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将会形成一个人的语言结构,你知道吗?

网络 2022-11-15 00:07

人的思维产生情绪,情绪成为行为的动力,怎样的情绪有怎样的行为,是潜意识的“思维”决定,并成为一个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模式。

这也是我们俗称的“性格”。

思维的运作是属于语言文字的。

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将会形成一个人的语言结构,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人生效果(思维结构——情绪——行为——效果)。

婴儿出生的时候没有语言文字的思维。

成长过程中,经由感官系统,婴儿开始看到、听到、摸到、尝到、嗅到这个世界(在母胎的时候透过妈妈的经历吸收了某些情绪记忆)。

这个过程原来没有语言文字的参与。

身边的大人开始引导小孩“聚焦”于某些事物,同时教导小孩各种事物的名称、规则、道理等。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对世界“有语言文字”的认识就是有选择性的,身边的大人为我们做了选择: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这样,我们形成了第一个过滤器——“删减”。

以后,我们就会按照成长过程的习惯继续“删减”。

大人认为:事物应该是怎样,不应该是怎样,何为好、坏、美、丑、强、弱……变成了第二个过滤器——“扭曲”,身边的大人为了效率和节省时间,也会用大量的“概括性”(第三个过滤器),这就形成了孩子初步的信念价值观。

同时,也无意识地沿用了大人的习惯模式,对真实的世界有所过滤,而非客观性的认知。

结果,当与另一个人沟通的时候,往往会意识到两个人之间的世界观、信念价值观是有许多差异的,两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

这就产生了NLP其中的一个前提假设:“地图不是疆域”,我们的大脑中所认识的世界只是我们过滤后所绘的地图,而不是真正的疆域。

每一个人大脑中的地图都不一样。

大脑的语言结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画面、声音、感觉结合。当我说“毛主席”,你的大脑就会呈现毛主席的照片。

但是,你的照片和另外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的画面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完全一样的几率很小,小至几乎没有。你看到的可能是天安门上的那张,他看到的可能是更年轻背景不一样的照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图,同时都会认为自己的地图是最真实的。

理查和约翰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发现,当事人请治疗师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其困境往往会呈现于其语言模式,心理治疗师引导当事人运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形容同样的情景,往往会改变当事人对这个情景的信念价值观和情绪。

例如:

当事人:“他很不尊重我!”

治疗师:“你的意思是他没有用你要的方式对待你,是吗?他知道你想他如何对待你吗?”

当事人:“我没有办法不这样做!”

治疗师:“你的意思是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你觉得谁可以做你的顾问?”

当事人:“我真笨!”

大脑如何产生意识_大脑不产生意识_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治疗师:“没有更快速地达到效果让你感觉不舒服,是吗?哪里可以学到快速的方法?”

两人也发现:情绪改变,当事人的行为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心理治疗的目的,原就是行为改变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

许多辅导没有达到效果往往是把焦点放在当事人的意识思维上,却忽略了潜意识里的信念价值观。

结果当事人 “明白”了,却偏偏做不到或不愿意做。

当事人的许多语言模式都是无意识的,却深深地影响着当事人的行为以及所带来的人生效果。

先建立亲和感,然后用先跟后带、因势利导的方式,引导当事人转化其语言模式,其实就是在潜意识测给你买你做工作的方法之一。

将无意识的语言文字模式提升到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的层面,是许多研究“自我修行”的群体都在研究、都在强调的领域。

重要的是,觉察并意识到“问题”所在,又如何转化呢?

转化的方法是什么?

我相信,这正是本书所能带给读者的价值。

祝愿读者们可以从阅读本书打开人生的另外一扇窗,得到生命质量的升华!

戴志强

过滤 语言 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