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坚持联系的观点(组图)

网络 2022-12-27 18:00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思考达尔文的发现:在养猫越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越多。你知道为什么吗?羊草蜂鼠猫思考:在“猫——田鼠——蜜蜂——三叶草——羊”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在食物链外部,它们又与哪些事物产生什么样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蚕沙鱼蚕沙塘泥沼气渣2002年9月4日驶往海湾地区的英国战舰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对伊拉克动武?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9.11事件、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说明了什么?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世界总体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横向联系纵向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2.事物联系的普遍性3.事物联系的客观性1.“8”与发、“4”与死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为什么?类似的现象你还见过哪些?一

个粗心的工人在制造铆钉时忘了给其中一枚做个钉‘帽。恰巧这枚铆钉被用来给该国元帅的千里马钉马掌。在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马掌脱落,但元帅并不知道继续追赶敌人。不久,马的脚伤太重而马失前蹄。元帅从马上摔下来,被乱马踩死。顿时,群龙无首,军队大乱。敌军乘机反扑,一举灭掉这个国家。一枚铆钉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的关系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如果不认识或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总之,人们既不能忽视或消灭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客观上不存在的联系4.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互联网就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文化交流、艺术交流、思想交流、政治交往等等都是人们建立的一种具体联系分析下列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与沪宁及其沿线地区的联系总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

事物之间的联系_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_自在事物联系有哪些

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出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际运用:分析说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不等于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有一块草地试验区。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草地用网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农民醒悟了,把网拿掉,草地又恢复了繁茂的景象。这一事实给人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联系。2)任何事物都存在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以,承认联系的普

遍性和客观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改造世界的客观前提。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一个“9·18”大案纪实的电视剧:说的是一个盗窃团伙,在9月18日这一天,盗窃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一、二级文物,后来纷纷落网,又在第二年的9月18日这一天,主要案犯被枪决的事情。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问他们为什么选在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说,“9·18”的谐音就是“就要发”,他们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只知道8与“发”谐音,而忘记了在汉字力读“fa”的还有法律的“法”、惩罚的“罚”。因此我们要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要去臆造一些不真实地联系。在欧美,人们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一种说法是,因为耶稣同他的12个门徒一共13人吃过“最后的晚餐”之后,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耶稣遇害的那个星期五是13号。这种迷信在法国尤其突出,人们往往以“12A”来代替“13”。1859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增加了一种动物,它们是一个移民带来的24只家

兔。由于这批兔子迅速繁殖,竟然造成灾难,澳大利亚南部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这批兔子的后代所占领,大量农作物被破坏。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在30年后颁布了第一个消灭兔子的法令。在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建设住宅,只顾盖楼房,不同时配套进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设施,房屋建起来了,但没有水、电、煤气,没有幼儿园和相关学校,结果或者住不进去,或者住进去以后很不方便。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他学会了许多祭奠动作。孟子的母亲看到了这些,认为这对孩子不好,不能再住在这里了。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吹牛,夸海口等,他把商人的模样学得维妙维肖。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迁到书塾(古时学校叫书塾)附近。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也学会了礼貌。他和小伙伴玩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貌。这才是最适合我孩子住的地方。后来,孟子成为了一位大圣人。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次搬家。成语“孟母三迁”由此而来。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