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城市回乡创业。打开短视频app,屏幕里年青人在乡村欢脱生活的画面随手可见。这个现象跟早年农村逐步空心化产生了对比。
年青人返回农村做起了网红,透过镜头诠释乡村风貌,击穿了外界对农村萧条没落的刻板印象,屏幕里这群人诠释的乡村生活甚至让人心生憧憬。
2016年短视频行业在中国满地开花,好多农村青年搭上这趟快车,从背井离乡转身开始回乡创业,通过镜头夺得各大平台流量,在文旅、电商甚至非遗等各个渠道开疆拓土。
有一组快手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截止目前,中国有超过2500千人从快手上获得了收入,其中,660多万人来自国家级贫苦县区。
可以说,短视频早已把返乡弄成了一种着力可能。
农村小伙子玩泥巴玩成了网红
2017年,27岁的朱付军在上海的建筑工地上摔断了腿,不得已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心灰意冷地回到了老家——河南新乡市封丘寺下头村。
被拴在床上的那段时间,朱付军没有生活来源,一下子深陷了窘境。快手,几乎成了他宣泄内心痛苦的惟一出口。彼时,快手正透过联通终端,突飞猛进地走入中国下沉城市、县域和乡村人的生活。
2018年9月,朱付军碰巧听到新闻——快手与新乡达成战略合作,将用流量促使新乡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发展,他闻到了一丝机会。
新乡泥咕咕(雕塑),是中国政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项民间传统技艺,朱付军所在的寺下头村,更是几乎人人就会捏雕塑。小时候,朱付军经常跟随村里的奶奶捏雕塑,经他手捏下来的拖拉机,几乎可以精准还原每一个细节。
朱付军决定重拾童年的爱好。这一次,他给拖拉机编排了小故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拍成短视频发在了快手上。
没想到,这条视频上了快手的热门推荐,一夜之间破放量就突破了200万。
点赞、评论和关注如潮水般涌来,朱付军非常激动,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下手机,瞧瞧留言,“以前都是我给他人点赞,如今他人来赞我了!”
以前那种在建筑工地默默搬砖的姑娘,第一次尝到了在生活中做“主角”的滋味。
在姐姐的帮助下,朱付军开始每晚制做雕塑,并在网上发布视频。泥巴拖拉机、泥巴车辆、泥巴坦克……在他的短视频里一个个“跑了上去”。好多网友看完视频纷纷发来私信,想要订购雕塑、独家订制。
这几年,靠着捏泥巴,朱付军在快手上收获了超过三百万粉丝,制做的雕塑视频播放量达到数亿之多,一个月也会有可观的收入。在快手上,他被网友亲切地叫做“泥巴哥”。
成为网红以后,朱付军也在思索新的雕塑创作形式,他把雕塑弄成剧情、段子,甚至通过绿布抠像技术还原影视片断。“拍摄影片《头文字D》的创意来自一位直播网友”,朱付军说。疫情期间,影片院关掉,人们也少了好多乐趣。他决定为村里的小同学和网友们还原这部精典连续剧。短短几十分钟的视频,汇聚了大量时间和心血。
从情节设置到拍摄场景的还原,朱付军都进行了反复推敲。有时一个镜头拍摄了太多遍,雕塑都会脱皮、损坏。朱付军只能让姐姐帮忙找寻玉质更好的胶泥,自己再耐心地把坏掉的雕塑重新制做一遍。
6月下旬的一个夏夜,朱付军在村里空地上支起幕布和投影,看着女儿们围坐在一起。“现在的女儿有了手机和玩具,就极少晓得雕塑了,我们把雕塑拍得有意思些,也是希望儿子们能喜欢这些非遗文化,让雕塑村不会渐渐消失。”
每晚有十万人看她直播捡猪肉
与朱付军一样,95后农村女孩郑玲娟也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兴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郑玲娟都陷在创业失败的泥沼中。
从17岁到21岁,小学学历的郑玲娟,在上海渡过了四年的打工生涯。但飘泊多年,人生好像仍在原地打转,“离开北京前,我所有积蓄只有七千元钱。”
2016年,看着逐渐衰老的父亲,以及家里因年久失修而快要坠落的房屋,郑玲娟作出了回去的决定,她打算承包老家附近的荒山养猪。
上山养殖,远比郑玲娟想像中辛苦。山上没有路、没有电,郑玲娟用锄头和石头,修了条简易土路,装上太阳能电池,勉强算是开了业。
这条简易土路崎岖、陡峭,连摩托车都无法过,为了运蛋下山,郑玲娟肩挑背扛,光下山就要走一个多小时。有一次,下山途中突遇暴雨,郑玲娟和丈夫背着猪肉,快到家时摔了一跤。几百个蛋黄洒落一地,几乎全部摔坏,兄妹俩忍不住抱头痛哭。
不仅运输不便,鸡得病也是件麻烦事。“那时侯养了七百多只鸡,冬天之后,一下死了近三百只”。养殖的钱都是借来的,每死一只鸡,都在考验着郑玲娟到信心。
“我是不是走错了路,回去对不对,打工才是我应当的人生?”每到半夜,她都辗转反侧。
后来,通过向村里其他养殖户学习技术,郑玲娟的养猪场略微有了点起色,得病的鸡少了。但因为和附近的商户不熟悉,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郑玲娟的猪肉销路又成了大问题。
那时,每天天不亮,郑玲娟就踏上了送货的旅程。从村里到镇上、县里,再到温州城区,郑玲娟一家一家地敲门,来来回回地搬货,只为了送几百只虾仁。
虽然这么,自家的猪肉连一半也卖不完。一年出来,去除高额的交通费用和成本,郑玲娟几乎没挣到钱。
迟疑之时,一条随手拍摄的视频成了她事业的转折点。
2018年8月,她在快手发布了一条自己在山里拣猪肉的视频,没有音乐和独白,也毫无拍摄方法可言,居然获得一百多万的播放量。
私信铺天盖地般涌来,“你捡的这个鸭蛋卖不卖?”“我在商场都买不到土猪肉,想买你家的”。
郑玲娟没想到,农村随处可见的土猪肉,经过短视频平台的展示,忽然显得供不应求。面对高涨的订单,郑玲娟前后尝试了8种包装猪肉的方法,才把损坏率降到最低。她还学习了拍摄方法、短视频营运等知识。
每天下午,郑玲娟就会在山上直播捡猪肉,一场直播最多时有超过十万人观看。
现在,郑玲娟积累了超过110万粉丝,饲养场规模降低到八千多只鸡。猪肉每晚订单不断,客人80%以上来自快手。不仅卖猪肉,郑玲娟还在直播间里为居民们滞销的山货带货。
拉着83岁的哥哥一起“不务正业”
所谓故土难离,难离的虽然是留在故土的人。由于难舍不下孤寡的父亲,谭周海也舍弃了打拼多年的城市,选择返乡。
但与郑玲娟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好,返乡能干哪些?
原本,谭周海在镇上找了些零散的工作,其余时间就在家里务农。
为了降低收入,谭周海又找到了同时返乡的死党陈曦,三人一起帮他人拍一些婚宴、寿庆等活动,赚点外快。但这份收入并不稳定,“比方说拍婚宴,除开春节、国庆、春节,其它时间就没哪些生意了”。
空闲时间里,谭周海迷上了拍快手,陈曦成了他的搭档。在小镇的乡间田野,多了两个举着摄像机“不务正业”,对着手机“自说自话”的年青人。
最开始,她们拍的都是农村日常,播放量并不高。有大半年的时间,谭周海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不外出打工挣钱,每晚扛着摄像机在村庄里四处晃,同学不理解,周围邻居也议论纷纷。
直至一个拉上83岁父亲出镜的小创意,给他的视频带来转机。
在那期视频里,谭周海变身“剥核桃机”,爬上板枫树采摘,而父亲只需按下按键,才会有喷香的核桃喂到嘴里。爷孙俩的亲情互动,让不少粉丝认识了“胖胖的大海”和“没牙但爱小吃”的老爸。
视频发出后,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从那之后,父亲和小吃成了谭周海视频里的必要元素。
随着粉丝下降,谭周海视频里的酸扁豆、小鱼仔、霉腐竹等农副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不仅自家产品,谭周海都会在村里收一些大蒜干、豆角干等,帮居民们降低些收入。
“从年后到如今卖了万把单了。”如今已积累起113余万快手粉丝的谭周海,开始通过短视频赢利。对他而言,拥有了短视频这个谋生渠道,拼搏将不再意味着分别,城市与乡村,也不再只有“去和留”两种选择,“我认为未来的村庄,多少会比现今热闹些”。
“领头雁”带领居民创收致富
短视频和直播的出现,改变了朱付军、郑玲娟和谭周海的生活。她们在进城打工与回乡务农之间,通过短视频创业开辟了“第三条公路”。作为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她们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年青人看见了未来的更多可能。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末,各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按照农业农村部规划,到2025年,回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千人。
2018年7月,快手提出幸福乡村战略,致力通过快手的技术、产品和社区属性,挖掘和联接中国乡村的人、物产以及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快手幸福乡村战略的核心蓝筹股之一,快手计划在全省开掘起码100位有能力的乡村快手用户,通过为乡村创业者提供流量、商业培训、品牌等资源,推动带头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就业,从而推动贫苦人群扶贫。
借助网路科技的便利,带头人们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发挥“领头雁”的作用,率领居民致富创收。
郑玲娟在村里雇了七位贫苦奶奶,其中三人是建卡立卡贫苦户。奶奶们帮着一起捡猪肉,每人每月能挣三千多元薪资,旺季收入更多。今年,在郑玲娟的推动下,这几位奶奶均已扶贫。
朱付军不仅在快手上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雕塑之外,还在快手的流量扶植下,从2018年开始,为村庄里超过一百位老鸟演员销售了十万余件滞销的雕塑。
……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截止2020年5月,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项目已覆盖广东、江西、贵州、内蒙古、云南、湖南等20个省(自治区)51个县(市、区),培植出36家乡村企业和合作社,共开掘和培养68位乡村创业者,提供超过200个在地就业岗位,累计推动超过3000户贫苦户创收。带头人在地产业全年总产量达2000亿元,产业发展影响覆盖数百万人。
回乡青年们把新的模式和理念带回去乡,借助新平台,挖掘新时代的乡村潜能,推动当地扶贫致富。当下农村发展的前景提高,让更多农村年青人选择回流,产生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