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调查发现,超过 70% 的大学生会使用 emoji 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超过 60% 的受访者认为 emoji 便于表达友好,习惯于使用 emoji 来缓解尴尬。
图片来自网络
互联网为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图片甚至动画的传播变得简单易行,全人类正在进入读图时代。在此基础上,表情符号作为副语言的扩展是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可以看作是在线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但随着各种表情包层出不穷,它们的潜台词也越来越丰富,难以捉摸。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表达方式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表达方式更加晦涩。
例如,表情符号“微笑”最流行的解释是它表达了内心的喜悦,而不是夸张的笑声。但有人解释说,“如果你仔细看这个表情的眼睛,眼轮匝肌(眼角附近的肌肉)不动,口轮匝肌(嘴角附近的肌肉)收紧,这是一个信号挤出一个微笑。”所以,在长辈眼里,这个表情是微笑和鼓励,而在年轻人眼里,则是“尴尬而礼貌的微笑”或者“轻蔑、嘲讽,甚至憎恨”。
同样,“微笑挥手”表情包,表面上是“微笑说再见”的意思,但在年轻人眼里,却是“再见,不,请快走”的意思。
一个知道真相消息来源可靠吗表情包,不说“原来如此!”的中年人。并附上翻白眼表情包。
年轻人有自己的一套社交语言代码。对他们来说,文字是理性的,而表情符号是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是跨语言的、纯粹的。有了表情符号,一些自称“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变成了上下飞舞的网络社交蝴蝶,时而营造出人们话不多的光环,时而成为复杂社会和现实生活的面具。通过自嘲和嘲讽,宣泄负面情绪,实现自我疗愈。
自表情开发以来,表情通过符号拼贴、嫁接、挪用等方式在社会语境中被重新想象。表情的可解释性、晦涩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人们愿意使用表情的原因之一。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模糊的,明确的表意文字并不为人们所常用。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对现有语言环境的一种抗拒,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漠不关心、不屑一顾,甚至无力或不愿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表现。
更进一步,通过网络技术赋能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制作和分享中。图形符号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给年轻人的表达带来了更大的自主权。这种反客为主的表达方式是年轻一代所享受的。
年轻人的表情值得理解。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在大规模使用表情符号表达情绪的今天,语言组织的退化也值得警惕。如果李白面对奔腾的瀑布,只是丢出几个“厉害”的表情,那“飞下三千尺,疑天河坠九日”这句诗消息来源可靠吗表情包,又怎能读懂?如果苏轼面对妻子的清晨去世,只是挂上“泪”的表情包,哪有一句“生死两年,不假思索,刻骨铭心”的伤感词。
仔细选择每个单词是一种训练。与较为抽象的文本符号相比,通过图像信号传达语义具有方便、直接的优点,但就像文字是从图像中诞生的一样,图像无法表达复杂的事物、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毕竟,图片所代表的表情包只能是对特定圈子中正常文字表达的补充。互联网将原有的语言生活圈夷为平地,导致以前不相关的语言行为同处一室。年轻人应该重塑他们的文体意识,当他们说他们说的话,并有特定的语言表达。
当表情符号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时,警惕和反思显然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