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直播的推广听起来非常诱人,宣称观众可以轻松赚取每月三万元,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许多人投入后未能收回成本,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
诱人承诺
商家大肆宣扬数字人直播的诸多优势,并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加盟优惠。有人投入59800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对方承诺可免费克隆形象,软件购买可享受一折优惠,甚至声称只需躺在家中就能每月赚取三万元。失业在家的郑敏敏被“月入三万”的广告所吸引,支付了980元购买了这项服务。这些听起来十分诱人的承诺,让众多人难以抗拒。
悲惨遭遇
美好的承诺常常只是镜花水月。有人直播一周后因违规直播非真人内容被永久封禁,投入的资金化为乌有。比如河南的李先生,他刚刚投入两万元购买系统,开播才40分钟就被封号。浙江的冯先生花费六万五千元加盟,但直播间开播的时间却越来越短。这些人的经历让人感到心寒和愤怒。
虚假宣传
代理商在推广数字人直播时,可谓是竭尽全力。他们在朋友圈频繁发布“真人试用”的数据,声称某女装店日销量超过5万,农产品直播间的观众人数超过10万。销售人员甚至拿出代理分成明细表,清晰地列出各级代理的费用和权益。然而,曾购买过服务的林女士曝光了成交截图是伪造的,这些信息完全是虚假的。
隐形大坑
虚假宣传让人头疼,而隐形消费更是让人叫苦不迭。声音克隆按字数收费,云存储在30天后每年还要额外收取数千元费用。有商家经过计算发现,这样的年成本竟然超出了预期三倍。对于原本希望通过数字人直播赚钱的商家来说,这无疑是在本就艰难的道路上又添了一层重负,投入持续增加,但回报却难以跟上。
技术差异
数字人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企业采用动态光捕和实时渲染技术,每帧的成本超过百元,例如京东的数字人嘴型匹配准确度很高。然而,低价套餐的模型错误率却相当高,动作显得生硬,就像“生锈的机器人”一样。许多消费者对这些差异并不了解,因此可能会花钱却无法获得满意的服务。
法律困境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数字人实施了严格的监管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专家指出,尽管法规能够有效遏制诈骗行为,但它对于由贪婪引发的智商税问题却无能为力。另外,由于虚拟形象的真假难以辨别,它们已经成为了新型诈骗的温床,这也带来了众多法律上的挑战,亟待解决。
你有遭遇过数字人直播的欺诈吗?欢迎在评论区讲述你的经历,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