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来的,当初的概念用英文写的是“SoftPower”。我国学人把“SoftPower”先后译为“软政力”“软力量”“文化软实力”。但是,“软”是不是还没有把所谓“软实力”的内涵提到应有的高度?
“软实力”可称作“柔实力”。中国有“以柔克刚”之说。《尚书·舜典》《左传》里讲“柔远能迩”。老子认为,天下最柔的东西可以驱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老子用水作比喻,水是天下最柔的东西,但它“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力”的反义词是“刚力”,建议把“软实力”改称为“柔实力”。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后来也有人认为应当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民意。此外还有人讲得更具体,认为应当包括“国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体素质,国家的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战略人才的储备情况,政府的凝聚力,社会团结和稳定的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等”。其实仅仅是文化,按通常说法,就包括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因此,为壮大柔(软)实力,必须处理好诸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要强调文化交融,避免文化冲突。
为了提高柔(软)实力的每一个要素,无不要求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就是说,宣传要渠道畅通,但首要的是真实。把不同观点亮出来是立体,是群言堂,可供人思考、选择,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螺旋式上升。宣传语言要准确,还要鲜明、生动,深入浅出。浅出来自深入,浅出体现深入,没有深入,表达起来免不了生硬老套,让人听了难受。生动活泼容易帮助人入耳入脑,听得进,记得住,做得到。
柔(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已取得中外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共识。对此,我们不仅要努力解决对柔(软)实力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更要注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提高柔(软)实力的问题,即“刚柔兼施,刚柔智施”。
(《北京日报》12.20邓伟志)
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