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时,大家普遍倾向于参考好评后下单,但现下不少好评实际上是由商家自己策划的虚假评价,这让消费者们难以分辨真伪。对此,我们该如何识别?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不良现象。
AI假图乱象
某电商平台上,一条连衣裙的评论区出现了一些令人怀疑的“买家秀”。照片中的人物长相、表情和动作几乎一模一样,仔细放大后,你会发现这些“买家”竟然都有六根手指,这显然是AI生成图片时出现了错误。网友们在发现这一情况后,纷纷发表评论,称其为“一眼AI”、“做全套戏”。商家利用AI生成的虚假图片来制造好评,这充分暴露了他们诱导消费者下单的恶劣手段。
盗用评论成风
有些商家并不亲自撰写评论,反而变成了“搬运工”。许多消费者发现,他们在微博、小红书上分享的照片和文案,竟然被商家原样照搬到了商品评论区。甚至有卖家抱怨,自己的评论区被其他店铺“搬空”了。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也让消费者难以获取真实的评价。
“水军”刷评生意
为了让商品更具吸引力,一些商家聘请了所谓的“水军”中介来购买好评。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记者与“水军”中介取得了联系,了解到“半托”服务每单收费5元,“全托”服务每单则是7元。此外,还有中介在售卖“鱼塘”,只需498元就能加入一个近500人的刷手群。这种公然进行刷评的生意,无疑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扰乱。
侵犯消费者权益
北京盈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清鑫提到,商家冒充买家留言或雇佣他人刷好评,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基于虚假的好评进行购物,但收到的商品与描述不符,这导致消费者权益遭受严重损害,同时也让人们对网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失望情绪。
破坏市场环境
北京理工大学闫怀志所长指出,虚假评论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使得真实的评价难以被看见,消费者在购物时就像是在迷雾中看花。如果形成了一种“造假就能获利”的现象,那么就会压缩诚信经营者的生存空间,削弱电商平台的公信力,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冲击,长期下去市场秩序将会变得混乱。
治理虚假好评
闫怀志提出,治理虚假好评需监管部门提高违法代价,并构建联合惩戒体系。同时,平台需增加AI技术投入,优化算法,对违规商家实施流量限制或账号封禁。行业协会可以吸纳第三方评价机构,推出“红黑名单”。此外,平台还应提高真实买家评价的比重,并确保举报途径的畅通。
在网购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虚假的评价?一旦你发现了这种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者将它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