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董振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图)

网络 2022-11-15 09:12

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作者:董振华 《光明日报》( 2016 年 08 月 28 日 06 版)【知行论坛】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是坚持实践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反对经院主义、坚持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 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是坚持实践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反对经院主义、坚持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 坚持实践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反对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实践,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就决定了它具有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固有理论品质。坚持实践观点发展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经验总结。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例如,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要坚持学习和运用,但决不能脱离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方案。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论述是_如何理解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二八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加快,我们就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而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反对经院主义 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以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工作。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原典的客观、准确、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才有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那些发人之所未见,或者拨乱反正澄清了原本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文本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但是文本研究决不能成为“钻故纸堆”的学术游戏,从而走向经院主义,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从而和当代实践形 成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应该从当代实践需要出发,加强对文本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典中寻找回答当代实践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才能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时代问题。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概要地说,我们已经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从资源近乎无限供给的时代进入不可再生资源极度短缺的时代,从世界市场初见端倪的时代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贫富分化,不仅是影响和决定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为探索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作出思想贡献。 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不竭动力。就当前中国的现实而言,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

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论述是_如何理解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_二八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因此,我们要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理论自信,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反对虚无主义坚持理论自信,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反对虚无主义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要具有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理论自信。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封闭僵化,也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始终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一以贯之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实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就必须重视“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完善中国模式,提升中国共识,是摆在中国思想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运用中国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内容中国化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过程。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党校特别是中央党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创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