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江苏卫视的“一千零一夜”晚会上,快手邀请了九位非遗短视频制作者与明星一同亮相,现场呈现了非遗文化在快手上深受喜爱的画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短视频和直播如何助力非遗文化的兴盛。
拓展非遗触达范围
短视频和直播让非遗的记录变得日常,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非遗文化能够触及更多人群。比如糖塑,在一线城市,70后和80后喜欢分享糖塑视频,这些内容可能勾起了他们童年的美好回忆。在快手上,京剧类非遗短视频的创作者和观众人数都很多。2020年8月,《京剧的夏天》这个专题吸引了全国16家京剧院团的加入,两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数接近800万,点赞数更是超过了560万。
推动非遗年轻化
非遗项目如今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琵琶、面人、昆曲等传统艺术形式,尤其受到90后和00后的青睐。以62岁的艺术家萧占行为例,他的快手粉丝中00后占了多数。在音乐领域的非遗中,“琵琶”是90后和00后创作者尤为钟爱的;而在美术领域的非遗里,他们更倾向于“面人”。不同年龄层的人对非遗项目各有偏好,这种区别相当明显。
实现非遗变现
非遗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它还能带来经济收益。在快手上,开设非遗课程的作者以80后为主,他们的收入在三线城市作者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在一线城市,非遗课程的销售量则是最高的。不同年代的人各有偏好,多数人喜爱曲艺和传统美术,尤其是60后和70后对传统体育情有独钟,而90后和00后则更偏爱与美食相关的课程。
促进非遗产品市场化
非遗艺术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平台实现了产品化和市场化的新突破。“泥巴哥”朱付军,作为河南浚县非遗泥塑技艺的传人,利用这些平台让他的作品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并且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此外,入驻快手的MCN机构运用更系统化和商业化的策略,助力非遗艺术获得更广泛的推广,让传承者们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收益。
平台助力非遗传承
平台有力支持了非遗的传承与进步,“快手非遗学院”于2020年7月正式启用。学院通过直播授课,从技艺、文化、品牌打造及网络操作等多个维度,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此举提升了他们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也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潮流。
非遗传承未来展望
短视频和直播让古老技艺重见天日,也让传承者有了收入来源。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对非遗文化的期望,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教学和产品。此外,还需加强与各类艺术团队、MCN机构的协作,为非遗的传承带来新的活力。
短视频和直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你觉得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这些平台上更受关注?期待大家积极留言、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