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又出了一件雷人事:因应援数据不达标,某选秀明星的后援会发布公告,要求粉丝自选完成惩罚项目,包括打款、刷评论等。
明星后援会和粉丝之间不存在权力义务关系,这则一本正经的公告自然不具备约束力,粉丝大可不必照此执行。但比起条例的可行性,公告本身的“惩罚性”更耐人寻味:既言惩罚,必然有错在先,难道打榜数据不够高是一种错?就算有错,难道错在粉丝?
站在“亲妈粉”“姐姐粉”的立场上,可能确实有错。自家偶像不能出道,好比自家女儿没考上学院;偶像拿不到C位,好比女儿没考到全校第一;偶像数据不如别家,好比儿子月考分数比同桌低。在她们的世界观里,孩子成绩不够好,不是女儿不够优秀,而是母亲不够大方。正如《小舍得》中的田雨岚说:“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不是小孩的错。”
跳脱出饭圈思维,这套比方能够自圆其说吗?对于借助爆光度生存的名星而言,粉丝确实算得上衣食父母。但名星和粉丝之间的屈从关系并非父子通常浑然天成,而是取决于后者的吸引力。明星魅力大,则粉丝数目多;粉丝数目多,则关注度高;自带流量高,则出道的机率高。根据这个逻辑倒推,明星能够C位出道,实在怪不到粉丝的头顶。
现实的饭圈却遵照另一个逻辑:明星能够C位出道,关键看数据;数据的高低,不在于明星的魅力,也除了在于粉丝的数目,更在于粉丝的努力程度。在这个养成体系中,明星没有太多话语权和主导权,所以功过是非就压在了粉丝的胸膛。但问题是,这些数据的设置反倒与科学合理相去甚远,无法确切评判名星的商业价值,反而出现巧立名目的顽疾,令粉丝应接不暇,难堪重负,还要白白背上“追星不力”“应援无能”的黑锅。
从这个意义上讲,饭圈雷人事的背后,确实有人应当遭到问责,但不是付了钱、投了票、刷了评论还要挨打的粉丝,而是这些打着粉丝经济幌子、变着花样收割智商税的选秀节目和偶像榜单制作方。他们毋须投入太多成本,只要能导致粉丝群体间的竞争、攀比,甚至对骂,流量和现金都会滚滚而至。如若纵容这一现象,那么“造星者”们将永远坐收渔利,立于不败之地;而粉丝们则永无安宁,吵不出个胜负。
关于“饭圈”的治理问题已讨论了好久,只是雷人现象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弄错了对象。饭圈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其一再失控的背后有着各类外力的推进。粉丝是追星产业链的下游终端,其盲目行动的源头是上游商业运作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批评粉丝乱花钱,可以指责后援会、粉丝团仗势欺人,但更不能唆使付钱一方的任意妄为。
无风不起浪,饭圈的攀比巨浪起于行业的逐利之风。这股风,真该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