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量”现象泛滥
在互联网时代,“刷量”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南都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比如网页、微博、QQ群等,看到了很多“代刷”的广告。有的商家甚至直接标出了价格,比如爱奇艺视频,1万次播放量只要38元,100万次就是3500元。另外,新浪的长篇微博、搜狐的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的阅读量等,均能通过付费方式提升。这些服务的费用从3元到15元不等。
南都记者询问了商家关于购买快手观看量的事宜。商家回应说,按照既定步骤操作,可以增加观看量。每增加一万的观看量,只需支付五元。此外,还可以分阶段购买以观察效果。同时,“网站流量提升专家”网站也提供视频观看量提升服务,这反映出刷量市场相当活跃。
“刷量”含义解读
所谓的“刷量”指的是那些推动销量和流量提升的方法。这类方法能在较短时间里显著提升视频的观看次数。以爱奇艺为例,自2015年起,影视剧的“刷量”现象急剧增多,主要集中于热门剧集和自制剧。这类非法刷量行为通常借助固定的IP和设备,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例如在特定地区数量激增,播放几秒后便消失。这些行为显然不符合常人的操作习惯,因而容易被追踪定位。
案件情况介绍
2017年8月,爱奇艺因“刷量”事件,认定对方违反了公平竞争规则,于是将杭州飞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法人等三人告上法庭,并提出了500万元的赔偿请求。爱奇艺在诉讼中强调,被告的“刷量”行为不仅侵犯了爱奇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视频平台的正常运营,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这起案件是国内首例,源自视频网站上的“刷流量”行为所引起的非法竞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刷量”影响分析
刘旭是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指出,“刷量”行为引发了不少问题。首先,这种行为干扰了视频平台的广告定价,因为虚假的流量数据导致广告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其价值。其次,它还损害了营销宣传的效果,容易误导消费者。此外,平台与发行商的盈利模式遭遇了挑战。例如,那些观众需付费观看的视频,其“刷量”行为可能扰乱了原本的收益分配机制。
看某些视频得花钱,而且“刷单”这种行为会干扰平台和制作方之间的收益分配。再者,有些视频为了提高排名,会花钱买广告位置,但有些视频却用低价刷单的不正当手段来吸引观众,这对那些按规定买广告的片子来说很不公平。
平台应对措施
爱奇艺为了应对“刷量”问题,实施了多项策略。他们不仅通过法律手段将涉事企业告上法庭,还联合淘宝等电商平台,共同关闭了超过一百家以“爱奇艺刷量”为关键词的网店。这些举措旨在阻止“刷量”行为,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尽管如此,问题依然广泛存在,要想完全根除,还需持续加强力度。
法律规定约束
《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版对“刷单”活动设定了具体条款。特别是在第八条中,它明确指出商家不得对商品性能和功能进行虚假或误导的宣传,更不得组织虚假交易来协助他人进行虚假宣传。若商家违反此规定,将面临最高200万元的罚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准确判断竞争态势。视频平台在吸引观众方面手段丰富多样。同时,如何恰当地运用法律手段来打击“刷量”现象,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大家对视频平台流量造假的现象有什么看法?有没有更好的管理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记得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