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开春,成千上万的TikTok用户涌到小红书,中美网友突然有了直接交流,这种前所未有又挺有意思的情况,确实吸引了很多目光。
意外的互动
小红书最初在上海兴起,主要面向大都市的年轻女性,是一个用来展示精致生活方式的网站。到了2025年初,大量来自TikTok的用户加入,使得中国和美国网友之间有了沟通渠道。他们在上面讨论工作待遇、生活开销等话题,这种交流的发生既出乎意料又很突然,给小红书带来了不同的感觉。
文化差异碰撞
中美网民之间有明显的文化区别。这边的人热情大方,注重形象,喜欢展示好的方面;那边的人从小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习惯于对现状提出质疑。这种差异使得双方交流时,说话方式和看法差异很大。例如“中国人消费不起茶叶蛋”“美国人不照顾成年的孩子”这些说法,就体现了文化不同造成的误解。
真实与虚构
2003年底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报道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处置不良资产,文中细节令凯利公司同事怀疑事情的真实性。这表明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些情节尽管生动,却未必属实。小红书上的“中美账目核对”内容,也可能存在类似状况,部分信息需要仔细甄别。
打破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媒体大量负面报道。在小红书平台的“中美对账”活动里,中国网民踊跃呈现本国真实面貌,分享优质日常生活,彰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进步,这些行为有助于消除海外网友对中国存在的误解,让他们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新的刻板印象隐忧
然而小红书在冲击某些固有看法时,在系统推荐机制作用下,或许会引出别的问题。例如过分强调光鲜亮丽的一面,导致海外访客感知到的中国与实际发展中国家形象存在出入。我国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显著,倘若只呈现正面内容,可能会造成国际友人形成片面化的认知。
促进交流展望
官方媒体强调,互通有无、彼此沟通、相互学习是亘古不变的主旨。小红书平台上的中美信息互换,属于积极的互动,有助于双方增进认知。不过,需要警惕这种信息互换可能沦为单方面的宣传。期待今后的互动能够更加周全公正,促进人类共同体的融合。
人们认为小红书的“中美对比”怎样能更周全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呢?敬请到留言区发表你的见解,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