类人是自己对小众文化圈的向往自然鄙视。当一个人想要融入一个圈子时,就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然后顺势而为,形成蔑视。事实上,这个人自己并不了解他所鄙视的东西;最后一个人群只是想与他人区分开来以获得满足感,并通过批评他人来表现自己的不同。
线下圈子是互联网思维中的社区。他们因为共同的目标或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社区成员和社区发起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精神一致性。社区需要一个精神领袖,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聚集在身边的人,比如罗辑思的罗振宇、企鹅美食指南的王晓涵、吴晓波频道的吴晓波。
通过罗振宇所说的不断的“洗衣粉”,终于积累了一批忠实的核心粉丝。这些核心会员鄙视普通会员,普通会员鄙视免费用户,免费用户鄙视没看过罗辑思维的人。一层一层,优越感越来越高。
蔑视链暴力与网络暴力共生下的互联网
阿毛着急,阿狗思绪万千。不一定是谁天真,谁比谁浅。毕竟,每个人都在同一场大雨中。
年初的“迪巴远征”活动轰动一时。这种大规模的翻墙刷FB评论的集体行为,被不少评论家视为暴民、平庸,或者贴上“直男癌”、“屌丝”的标签。与此同时,声讨网络暴力的精英们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鄙视链式暴力的恶性循环。
不少“迪吧科考”事件的批评者习惯性地将中小学教育作为民族主义思想宣传的佐证。由于年龄的差距,很多批评者对中小学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8世纪。 @0、 1990 年代,或者只是从书籍和自我成人的批判眼世界产生的刻板印象来解释这一事件。
结语
身处同一个比特世界的我们,都被轻视链暴力和反对网络暴力所包裹。在嘈杂的是非判断中,你是否失去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