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angZiUndertheinfluenceof Confucianism,Taoism--Zhuangzi HappyExcursionResearch Commentaries By WangZheng PostgraduateProgram SocialScienceCenter If HainanUnlverslty March.2011 sign咖re型哟j切 Approved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大学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pfl年移莎汨导师签名: 日期:弦所年6/月9Z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苹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塞i金塞 内容摘要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以《逍遥游》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突出个体意识的特点,和以 《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并指出他们在原初境域中的相 同与差异,揭明二者本质上互补和相互影响的可能。 第一章重点分析了“逍遥游"的庄子本义。研究庄子所追求的终极生命意义。并指 出文中所蕴含的理想的政治形态和伦常日用。最终揭示个体的生命理想和现实政治之间 的矛盾,而这也正是后世具有儒家倾向的解庄者所感兴趣处和阐释生发处。 第二章论述了魏晋时期郭象的“适性逍遥"论。郭象的理论指出逍遥的新标准,在 这个标准之下,万物都可逍遥。而这种逍遥论落实到现实社会有利于等级秩序的维护。 郭象学说的本质是认同儒家的群体意识而在精神上又保持着个体意识的独立性。 第三章探讨了宋代王勇和林希逸的逍遥游思想。
王雾在解释逍遥游时介入了周易的 象数思维并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体道方可逍遥。而这种体道逍遥与其论述的圣王之治 的外王之道不甚相符。林希逸则认为以易解庄是过度诠释,他认为庄子的逍遥境界和儒 家孔子的君子之乐相同。 第四章尝试研究了明末清初王夫之的逍遥游思想。他所亲历的特殊时代和其自身的 学术背景,使得在解释逍遥游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逍遥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方内方外之 分。他把逍遥游所蕴含的独立不屈的个体意识和儒家寄怀天下的君子之风融洽的结合了 起来。 结语部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思维路向做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在越贴近近现代的时 候个体意识因群体意识所面临的过大压力而变得孱弱。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儒道互补个体意识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Happy Excursion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 ofthecharacteristics ofindividual life,and theConfucianAnalectsof Confuciusasthe representative ofthefocus groups,and socialcharacteristics. Thefirst chapter focusesonthe analysis the”Escape”ZhuangZioriginalmeaning.OfZhuangZipursuit oftheultimate meaning life.Eventuallyrevealtheindividual’S life betweentheidealandthe reality politicalconflict,andthistendency isthesolutionoflater Confucian village withthosewhoareinterestedinattheofficeand explain thehair growth. Thesecond chapter discussesthe period ofGuo Wei,AdaptiveHappy”Theory.Happy Guo Xiang’Stheory thatthenewstandard,that standard,everything canbe Happy.GuoXiang theessenceofthedoctrineoftheConfuciansenseofcommunityidentity inthe spirit independenceoftheindividualconsciousness. Chapter IIIdiscussesthe heavy fallofrainandLinxiYi WangSong’SGetaway ideas. Wangheavy fallofraininthe interpretation Getaway’Slikewhenthenumberinvolvedin theBookof thinking putforwardthe concept oftheTao,thatthe body HappyRoad. LinxiYi Zhuang isthatthe easy solutionis over-interpretation,hethought ChuangTzu ConfuciusandConfucianism Happy realmofmusicthesame gentleman. Thefourth chapter triesto study QingWangFu—chih’S getaway ideas.He witnessedthe special timesandits ownacademic background,making getawaysandhaveaclear time-roamingstandard,there isnocleardistinction parties within partiesthemselves. Conclusion part ofthemaincontentofthearticleandmadeasortof thinking wayforwardandconclusionand pointed outthat themoreclosetothe modemindividual consciousnesswhenfaced groupconsciousnessduetoexcessive pressure andbecome weak. Keywords:TheHappy Excursion.ZhuangZi.Confucianism Taoism.Individualconsciousness 内容摘要…………………………………………………………………………………….iAbstract.........….............................................................................…................…..11 一、《论语》和《庄子》文本中庄孔的相同与差异……………………….1二、作为庄学核心思想的逍遥游…………………………………………..5 第一章逍遥游篇的庄子本义探寻…………………………………………………8 一、“逍遥游’’三字探微……………………………………………………..8 二、“逍遥游”的文本结构、思想内容……………………………………12 第二章郭象:寄言出意适性逍遥 ——汉末乱世,庄注理论上的首次儒化………………………………………..15 第三章王雾的两种逍遥与林希逸的孔颜乐处 ——宋代治世,以儒解庄的内在矛盾及儒家精神的本质回归……………….19 一、王雾的道境逍遥与无累逍遥…………………………………………..20 二、林希逸逍遥可通君子之乐………………………………………………23 第四章王船山: 体以凝神用以两间 ——明末天下将亡,逍遥思想圆融君子之风…………………………………….25 结语个体与群体之间…………………………………………………………………….30 参考文献………………………………………………………………………………………32 后记……………………………………………………………………………………………..34 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一一《论语 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 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 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一一《庄子 天下》 绪论 钱穆先生在《庄子纂笺》序中说到:“《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莫不 在衰世也。”这句话中蕴含了两个意思。首先《庄子》一书产生在衰世,再者后世对此 书深有冥契者生活在衰世。纵观历史大致如此。 庄子感叹自己所处的时代“道术为天下裂’’。此不只是在思想领域,社会秩序和日 常伦理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是礼崩乐坏。“子之弑父,臣之弑君"时有发生。至庄子所处 的时代“侯门之第必悬仁义”的招牌也摘掉而不再虚掩世听。孟子见梁惠王,惠王直接 便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在战国这个以力量为国家生存基础的 时代,孟子的回答是“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持论甚高。但梁惠王的发问也是迫在眉 睫的事情。“假虞灭虢"事件一向被兵家所称道,而其道德标准的低下比二战慕尼黑阴 谋还要无耻。庄子学说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他痛恨虚伪的社 会秩序。他孤独无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纵观魏晋和明末两个研究庄子思想的高峰期,也都是历史所共识的衰世。
钱穆先生 的话看来是诚哉斯言了,但如果这样理解就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庄学研究阶段——宋代。 虽然宋代北方边患内部积贫,而作为一个统一的政府,并给了知识阶层足够尊重的时代, 终究算不上一个标准的乱世。所以钱穆先生的话,应是他自己身处乱世感同身受的话,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话语。而由此便引出一个问题:为何《庄子》这部产生在衰世 的以“自怨、自呓"方式言说的书,在以后的乱世和治世都得到了重视?同时这些后世 的注疏中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儒家思想。这个现象使人想及李泽厚先生提及的“儒道 互补"问题。儒道互补并不是简单的一缺一补,而儒道互补的可能性有多大,程度有多 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儒道两家思想在原初时期的相似与相异性。下面笔者便试图借助 儒道两家思想的原初典籍《论语》和《庄子》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论语》和《庄子》文本中庄孔的相同与差异 张祥龙先生认为“在力求不离人的原发视野这一点上,老庄的道论和孔子与子思的 仁诚学说中所蕴含的‘时中’洞察有着根本的相通之处"。@如果把原发视野理解为人的 本然之性,则必须承认人在动物性和过度异化的社会性之间有一个最佳的生命状态。因 此,孔子多次梦见周公,向往三代之治,强调“文质彬彬’’两不相胜。
而庄子对儒家的 钱穆:《庄子纂笺》序,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l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l版,第197页. 同上 这个共间特点不包括道教人{:的宗教式话语解读。 张祥龙。《海德格;jO.j中国天道》,人民人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7页. 批评在于“礼乐教化在许多儒者的解释中蜕变成了遮蔽人原初生存视野的制度化和伦理化了的框架”。从而使人很难体会到“与天为徒"的大道本身。 这种相同最显著表现在两家思想对待人生的态度。孔子与庄子生活的年代在时间上 虽然相差100多年,但战火不熄,动荡无序的现实状况相似而犹有过之。面对这种局面 两位思想深刻的先哲都作出了抗争,但方式不同。孔子着眼于社会的群体性秩序性,庄 子则倾心于个体的内心世界。而他们那不满现实的批判、锐意追求的精神同样可贵。“八 《逍遥游》 《大宗师》《天下》: :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在庄子看来认识内心与接通天道都必须是个体单独才能完成。这种独立的精神便是 个体生命处在乱世中最可宝贵的拥有。与此相似,在保存独立精神上,孔子也采取了退 守的态度。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敝,第7页。
朱熹:‘网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l版,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版,197页。 大宗师集解’,中华书局,2011年。第l版,第65页。@王先谦:‘庄子集解 人间世集解',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第39页.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j无道则隐。《论语 先问》:其邦有道危言微行,其邦无道危行言逊。 《论语 公冶长》:邦有道则知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史记 孔子世家》:颜渊:“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不容何病,不容然 后见君子"。 如果把仕的相对状态归结为隐的话,那么孔子晚年的著述生涯正是选择了隐的状 态。不同于庄子的是孔子是载有“至大之道’’的隐,是仍然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隐。在 个体的内在精神追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中,庄子的处理方式体现在《人间世》篇中: 子……外曲者与人为徒,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乎……是以谓之与人为徒。 庄子认为内心之直是合于天之本然的。而这种本然状态在人身上的最佳表现就是童 子的状态。@老子亦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此处之德相似于庄子所说之天德,是指 没有被人为的后天因素所遮蔽的内心之直。但作为在“人间世"生活的人,又要“以人 为徒",为众人之所为,以期达到与世俗的相处。而对于内心本然之状态——直,《论语》 中也有明确的表述: 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综上述可以看出,在求真这一点上,庄子和孔子的态度是一样的。而在处理个体的 内在精神与社会秩序的时候,庄子采取了“内直而外曲’’的两分法,孔子则强调内外的 一致性。 《论语 山术》;又“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肯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l黄帝{lf拜稽首,称【天师lIfu退”。‘庄了 楼宇烈:《老了道德绐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l版.第145页。朱熹l‘Pq书章fU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l版,第146页. 孔子力求内在精神(t-),和外在的社会秩序(礼)达成统一。从而确保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稳固。 子路问君子。子日:“修己以敬”。子路问日:“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 以安人”。子路日:“如斯而已乎”。子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 所谓“尧舜其犹病诸’’,保持自我内在精神与情操和外在社会群体性的一致,在强权又混乱的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孔子仍是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此这般,任重道远的君子之风自此以至后世便负载了令人敬仰的殉道精神。正如有的 学者所说,“儒者一流并不十分注意其社会秩序理论的依据,即秩序的不需言说的天然 合理的无可怀疑的道德来源和价值基础,他们只是把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性 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仪式)。但这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在战争频繁、生死 未卜的动荡社会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怀疑。面对此一事实,稍后于孔子的孟子“经验变先 验"把遵守社会秩序归结为人本身就有的天性——善。但庄子显然不同,“在这种热衷 追溯历史以借古讽今的风气中,关于社会秩序的话题,提出了最不协调的声音。"@凭借 对现实中混乱社会秩序的追问,庄子认为所谓治世的秩序不过是导致现在乱世的根源, 并因此一起予以否定。 综上所述,在“保持生命的原初境域"@的努力上,庄孔都有着见道之心。“乘天地 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具体描绘。而在孔 子则是一番更加乐群的温和体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此朱熹曾赞叹:“曾点之学,盖以有见于人欲尽去、天 理流行……其胸次悠然处,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o“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熹敏 锐地把握了曾点气象有似庄子“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卓绝超凡处,但是疏忽了“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与“独’’的差别。概括而言,“儒者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 价值,庄学则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而庄学的核心思想在于《逍遥游》 一篇。 朱熹:‘四书章勺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l版,第158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卷,复旦大学}l{版社,2006年,第160页。 李洋厚:‘历史奉体论》,三联书店, 2006年5月,第2版,第79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l页。 张样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6页。 朱熹:‘四书章{lJ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43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l版,第125页。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1页. 二、作为庄学核心思想的逍遥游从《庄子》一书的内在理路上说:“逍遥游"位于本书核心篇章的内七篇之首,具 有开宗明义的效果。对于这种认识,清代学者说得最为透彻。
清人宣颖: 若开卷不以第一义示人,于道则有所隐。第一义是学道之人的第一境界。即学 道之人第一功夫。内篇以“逍遥游”为首,是庄子心手注成,急于与天下拨云见日, 断不肯又落第二义也。 清人孙嘉淦: 《逍遥游》乃庄子之志。《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主》之缘督,《人间世》之 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入于廖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 此。实全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如果说宣颖是在从创作心理上来认识《逍遥游》是《庄子》书中之重点,而不免带 有臆测的成分的话,那么孙嘉淦则是从文本释义的角度,解释了《庄子》内七篇义理上 的内在逻辑。因此欲理解庄子抑或道家思想之真精神,“逍遥游"是首先要理解和重点 要理解的内容。 所以在庄学思想的流变史上,“逍遥游"成为了历代学者阐发和争鸣的所在。例如 汉末社会动荡、伦理崩溃的时代,名士往往寄意“逍遥’’。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向郭之外。支 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立意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 味所不得。 由于历代学者知识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学者对“逍遥游”内涵的阐释差异 明显。
但在《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重点和庄子本人的精神旨趣,这一点上具有共 识。依时代先后,可见如下评论。 晋代郭象:庄子之大意,在于逍遥游放、无为自得. 唐代陆德明:时人皆尚游说,独庄生高尚其事,……著述十余万言,以逍遥齐 宣颖:‘南华真经解》,正统道藏本。 孙嘉淦:《南华通》,涵芬楼影印。 余_jf!}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2007年,第2版。第223页. 郭庆藩:‘庄予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3页。 物自然无为而已。明末王夫之:寓形于两间,游而已矣。……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 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 无非游也。 清代方潜:内七篇之要者,在于《逍遥游》篇。 以上材料表明历代学者对逍遥游都极其重视。而除却上面的嘉许,历代也有很多对 庄子的批评之语。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东晋王坦之:其语赏罚不可以造次。屡称无为不可以适变。可用于天下,而不可用 于天下人。 苟况与王坦之的共同处在于认为庄子割裂了天与人。而却又都认为庄子“见得道体" @至宋代儒学大盛,以“攻乎异端"为己任的理学家对庄子的批评更加激烈。
上下本末内外都是一理方是道。庄子日“方内”“方外”者,方何尝有内外。 如此则是道有隔断,内外不一,岂有此理也。 二程子从理一分殊的观点出发,认为庄子不仅不谙人事,更因不谙人事而不谙道体。 成了庄子的全盘否定者。但如果以道家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正言若反’’的认 识方法重新审视上面批评的话语,便能够剥茧抽蚕见得佳处。即庄子有意识地远离现实 社会的生活和秩序,力图把生命的终极理想安顿在伦理的与政治的人间烟火之外。 基于以上所体现出来的儒道思想之间繁复的矛盾和相互增益的可能性,本文接下来 将对从汉末、两宋、明末,三个思想大变动时代经典的《逍遥游》注本进行梳理和研究。 力图找到其间的规律和昭示的道理。 首先要说明的是,两宋时代研究《庄子》的注本很多。其中研究系统、影响深远的 有王雾的《南华真经新传》,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吕惠卿的《庄子义》,林 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以及罗勉道的《南华真经循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页.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2009年,第l版,第75页。 谢详浩辑校:‘庄了序跋评论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8页。
‘晋书 王坦之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熹:‘朱子语类>第一百二十五卷,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第三卷,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 王雾作《新传》的前提是认为《庄子》一书“可反性命之正”,乘此特点其作多注重义理的发挥,而非文字解释和音韵训诂。这一特点的一个表现是在《庄子》每篇题目 后都有一段关于本篇大意的概括。另一特点是开启了以易解庄的先河。并将儒家济世利 民的圣人形象提高到了不肯以天下为事的神人的高度;陈景元的《章句音义》对前代陆 德明、文如海的音义作了修正和综合。又对庄子文章提出了新的章节划分。例如将《逍 遥游》一篇分为“顺化逍遥”、“极变逍遥”等七段,为理解《逍遥游》提供了新的思路。 吕惠卿的《庄子义》继王雾之后,进一步深化了以易解庄的思路。同时又援引儒家经典 《论语》等解庄。深化了儒道合流的思潮。例如对《庄子 外物》篇的一段解释为:“老、 孔初无间然。世之学孔者拘泥于迹而不得其心,故庄子作此论’’;林希逸作为南宋儒家 闽学派的直系传人,多用儒家思想解庄,而且摒弃了王雾、吕惠卿以来以易解庄的思维 度向。其目的是还庄文以本义,但他认为庄子“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与圣人异"的观点 显然与庄子初义不甚相符;褚伯秀《义海纂微》汇编了宋代多家庄子注。
《四库提要》 元应等十三家注,而断之以己意。"此书的最大价值是收编了两宋的大量庄子研究文献。为学术的传承和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可凭之资。笔者本文在研究两宋的《逍遥游》注本时 主要采取了王勇、和林希逸的注本。因为王勇是宋代以易解庄流派的开端,而林希逸则 是宋末反对过度以易解庄的先驱。这样选材目的是为了在文章有限的篇幅内尽量展现宋 代多元的庄学思想。 目前为止,研究《庄子 逍遥游》的著作已经不少。国内学者崔大华在《庄学研究》 中认为《逍遥游》篇,庄子是以是否能够实现无待逍遥来划分人的境界。刘笑敢在《庄 子哲学及其演变》中认为《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自由。海外学者陈鼓应在《老庄新论》 中认为《逍遥游》是自由的心灵呈现出与物冥合的境界。上述几位学者对《逍遥游》有 着通透的见解,但重点是在《庄子》一书整体的研究。 专题论文有贾宗普所撰《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文中重点对郭象、 成玄英、林希逸的注本做了研究,重点是三者与逍遥游本文共性的研究。刘笑敢所撰 《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对庄子《逍遥游》本文和郭象的注文做了研究。周 明侠所撰《论(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之纲领》,研究重点是《庄子》内七篇之间的逻辑 关系。
邓联合所撰《庄子 逍遥游释论》,重点研究“逍遥游"作为独立人格觉醒的现代 意义。叶蓓卿所撰《庄子逍遥义演变研究》,以历史文献的整理见长。 笔者本文区别以上文章处在于以儒道互补的视角,勘查历史中思想巨变的时代《逍 遥游》篇的注疏阐释情况,并试图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揭示儒道两家思想在相互影响 的发展中形成的内在矛盾和转化趋势。 《南开学报》2002年,第一期。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三期。 第一章逍遥游篇的庄子本义探寻庄子之文汪洋恣肆恢诡谲怪,意蕴丰富极难把握。唐代陆德明曾经慨叹“庄生弘才 然终是各得一端,因此观点也颇有不同。例如嵇康与郭象同处一时代,都对庄子思想有所青睐。但面对君主王权时前者选择了绝对疏离的不合作态度,后者则同向秀一样认为 狷介之士未足多慕。这里当然有社会身份背景的不同,但二人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也 是原因之一;再如东汉初的严子陵对光武帝唯恐避之不及,但南北朝时代的陶弘景则又 是一番风度。 帝敕诏之,……后屡次加礼聘,却不出。唯画作两牛,其一散放水草间,其一 著金笼头,有人持绳以驱之。武帝笑……国家每有吉凶征讨等大事,无不往以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两牛图显然是得到了庄子“曳尾涂中”寓言的启发。在个体精神与权力富 贵之间,在山野闲林与庙堂高第之间,陶弘景采取了一种若即若离又游刃有余的生存方 式。但这里不免有皇权和名士的相互利用之嫌,而被笔锋刻薄的钱钟书所讥。究竟“山 中宰相"所为是否是庄生本意,现在仍然莫衷一是。 一、“逍遥游"三字探微 《逍遥游》篇思想的繁复意蕴在篇题“逍遥游”三字中就已经展现出来。“逍遥游" 三字作为题目为庄子所亲定,是多数学者都认可的观点。如明代宣颖言:“庄子之真精 神,止做得内七篇文字。……都是特立篇题,而后做文字。’’但也有少数持不同意见者, 如苏东坡:“凡分章名篇者,皆出于世俗,非是庄生本意"。此语不知所对何人,宋代 与东坡同时有陈景元曾把逍遥篇划分为七章,苏东坡的批评是否针对本朝学者,只能是 一个猜测。但这样的观点终究是震耳发聩。 在与同时代文本的比较中,《孟子》一书每篇没有特定的题目。其文每篇只取篇首若干字为题以区别其他章节。而稍晚于《庄子》的《苟子》则是篇篇有题目。因此只从 时间上判断并不能辨别这一问题。在依文本内容比较而言,《孟子》一书多为缘事而发, 与《论语》相似,似语录体的延伸。
《苟子》惯于直接说理,因此每篇的题目可以归结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页。 ‘南史 陶弘景传’第七十六卷,文渊阁叫库全书本。 宣颢:‘南华经解>序,正统道藏。 谢详浩,李思乐辑校:‘庄子序跋论评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大意概括本篇。如《解蔽篇》通篇都在论说如何超越一曲而见“大理"。而《庄子》外杂篇的风格往往是缘事而发,事中见理,与《孟子》相仿。而其内篇则主要论理,与《荀 子》相近。唐代成玄英说: 内篇谈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事虽彰者非理不通。理既幽微虽事莫显。欲先 明妙理,故前标内篇。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郭象乃于题下即注解之, 逍遥、齐物之类是也。自外篇以去则取篇首二字为题目。 此段论述,讲内外篇之差别。而对内篇文章题目之情实、理由恰可与笔者之观点相 印证。但这样的认识远非定论。东坡认为分章立目俱是世俗所为,除却上面论述的原因 之外,还可能是基于《逍遥游》文本的复杂性多义性而言。一如成玄英所谓:“内篇虽 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这种内外篇意蕴交错的相互发微,启 示我们,单单从“逍遥游"三字篇名,和《庄子》首章文字是很难把握和理解逍遥游全 部思想的。
篇题逍遥游三字,众家解释不同。 郭象言:“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 逍遥一也。竹 结合文章的正文注释“尧许之行虽异,其于逍遥一也。"可知郭象是把“逍遥" 作为一个词来用,未加仔细区别。 成玄英对唐代以前的解释总结为三种情况: 顾桐柏: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期而游。 穆夜:逍遥者,盖是狂放自得之名也。支道林认为“逍遥"先要不为外在条件所束缚,穆夜认为“逍遥"是不为外在条件 所束缚的精神感受。只有顾桐柏对“逍遥"做出了正面解释。与其相似,成玄英认为: “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综合上面分析可知,唐代以前的学者 认为逍遥是体道之后不为外在条件所束缚的精神状态。 民国学者钟泰言:“逍者,逍其习心;遥者,动其真机。习心逍真机动是之为逍遥。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圈于大理”。乇先谦;‘苟子集解》第二十一章,中华书局,1988年。 #书局,2004年,第2版,第6贞。郭庆藩:《庄了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正文第1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正文第l页. 惟逍遥而后能游”。国“习心”是指后天习得的日常世俗之心。
“真机”是指“天机”即道。因此钟泰对逍遥解释依然是承袭成玄英的观点而来,追求逍遥的个体需要自主远离 世俗的干扰,进而体察天道,最终达到精神自由。而这种卓荦越绝的解释也是历代解庄 者的主流思想,即认为庄子主张出世、超世、疏离现实政治制度与伦理生活。而如果单 纯以此向度来进入《养生主》或.《人间世》等篇章则会遮蔽掉“个体在群体的现实中" (内直外曲,与人为徒)等问题。所以“逍遥游"还应有着更丰富的意蕴。 钱澄《庄屈合诂》等文云“庄文受楚辞影响甚巨”,进而言:“鹏之不见于六经"庄 文在风格上受儒家影响较小。笔者受此启发,查阅先秦文献中出现“逍遥游”的出处, 借此试图把握“逍遥游”在先秦原初语境中的意义。不完全统计如下: 《楚辞》中有: 《离骚》:欲远极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九章 悲回风》:觉从容而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湘夫人》:时不可骤得兮,聊逍遥以容与。《远游》:聊彷徨以逍遥兮,历永年而无成。 《诗经》中有: 《诗经 清人》:二矛重英河上乎逍遥。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礼记 檀弓》: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日云云。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 日:“泰山将颓,则吾将安仰哉。
梁木将攘,哲人将靡。夫子日:“……予殆将死矣”。 清人》的解释是“刺郑文公弃其师也”@主帅弃军,其兵必败。文中正是描写了士兵被弃战败后的哀怨。因此“逍遥"在此处的用法是 表达一种苦闷潦倒的情绪。而《楚辞》中悲愤,郁结,意绪苍凉的情感和《礼记》中夫 子失去爱徒,催悲大道不行于世的伤痛等,这些语境所造成的情感和意境都与《庄子》 文中出现“逍遥"时的语境有很大不同。 《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道遥乎无为之业. 《让王》:逍遥于天地间,而心意自得。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l版,第3页。 转引自滕琪师:‘逍遥游解——南华内篇重言互注之一'文稿。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第208页. 10 《庄子》文中出现“逍遥"时的语境表达的是消去尘世之累后内心愉悦轻松的情感。 这在和他同时代的著作中“逍遥"所表达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不同。而一旦一个词语在 它同时代的表达习惯中产生了非常态的语意,这个词便被其作者赋予了自己的意思而形 成了一个自定义的“概念”。而“逍遥游’’究竟意蕴如何,则仍然需要追问。 从字源上考虑,“逍"字,《说文解字》言“逍遥,猫翱翔也。
从走肖罄。"“是”,《说 文解字》言“乍行乍止也”。“肖”《说文解字》言“骨肉相似也。从肉小罄"。又《汉字 源流字典》言“肖从肉,会细小肉丁之意。本意当为细小。"综上而言,逍之意,应当 是细微的,近距离的,走走停停。“遥"字,《说文解字》言“逍遥也。又,速也。"所 以整体而言,“逍遥”为近走远走,走走停停之意,与彷徨相仿。上文所举例中《楚辞》 和《庄子》中都出现了逍遥和彷徨连用的语句,也可作此处推断之一佐证。从“近走远 走,走走停停”这个动词的意蕴上解释孔子的“逍遥于门”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相对 于《礼记 檀弓》的记载《史记》则更为详细。 “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孑L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日:‘赐,汝来何其晚 也’,孔子因叹,歌日:‘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孔子迫切希 望见到子贡,因此拄杖在门前焦急的走来走去。这样的解释显然在情理之中。 讨论到此,便可看到如果剔除掉“逍遥”在《诗经》中的苦闷语境,《礼记》和《史 记》中的沉痛凄恻语境,《楚辞》中的幽远深怨语境,以及《庄子》中的自适自得的语 境,逍遥的意思只是“走近走远、走走停停”这个不带情感色彩的动词意。所以在庄文 中“逍遥’’除却表达一种自适自得的精神状态外,还有可能“表达一种现实中的生存状 态",圆即生命个体对待群体社会所形成的秩序和伦理生活的态度。
“逍遥’’意基本明晰之后,便可分析“游"字的意义。游,《说文解字》言“游, 旌旗之流也。’’《汉字源流字典》言“古代缀于旗帜正幅下沿的垂饰。由旗帜的飘动不定, 引申为遨游。地上行走用进,水中移动用游"。而在不同的《庄子》文献版本中有的用 进,有的用游。综上述,“游’’的本意更贴近表达一种“摇摆不定"灵动漂移的状态。 依刘笑敢统计在《庄子》一书中“游"字共出现了96次。许是因为版j仁的不同笔者统 计有111次。而无论哪个数据和“逍遥”在《庄子》全文中出现了6次相比都有着很大 的差异。这个问题曾被民国学者钟泰敏锐地提出“窃谓《庄子》一书,一游字足以尽之。 现今今三十三篇,内篇从《逍遥游》始,外篇用《知北游》终。其余语不及游者殆鲜。” 试摘录《庄子》文中有关“游"字的语句如下: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养生主》:游刃必有余地矣。 司马迁:‘史记 孔了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 邓联合:‘“逍遥游”释论;庄予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北京大学ltj版社。2010年.第66页. 11 《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游’’的对象有两种,其一是“游心"“游气”的非现实世界, 即终极世界或精神世界。
其一是“游刃有余”“游彀中"的现实世界,即社会秩序的伦 理的世界或现实的生活世界。正由于游是面对着两个世界两个维度,所以后世的解庄者, 往往会从现实生活的处世、治世和精神的自得、超绝两个方面来阐释庄子。这在客观上 也为旨趣和着眼点不同的儒道思想提供了各自生发的空间和可能。 二、“逍遥游"的文本结构、思想内容 关于《庄子》一书的文本考订,在历代都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由于郭象注《庄 子》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此问题便由郭象首先表现出来。 此之类十分之三,……岂庄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今为取其长达致全乎大体者,三十三篇。 崔大华在《庄子学研究》中,认为郭象不但删除了《庄子》文本中的一些篇目,而 且又把删除篇目中的一些内容嵌入了其他篇章。所以目前通行的《庄子》是郭象的《庄 子》还是庄子的《庄子》,就成了问题。同样也成为了解庄者思考的研究的一个重点。 观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种。~种认为庄文为庄子所亲写,非常精密无以复加。例如 王夫之言:“内篇首尾一致,虽重词广瑜,而脉络相因也。”“内篇虽参差旁引,而意 皆连属,虽洋溢无方,而旨归则约,虽极意形容,而自说自扫,无所粘滞。”有些学者 虽然未曾明言结构严谨,但其解释思路显然透射着这种认同。
如北宋学者陈景元,把“逍 遥游”划分为七章,分别命题为“顺化逍遥、极变逍遥、无己逍遥、无功逍遥、无名逍 遥、适物逍遥、无为逍遥",@虽然陈氏并没有对这一划分作进一步的解释,但这划分和 命名所表达的逻辑很连贯。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严谨的结构不重要,而且也不可能。这种思路有两个依据。首先 是“逍遥游"文中有些章句疑似错简或有意嵌入。如认为“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 转引自刘文典:‘庄子补正',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0页。 崔火华:‘庄子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2页。 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2009年,第259页。 同上,150页。 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正统道藏本. 12 断发纹身,无所可用”这一小段,应该在“尧往见四子于姑射山"段的后面才意义完整。 再如认为“惠庄问答’’一段似乎出自后人手笔,理由是庄子不可能称自己为“子”。圆其 次是根据《庄子》的文章风格判断。认为庄文有“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及“卮言 漫演"的特点,并藉此推测“庄子不相信程式化的语言能够区分是非真伪,彰显终极真 理”。宗上述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多认为庄文的结构严谨。这除了他们对文本的精神研 读之外,也受到了“宗经"认知习惯的影响。
现代学者多本着科学的态度见到文本中的 内在矛盾。这种审慎的态度固然是学术所必须的品质,但如果不把研究对象作为心理认 同上的经典,而只将其看成可供研究的材料,便陷入了“疑古思想"的先入为主。有些 时候概念上逻辑上讲得通,但在本质精神的体悟中就未必行的通。例如《庄子 秋水》 篇,庄子与惠施的“豪梁之辩",逻辑上惠施战胜了庄子,但庄子在《齐物论》一文中 早已打消了事物可以因辩而明的根基。 据此刘笑敢先针对一些学者认为“无待”是逍遥游的中心范畴的观点,指出“有待、 无待"并非逍遥游的中心内容。将“有待、无待看成庄文关键的是郭象”。所以首先尊 重《逍遥游》文本的经典性,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然后再考查个别争议语句或 段落则更加恰当一些。 首先“北冥有鱼"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在思想上可归结为一节。这里主要叙述 了两件事,“鲲化鹏的怒飞’’和“蜩鸠的不解"。由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可知庄子实是 推崇比较高的鹏的境界的;“汤之问棘’’一段自成一节,重言鹏之远徙,但与上节中的 蜩鸠不解不同,这次的斥端认为自己是到了飞的最高境界“飞之至",并进而嘲笑大鹏 的高飞。这里通过小有所拘而引出了“大小之辩’’;然后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一段,这里首次提出被后世解庄者所重视的“有待、无待”问题,并进一步涉 及“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现实政治的有待问题。
因此可成一节。“尧许问答"一段, 通过尧的让天下说明理想中的圣王治世应像尧一样,以天下为重而不以天下为私。又通 过许由的不受天下说明许由的自足(无所用天下为)和自高(自比尸祝)。然后是“肩 吾连叔问答’’一节,主要叙述了两件事。首先是“神人"不以天下为事,却“凝神”而 年谷熟。“神凝”只在《逍遥游》一篇文字中很难给出确切的解释而容易被神秘化。而 结合其他篇章则会有更合理的解释。 《逍遥游》: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早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看似无法理解的现象在《秋水》篇有着理性的解释: 北海若日:知道者必连于理,连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 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非谓其薄之而不为害,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 张松辉:《庄予疑义考辨》,中华书局,2007年,第25页。 冯友兰:‘中困哲学史新编》,人民教育}Ij版社,2003年4月,第390页。 邓联合:《“逍遥游”释论:庄予的哲学精神及j£多兀流变》,北京人学ffI版社,2010年,第1版,第89页. 刘笑敢:《庄了哲学及Je演变》。中圆社会科学jlj版社,1988年,第138页. 13 莫之能害也。 这里叙述了神人并非金刚不坏之身,而是具有“察乎安危宁于祸福”的智慧。
按此 思路可以说非是神凝可使年谷熟,而是神凝而年谷自熟。清代学者胡文英所论“读者要 须拨开枝叶方见根本,千古奇文原来只是家常饭也”正是说的这个道理。而《逍遥游》 下文中尧“杳然丧其天下"也隐含呼应了上文“年谷自熟”,即不治天下而天下自治。 这也是典型的道家思想中的治国之道,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白化’’。 文中的最后一部分是“惠庄问答”。有观点认为此段中多称“庄子”,而子在先秦是 尊称,所以不可能是庄子自己的手笔。此种认推理在别的文献中可能正确,但对待《庄 子》一书便有不妥。庄文中可直接称孔子为仲尼(《人间世》),老子为老聃(《天下》篇), 也就可能称庄周为庄子。这和庄子“大而无当"“不近人情"的行文风格并不相悖。本 节主要叙述了两件事。首先是惠子认为大樽无用,庄子则认为大樽虽不能盛水浆但可作 舟浮于江湖。这里惠子是从惯常的、人自身的标准出发,来观察大樽,而大樽不得其用。 庄子则是从大樽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大樽,则发现了大樽可用于渡江湖。到此可发现 庄子“自说自扫"已经由上一节的政治问题转为了伦常之用。而行文并没有停留在此, 进而论不能为匠人之材的大樗,却能繁盛于“广漠之野"、人与之逍遥其下。
与上文的 大樽相比,“浮于江湖"和“树之于广漠之野”俱是遵从了物本身的性质。但面对大樽, 人虽然反主为客而仍是以用物为最后的目的。而面对大樗时,人便舍弃了所有的用,“寝 卧其下"的逍遥,是人和大樗共同构成的一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之外,个体生命的精神 追求在和自然的和谐中得到了天人合一式的归复其初的完满。 上述对《逍遥游》文本结构的划分及内容的梳理可归结为简表如下: 文本结构划分 主要内容 可能存在的隐喻 提倡更高的小知不及大知 境界 面对鹏之高飞,由蜩鸠大小之辨,大 的嘲笑变为斥鹅的自矜(飞 者拘于大,小者拘 之至) 德合一君的有待有待、无待, “圣人无名" 神人无功的无待 现实政治与理想 个体生命的矛盾 尧许问答尧让天下,看重天下而 即便有尧的 不私有 治世也不出仕,以 自足为基础的自胡文英:‘庄子独见),正统道藏。 14 无所用天下 肩吾连叔问答神人不以天下为事,神 理想的社会 秩序和政治状况:杳然丧其天下 熟,不治天下而天下自治 惠庄问答大樽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伦常之用:不 自性可浮江湖以外在条件为限 大樗不为匠人之材,逍遥境界:弃 于旷野与人逍遥 用后的天人合一 通过上表,可清晰得知《逍遥游》文本暗示的内容:境界有大小之分一区分境界的 标准一理想社会的政治形态一合理的日用伦常一超越现实的逍遥。
这就是庄子在礼崩乐 坏、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为个体生命所寻找的皈依之路与终极价值。也是社会混乱的年 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稳定的群体关系不复存在后,庄子对个体生命存活意义所指引的方 向。于是在下一个相似的社会环境中,面对乱世苦难的后世学者,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 思想,便成了有意义的话题。 第二章郭象:寄言出意适性逍遥——汉末乱世,庄注理论I-白亡j首次 杀父天下之极恶,尔以为可乎?"阮籍日:也.杀母者禽兽不如。"众遂诚服。 至杀母乎?骨环坐怪其失言。武帝日: “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者禽兽之类 这里抛开阮籍的独异众人巧言善辩不论,杀至亲的乱纲常事件竟然成为庙堂众臣的 谈资,时人对伦理之底线的接受程度可见一斑。在此种环境中生活的阮籍把精神寄托在 了庄子思想上。先后做过《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但大部分是结合一己之感受而 ‘晋书 阮籍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历史现存资料中对《庄子》一书完整作注的是郭象,汤用彤先生据《郭注序》中语 “庄生虽为体之,言则至矣"一句说:“郭许庄为知言,未称之为圣人”。又据《大宗师》 “彼游方之外者也,丘游方之内者也"一语的郭注“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内者也。
" 说郭象以孔为圣人。而郭象对儒道思想的糅合之契点,在于对庄学改造后形成的“独 化”思想。 郭象的独化思想据现有资料推断大概源于向秀。向秀注《庄》稍早于郭象,在当时 影响很大,时人称“庄周不死”。@并已经试图融合儒道,“谢康乐谓‘向子期以儒道为 一’’’可惜向秀的注本没有留传下来。但是据别的典籍中征引的残篇,依稀能见到他的 思想。张湛在为《列子 化之本。由上文可以看出,向秀认为天下的万物是自生白化,而在万物之上并没有别的主宰 者来操纵万物的变化。但是向秀的矛盾在于虽然强调万物是自生白化的,却仍然认为世 界上有一个“不生不化"的根本。而这一根本被郭象完全排除。郭象《庄子注序言》中 说:“上知造物无物,下知万物之自造’’。在取消了一个“不生不化"的根本后,郭象便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资于己。自得而独化也。"@这 里可以看出万物的变化不仅无关与主宰之物的外塑,而且也非物本身所能主宰。“独化” 的完全独立性和不可改变性与庄子的逍遥细想结合起,便容易导致一种消极的安命论。 下面来分析一下郭象对逍遥游篇的注解。《逍遥游》篇原文中只有末尾“逍遥乎侵 卧其下"一句中使用了“逍遥"一词。
而郭象的注中“逍遥”出现了十二次。如果说庄 子原文中“逍遥”还只是一个表达状态的普通词汇,那么郭象对此的注文便有一种把“逍 遥"概念化的倾向。《逍遥游》郭注的篇题注文是:“夫小大虽殊,而放之于自得之场, 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问哉。”@这里郭象点明了“逍遥"的 关键无关乎有待无待,也无关乎庶民圣王和隐士神人,只要能“任其性、当其分"便可 同样达到逍遥。 “夫守什伍之数,审左右之名,一曲之说也.循自然推天理者,寥廓之谈也”.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 居,1987年10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一卜海古籍jI;版社,2001年,第94页。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1983年,8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王先谦:‘庄子集解 大宗师集解',中华书局,2011年,第l版. 郭庆藩:‘庄了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16 在正文的注解中郭象主要论述了有待者只要任性当分得其所待同样能够逍遥。然后结合 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突出尧作为圣人的逍遥。值得注意的是《逍遥游》原文惠庄问答 的一大段中庄子本来强调了弃用后卧于大樗之下天人合一的逍遥至境。
而郭象却用一句 “小大之物,苟失其极,则利害之理均。用得其所,则物皆逍遥也。"轻轻带过,把庄 子疏离人世的独立精神一笔勾销。这多少意味着郭象把生命的价值实现归结到了以群体 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从而背离了庄文本意而靠近了儒家。 关于逍遥的前提郭象在注文中言: 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自然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 然者也。故大鹏之高飞,斥端之能下,春木之长,朝菌之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 非为之之所能也。不为而能所以为正也。 此段论述,正符合汤一介先生所概括的郭象解《庄》的一个特点——寄言出意 “逍遥"篇原文本段旨在论述大小之辨以推明大的境界。但郭象在万物独化的基础 上,指明天地就是万物的总名。这样便没有了另存的天地,而万物就是天地。在此种理 论的推动下,郭象就顺理成章地把庄文“天地之正"偷换成“万物之正"。这样的作用 大概有两点。首先是把庄文中“乘天地之正的"神人和万物连在了一起,从而取消了神 人超尘世外的独立性和神秘性。再者是把万物归结为“无为而自然"的正,从而为圣王 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做好铺垫。 接下来郭象论述了“有待逍遥’’和“无待逍遥”: 乘天地之正者既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辨者既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